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空间亟待开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0日 10:46 上海证券报 | |||||||||
    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合理速度何在     规模扩张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未来一段时间经营与发展的战略选择。但是,由于扩张速度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选择合理的扩张速度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什么样的发展速度是合理的?我认为,判断标准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是信贷资产扩张速度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速度的贡献。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现有的资产结构中,信贷资产一般占85%左右,利差收入在总收入结构中依然还在90%以上,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主要表现为信贷资产的扩张。这样,过去衡量一家银行的发展速度,通常以信贷资产的增长速度为标准。但是,随着银行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的调整以及资本的限制,信贷资产扩张速度对银行发展速度的贡献率日趋下降,所以,用信贷资产扩张速度来判断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速度可能是不完全和不科学的。     二是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与发展速度的关系。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资产增长的同时,也可能导致风险的积累。所以,资产增长速度对银行发展速度的贡献并不表现为资产总额的增长,而是要看这种增长是否建立在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基础之上。如果在资产总额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加权风险资产的增长,特别是加权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高于资产总额的增长,那么,资产规模扩张的贡献度就会降低。从现实看,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加权风险资产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我认为,这样的扩张速度对于银行的发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三是资产扩张速度与GDP和M2的关系。商业银行资产扩张与宏观经济运行密切相关,资产扩张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关系。2000年我国M2的增长速度为23.3%,GDP的增长速度为8.0%,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扩张速度为30.23%;2001年M2、GDP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4.4%、7.3%和26.78%;2002年三项指标分别为16.8%、8.0%和29.15%;2003年相应指标分别为19.6%、9.1%和29.76%。从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速对比看,2000-2003年前者是后者的3.78倍、3.6倍、3.64倍、3.2倍;从总资产增长速度与 M2的增速对比看,2000-2003年前者是后者的2.46倍、1.52倍、1.73倍、1.5倍。考虑到各年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我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的增长速度保持20%-25%,大约维持在GDP增速的3倍以内、 M2增速的1.5倍以内是比较合适的。     总之,未来一段时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依然会使它们继续保持扩张冲动。但是,银行业的内在特性使资产的规模扩张受到约束,规模扩张的半径不能超越资本约束、流动性要求和股东回报期望三个变量的界限。在现有的融资体制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综合考虑GDP和 M2的增长速度,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恰当地把握符合自身管理能力的发展速度。     始于1980年代初期的中国金融改革,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基本上演绎着"增量改革"的逻辑思路,其核心是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外部通过发展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提高银行业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推动整体金融改革与发展。在这种改革逻辑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了快速甚至跨越式发展,在市场份额不断提高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资产质量,赢利能力稳步提高。     但是,随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的快速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既有的规模扩张型的经营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正确认识规模扩张的效应与边界,培育核心竞争力,调整业务结构,是摆在每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面前的现实课题和迫切任务。     商业银行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能够确保企业竞争优势动态持续的一组竞争能力,它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来源,它能使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扩展市场能力。核心竞争力是稀缺的、对手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它具有价值优越性、异质性、延展性、难以模仿性、不可交易性、难以替代性等特征。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它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一般而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出的不仅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资源能力,如存贷规模、客户数量和层次、人力资源队伍的素质与技能和银行所具有的硬件能力,更表现出来的是商业银行的管理运作能力,如组织存储能力、鉴别贷款项目能力、信贷动态监测和回收能力、服务产品创新的能力。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业务、产品和渠道三个层面,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该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而不是面面俱到。     一、从业务层面构建核心竞争力     1、全方位地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表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公司客户(尤其是大型公司客户)逐步将融资的渠道和投资的重点转向资本市场,使得批发业务的盈利空间日益狭窄。相比而言,以个人客户为主的零售银行业务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目前,零售业务创造的利润已占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汇丰控股总利润的69%、54.4%和46%。