中央国家机关招录公务员的报考工作已结束。从人事部传来消息,今年报考中央国家机关的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突破54万人,其中取得考试资格的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为37.3:1,有的职位高达100:1。报考公务员热,说明国家公务员的职业吸引力在增强;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一高比例数字的背后,又折射着隐忧。
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取消了许多门槛限制,其中允许社会人员报考是最引人注目的一
条,但从报考情况看,虽然社会人员参与有了大幅度增加,但在校大学生仍然是绝对主角。这一方面表明,打破公务员来源结构单一化的任务还很艰巨,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大学生的择业观仍显得单一。据人事部对89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千军万马挤这个就业“独木桥”,反映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职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
与上级机关“一头热”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基层的“一头冷”。相对国家机关人才济济,基层人才匮乏早就是不争的事实。记者日前在苏北某县采访时了解到,这个县2003年只有一名本科生来这里工作,而该县每年考上本科的学生就有150名。造成县城以下人才亏空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条最为关键:“下基层就是吃苦”的认识,使得许多毕业生不愿意到县城和乡镇、厂矿企业工作。日前南京高校的一项调查,也很能说明问题。在有5000名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中,有75%的学生选择收入稳定、条件较好的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这就是说,在大学生中,“不下去”成为更多人的一种现实选择。
这几年,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不断实施,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不小,但与我国目前人才规模偏小的现实相比,扩招政策显然存在积极作用的空间。问题在于,与招生数量的急剧扩大不相适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职业评价尺度却修正得很不够。
择业是个人行为,但却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一方面,择业的集中度反映了社会职业的公众吸引力;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可以纠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偏差,引导大批青年学生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矫正,还要放在国家人才战略的大框架中,当务之急是打破使用人才上的“二元”结构,更加注重人才开发与利用的配套政策,着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创业的软环境,彻底化解因“下不去”所引发的就业梗阻问题。郭奔胜?ā监彨?h?具备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根据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合同,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理。政府投资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建设。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施中严禁通过施工洽商或补签其他协议等方式变更设计方案、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监管注重中介信用评价
为了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市发改委将建立政府投资中介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对中介机构弄虚作假或者评估结论意见严重失实的,市发改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三年内禁止该单位从事政府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工作,造成投资损失的,应当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而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违反合同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造成投资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情节严重或造成重大损失的,由相关资质认定单位依法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取消其相关资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办法规定,任何单位、个人都有权举报市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为此,市发改委设置并公布举报电话、网站和信箱。商报记者罗乔欣J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