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湖南: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1日 11: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人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最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也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这将是中部六省加快崛起的大好机遇。通过对湖南各项社会事业与全国及其他五省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要加速湖南在中部地区崛起,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一、湖南及中部六省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人口总量控制较好,人口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发展由过去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成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量得到提高。虽然受1980年代末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14.4‰,比1980年的11.9‰上升了2.5个千分点,但此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之势,1995年为10.55‰,2000年为7.58‰,2003年为6.01‰,中部六省也和全国一样。2003年,湖南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5‰,比1990年的16.7‰下降了11.75个千分点,自2000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只高于湖北,低于全国和其他四省。目前中部六省中人口在6000万以上的有4个,最多的河南省达到9667万人,最少的山西省也有3314万人,六省人口合计3.6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8.1%,比1980年下降0.2个百分点。湖南省人口为6663万人,排河南之后,位居第2,占全国人口的5.2%,占六省的18.3%,比1980年分别下降0.2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

    从人口的文化素质来看,湖南与全国尚有差距。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6岁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比重,湖南为小学及以下占47.09%,初中占37.95%,高中占11.84%,大专及以上占3.12%。虽然与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受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的比例分别比全国低了0.12和0.76个百分点,比湖北和山西也要低。文盲率为5.95%,高于山西(4.18%)、江西(5.16%)和河南(5.87%),低于湖北(7.15%)和安徽(10.06%)。每十万人拥有的大学生人数为2927人,比全国的3611人、湖北的3898人、山西的3423人分别少了684人、971人和496人。

    (二)人口就业水平低于全国,高于六省平均水平

    近几年来,我省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每年新增就业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03年,湖南就业人口为3695万人,占全国的5%,占六省的18.6%,中部六省就业人口为19889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6.7%。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全国为57.6%,六省为54.8%,湖南为55.5%,低于湖北(57.9%)、河南(57.3%),高于安徽(55.3%)、江西(51%)和山西(44.3%)。从城镇就业情况看,六省为4629万人,占全国的18.1%,湖南为858.4万人,排湖北之后,占全国的3.3%,占六省的18.5%,说明湖南人口的就业水平略低于全国而高于六省平均水平。

    (三)医疗保险较好,失业保险差距大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保障水平越高,社会的安全系数越大。从2003年养老、失业、医疗三项保险的参保情况看,中部六省参保人数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1.3%、22.2%和25.5%,明显低于总人口28.1%的比例。湖南参保人数分别为468.7万人、347.5万人和423.5万人,分别占全国的4%、3.4%和5.3%,占中部六省的18.9%、15.4%和20.8%,说明医疗保险高于全国和六省平均水平,失业保险低于全国和六省水平,养老保险高于六省低于全国水平。

    (四)科技发展处于中等水平

    1999年以来,总体上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在中等偏下水平。湖南省处于全国的中等水平在中部六省处于上等水平。

    从横向来看湖北科技发展状况在中部六省中最好,在全国也基本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基本排在全国的第10至13名之间,江西和山西在中部六省中偏后,除山西2003年排在全国的第17名外,基本排在第22至26名之间。湖南的科技发展状况处在中部六省的中上水平,基本排在中部六省的第2至第3名,在全国也处于中等略微偏上。从纵向来看,湖北、湖南、江西基本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但湖南在2003年出现下滑趋势,由2002年全国排名13位下降为2003年第16位,山西在2003年出现加速发展,排名由2002年第25位上升为第17位,安徽1999至2001年逐年下降,但2001年后基本保持平稳发展,河南2003年出现较大滑坡,由2002年第17位下降为2003年第26位。

    从科技人力投入情况来看,中部六省从总体上处于下等水平,其中只有湖北处在全国的中等偏上水平,2000年以来一直排在全国的9至11位之间,在中部六省稳居第1,2003年每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达7.58人。湖南在中部六省处在下等水平。1999至2003年除2002年排在全国第14位外,其余年份基本排在20至25名之间。2003年湖南每万人中只有3.52个R&D科学家和工程师,不到湖北的一半。江西和安徽1999年以来在全国基本处在21位以后,江西在2003年还排在全国的第31位,这两个省基本处在中部六省的5、6位。

    从R&D占GDP的比重情况来看,中部六省总体上处于全国的中等偏下水平,其中湖北排在全国的8至10位,安徽和山西基本处在全国的中等水平,湖南、河南、江西处在全国的下等水平。湖南在中部六省基本处在第4位。但湖南地方政府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相比较而言一直比较高,在全国处在前10名,在中部六省一直排在第1名。

    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情况看,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处在全国的中等水平,在中部六省排名第1,湖南、安徽、江西处在全国的中等略偏下水平,其中江西近两年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已居中部六省第2,河南、山西处在全国的下等水平,排名中部六省的第5、6位。湖南近两年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有所波动,基本排名中部六省第3位。

    从科研物质条件情况看,湖北在中部六省基本排在第1、2位,在全国也处在上等水平,2003年排在全国第3位。安徽的科研物质条件在近两年有了较大改善2002、2003年位居中部六省第1,排在全国的第6和第2名。湖南的科研物质条件在中部六省中处于较低水平基本排在中部六省的第5位,全国的第13至20位之间。