但是,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发达,批发型的公司银行业务依然在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中占主体地位,零售银行业务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的快速发展,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将零售业务定位于业务竞争和业务发展的重点,并从组织架构、产品创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发展措施。在这种背景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对零售银行业务进行战略性调整,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个方面全方位地发展零售业务。     2、有重点地发展批发银行业务。尽管批发银行业务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是,在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制度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批发业务依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根据经济运行环境和金融政策变化的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灵活有效地发展批发银行业务。一是应有选择性地确定6-8个支柱产业和朝阳行业,选取其中的优质企业和成长性好的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从行业前景分析、行业价值链研究、行业风险防范和行业特色营销等方面对其实施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逐步形成行业批发银行业务的特色;二是应继续大力发展国际业务,将国际业务始终作为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之一,不断提高其利润贡献度;三是应积极发展以外资为主的金融同业业务,巩固和培育批发银行业务的利润增长点。     3、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在国外已是一种普遍的间接投资方式和金融服务方式,商业银行大多数金融投资活动都是通过资产管理的方式实现的。可以预见,随着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趋势的进一步显著,资产管理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潜力最强劲的业务。在现有的金融体制和监管政策框架下,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资产管理业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大做强代客理财业务;二是做大做强基金托管业务。具体设想是:(1)加强理财中心建设,打造理财产品品牌;(2)以客户服务平台为基础,通过增加网上银行功能、整合电话银行、增加自助终端等各种理财功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3)运用网上客户信息分析系统,主动挖掘客户资源,大幅提升对中高端客户的营销服务水平;(4)针对不同客户及其收益风险偏好进行个人集合性理财产品的综合搭配和创新,多方面提高银行理财的内涵;(5)在对公理财方面,要根据利率和汇率变化,为客户提供结构新、利润高的保值产品,以有效规避风险,提升资产价值;(6)在基金托管业务方面,应充分发挥整体机构网络的优势。     4、逐步发展综合化、多元化业务。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综合化经营趋势端倪初露,商业银行综合化、多元化业务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基于这一背景,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把握金融制度和监管政策发展的动态,超前发展综合化、多元化业务。近期,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在银保合作业务和基金管理业务进行拓展努力,为将来业务发展的综合化、多元化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二、从产品层面构建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核心产品包括技术创新型产品和非技术创新型产品两大类。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依靠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出一系列技术创新型的核心产品,如网上清算收付系统、网上银行、银行卡等;同时,通过制度和组织创新,创造出许多不依赖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产品,如丰富多样的中间业务产品、理财类产品、融资类产品等。未来一段时间,股份制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速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的步伐,通过开发个性化、特色化的产品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从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的实际情况看,重点要从二个方面入手:一是开发具有招商银行特色的高端电子化理财产品和结算产品,在不断完善"点金理财"的同时,要大力拓展集团通、汇金通、收付通、城际通、银关通和票据通等产品,大力发展代客资产管理、债券投资顾问、企业年金受托等电子化理财产品;二是开发一般银行所不具有的产品,如境内外联动产品、离在岸联动产品、背对背信用证、担保融资,等等。     三、从服务渠道层面构建核心竞争力     服务渠道的畅顺和多样化,是决定银行市场营销能力的关键所在。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普及应用,商业银行服务渠道的虚拟化程度大大增强,物理网点有形服务渠道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虚拟服务渠道共同构筑起现代商业银行多样化的服务渠道体系。未来的银行竞争,实际上是市场营销的竞争,而市场营销竞争的关键取决于服务渠道的细密、畅通和专业化程度。为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不断提升虚拟服务渠道对物理服务渠道的替代率,以降低营业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同时,要加强对现有物理网点功能的转化,根据客户的需要重新设计物理网点的内部布局。     股份制商业银行只要坚持不懈,明确战略,强化执行,在业务、产品和服务渠道层面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完全是有可能的。但任何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其背后一定要有高质量的服务来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质量的服务始终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最重要的战略基础和条件。     商业银行怎样调整业务结构     由于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处于传统银行阶段,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传统单一,存贷款业务在整个负债和资产结构中的占比高达75%和85%以上,利差收入在收入结构中的比例超过了90%。在这种经营发展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张,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通常要受到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股东投资回报期望等因素的约束。从长期看,依靠现有的经营结构来推动商业银行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实施结构调整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实现发展战略转型、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金融制度变迁和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是推进商业银行结构调整的两大主要动力,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金融市场发展的层次还比较低,商业银行结构调整面临着许多制度和政策约束。因此,商业银行结构调整既要遵从现有的制度、体制和政策,又要根据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积极创新,大胆探索。现阶段,股份制商业银行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确定信贷资产、投融资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结构布局     商业银行不同种类的资产具有不同的风险权重,占用不同的经济资本。股份制商业银行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就是科学设计资产结构,合理确定信贷资产、投融资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比重。基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现实,资产结构调整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适度降低信贷资产比重,不断提高投融资资产比重。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平均在85%以上,而投融资资产的比重大约在10%左右水平。这种失衡的资产结构不仅抑制了银行的赢利能力,而且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从名义收益率看,信贷资产的收益远远高于投融资资产。但是,如果考虑到信贷资产的拨备较高、流动性较低等风险因素,再剔除信贷资产的周期性波动,从长期看,投融资资产的资本收益率不低于信贷资产。因此,在资本金补充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应适当提高资本利用效率较高的投融资资产的比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投融资资产比重的无限提高。因为,投融资资产的增长是以存款增长为基础的,而存款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贷款的派生,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在信贷资产和投融资资产之间进行适度权衡。     二是大力提高信贷资产中的个人资产比重,规避经济周期产生的风险。在信贷资产业务中,具有批发性质的公司资产业务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但具有零售性质的个人资产业务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迅猛,资金需求旺盛,而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所以,间接融资重新受到重视,各商业银行公司资产业务的增长都在20%以上,这种增长势头未来几年还有可能继续保持。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这是发展公司业务的契机。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繁荣时期公司资产业务的快速增长,有可能在经济萧条期引发信贷资产质量问题,不利于商业银行持续、稳定发展。所以,目前必须对公司资产的增长保持足够的理性,要在公司资产适度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个人资产业务,通过资产结构的调整,熨平经济周期给银行发展带来的波动,保持银行持续稳健发展。     三是不断提高朝阳行业的信贷资产比重,逐步降低传统行业的信贷资产比重。行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纺织、煤炭、钢铁和化工等传统行业的发展正处于成熟和衰退期,而以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行业如朝阳般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传统行业信贷资产面临的政策风险比较大。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行业的前瞻性研究,逐步压缩传统行业中处于衰退期行业的信贷投放,逐步扩大对朝阳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逐步实现信贷资金配置的行业转移,以有效规避行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风险。     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实现业务结构的优化     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体系是由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构成的,随着银行功能的转变,中间业务在整个业务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对商业银行的收入贡献和利润贡献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比较滞后,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平均不足10%,盈利主要靠利息业务收入。由于中间业务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金,所以,一般不会受到资本充足率的"束缚",而且可为银行带来大量手续费收入和佣金收入。同时,中间业务的风险非常低,许多业务甚至是零风险;相对而言,资产业务的发展不仅要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而且风险较高。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结构调整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大力拓展资本节约型的中间业务,提高资本约束条件下的赢利能力,增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抗风险能力。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全力推进国际业务的发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是非常重要的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收入贡献比较大。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加大国际业务发展的力度,将经营资源和管理资源向国际业务倾斜,促进国际业务快速发展。     二是多元化地推动收费业务发展。银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对自己提供的服务收费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国际惯例。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对许多业务还没有收费,严重影响到了银行的收入能力。2003年6月《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以后,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社会公众对银行的服务收费也表示了一定认同。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多元化地推动收费业务的发展。     三是创新代客理财工具和渠道。代客理财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中间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理财意识、投资意识的逐渐增强,社会公众的理财愿望日益强烈,这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从政策基础看,金融监管当局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积极支持商业银行代客理财业务的发展。从市场基础看,我国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提升,代客理财的金融工具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在这种现实背景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代客理财业务,努力做大做强。     三、调整收入来源结构,实现收入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是由其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决定的。如果以上两个方面的结构能够调整到位,那么,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将自然而然地呈现合理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商业银行不可能通过业务结构的简单分解、组合就能顺利实现,它需要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和管理体制与之配套。