    (五)教育、卫生处于略微领先地位

    中部六省的中等教育能力高于全国水平,湖南中等教育能力在中部处于上等位置。2003年,湖南每万人口中中等学校在校生学为819.1人,比1990年增加347.55人,列中部六省前列。湖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也处上等水平,2003年有高等院校73所,居中部六省第2,在校学生53.72万人仅次于湖北、河南。

    湖南的医疗卫生条件在中部六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03年湖南拥有卫生机构数(包括县区诊所和医疗服务站)14539个,在中部六省排名第2;医疗机构床位总数为143631张,排在中部六省第2位,医院、卫生院133772个,排全国第8、中部六省第2,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03张,排全国25位、中部六省第3;拥有卫生人员254697人排中部六省第3,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37人、注册护士0.88人分别排全国的第21和第20位,在中部六省均排第3位。

    二、我省与全国及中部其他省份比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城市化水平低

    城镇人口及城市化率城市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密集区,城市化程度的高低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2003年,中部六省城镇人口占全国的23.3%,比总人口所占比重低了4.8个百分点,湖南占六省的18.3%,与总人口所占比重一致,但占全国的比重只有4.3%,低了0.9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全国为40.5%,六省平均为33.7%,湖南只有33.5%,比全国低了7个百分点,低于湖北的42.9%、山西的38.8%和江西的34%,高于安徽的32.1%和河南的27.2%。

    (二)就业结构欠合理

    2003年,全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占49.1%,第二产业占21.6%,第三产业占29.3%,湖南则分别为53.1%、21.4%和25.5%,第一产业高了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低了0.2和3.8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只比河南低,第二产业低于江西和山西,第三产业只高于河南。说明湖南的就业结构还有待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低,赶超的潜力也相当大。

    (三)社会保障水平不高

    随着人口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省城镇就业人口将会以年均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速度快速增加,对社会保障的压力迅速加大。2003年,参加三项保险的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的比重虽然达到54.6%、40.5%和49.3%,但比2002年的59.2%、42.2%和51.4%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果考虑到企业改革实际缴费人数的流失,实际比例下降得还要多。

    (四)科技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湖南科技发展水平在总体上虽然处在中部六省的前列,但与全国及其他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在四个方面:

    1、科技人力资源投入不够。2003年湖南每万人中只有196.11个专业技术人员,而北京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1015.46人,同处中部六省的山西也达276.51人。

    2、R&D经费投入不足。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是知识储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品位的有效途径。R&D经费是R&D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湖南在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的比重比较高,居中部六省之首,在全国也位居前列,但R&D经费的投入还不够,在中部六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湖南基本处在第四位,2003年广东达到1.33,中部六省之一的湖北达到0.96,而湖南只有0.6。

    3、科研物质条件相对较差。1999年以来湖南的科研物质条件除2001年排在中部六省的第三位以外,基本排在第五位。2003年湖南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只有2.87万元,而安徽达到9.54万元;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的比重湖南为0.6,北京为4.91,同处中部六省的湖北为2.39。

    4、科技产业整体规模偏小。湖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反映在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3和18.21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湖南的差距更大,近五年湖南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翻了两番,而广东翻了三番,并且广东基数大,规模为我省的五倍多。湖北1997年为267亿元,仅超过湖南40亿元,到2003年,超过湖南高达100亿元。

    (五)高等教育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与先进省份比较,我省高等教育无论从高校数量、在校学生等方面还是从学校综合实力比较,均存在较大差距。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完善,疾病防治工作不扎实,一些重大传染病仍在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卫生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绝大多数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而广大农村和社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和社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拉大,农民和城市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突出。

    三、加快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的对策

    加快我省社会事业的发展,就要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事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继续控制人口总量,保持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必须做好计划生育、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工作,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我省是一个总人口在全国排第7位的人口大省,虽然近几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之内,但人们的生育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生育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如果计划生育工作稍一放松,就有人口出生大规模反弹的危险。因此,继续下大力气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既是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的需要,也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保证。

    (二)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劳动就业

    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积极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中介服务,引导和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推行弹性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从我省的实际出发,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一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是发展社会服务业、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特别是城镇要结合社区建设做好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二是优化经济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鼓励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就要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扶持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特别要减少行政限制,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在税收和融资上给予支持,降低准入门槛,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的承受能力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拓展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调剂能力和安全运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提高征缴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逐步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制度,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逐步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要建立失业预警制度,通过抽样调查,及时预警,以增强社会的应变保障能力。

    (四)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要提高城市化水平。突出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加快三市经济一体化,构筑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有效解决我省城市首位度低、经济辐射能力弱的突出问题。加快发展市(州)区域中心城市,把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结合起来,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重点扶持县级市和县城及综合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引导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小城市。二是要增强城市功能。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加强大中城市的道路、供水、供气、供电、消防和住宅建设,兼顾小城市和重点城镇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城镇产业,突出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城镇的就业空间。三是要完善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机制。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统筹城乡就业,引导城乡劳动力双向合理流动。

    (五)加大科教兴湘力度,提高科教创新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创新强省战略,加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为科技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生产企业,或转为企业性的中介机构。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调整高校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根据国家就业市场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要求,对于新成长的劳动力实行强制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现有130多所技工学校的作用,培养一支合格的技术工人队伍。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储备,壮大人才队伍。创新引进、培养、激励和使用人才的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健康水平

    将人人享有社会基本卫生服务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强预防保健和农村卫生事业建设,不断改善医疗保健条件,建立健全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使城乡居民都能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培育发展体育产业。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湖南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