为此,股份制商业银行首先必须尽快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起以预算目标利润为主要分配依据的新的分配制度;其次要尽快建立以业务条线为中心的营销管理体制;再次是创新和建立体现结构调整的业绩考核机制;最后是要建立高素质多序列的技术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     规模扩张边界受哪些因素制约     1、规模经济与发展速度。基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和间接融资主导型的融资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保持着30%-40%的发展速度,目前已成长为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4年6月末,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4.33万亿元,负债总额为4.20万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占比分别达到14.6%、14.7%。然而,1992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总额分别仅为2645亿元、1512亿元和1384亿元,在全部吸收存款类金融机构中的占比分别为4.9%、5.7%和5.1%。经过10年的发展,2001年末三项占比提高到13.9%,13.1%和12.37%;2004年6月末又上升到14.6%、14.7%和15.2%。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不断弱化了我国银行业的垄断程度,优化了金融市场结构,促进了金融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有了较大提高。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存贷款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资产质量也保持了较好的水平。尽管受宏观经济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一度大幅攀升,但近五年来不良贷款率持续大幅度下降。1999年末,股份制商业银行"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率高达20.92%。但是,此后的4年间下降了14个百分点,2003年"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率已降至6.5%,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也降至7.92%。2004年6月末,按五级分类口径的不良贷款率进一步下降为5.16%。     业务规模的扩张和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增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2001-2003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的利润分别为105亿、130亿和150亿元。2004年第一季度,股份制商业银行税前利润高达85.2亿,占整个银行业的22%,而其资产、负债的占比只有14%,这表明,在我国目前的银行体系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是最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经营绩效的提升是以信贷资产高速扩张为基础的。"速度情结"和"扩张规模"是其快速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1998-2003年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1.65%、15.62%、30.23%、26.78%、29.15%和29.76%。今年第一季度增长速度甚至达到34.3%,几乎比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17.3%的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一倍,比国有商业银行13%的增长速度高出近二倍。即使是到了宏观调控效果显现的第二季度,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依然达到26.8%,而国有商业银行和整个银行业的资产增长速度仅为9.8%和14.7%。由此可见,规模扩张是推动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动力。     但同时理论研究表明,银行业是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特质的行业。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特质,决定了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把业务规模做大,从而实现经营成本的降低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是任何商业银行成长与发展初期的必然选择,没有适度的规模扩张和适当的发展速度,意味着商业银行将丧失一切。中外银行概莫能外。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规模和速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目前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都还处于资本规模、业务规模不足阶段,由此而致的竞争能力、赢利能力、创新能力不仅难望国外大银行之项背,而且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的差距也非常大。整体上,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都还属于中小银行,还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保持一定的扩张速度,迅速跨越规模不足阶段,仍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战略选择。     2、规模扩张的边界。根据产业经济理论,商业银行存在着规模极限问题,并不是规模越大就越好,银行规模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商业银行的扩张存在着边界。理论上讲,影响银行规模经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因素看,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制度结构、融资制度安排、企业融资构成、金融市场准入壁垒等从制度和环境层面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实现;从内部因素看,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流动性水平、股东的投资回报期望直接决定着银行规模扩张的半径和扩张边界。     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稳健性的一项制度安排,它是制约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的界限。理论上,没有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商业银行几乎可以无限制地扩张。鉴于银行风险的隐蔽性、滞后性和长期性,如果任由商业银行无限制地扩张,那么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导致银行破产,诱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金融体系不稳定,爆发金融危机。正是出于这种系统性风险的担心,国际清算银行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颁布了旨在加强资本监管的《巴塞尔协议》。此后,不断地修改完善,进一步强化资本充足监管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于2006年实施。目前,世界各国银行监管当局普遍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资本充足的要求。这项制度安排本质上就是防止商业银行无限扩张,确保商业银行稳健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引进国际通用的监管准则,对商业银行实施了严格的资本监管。按照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每增加100元,就必须增加5-8元的资本金。在现有的融资制度框架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速度远远滞后于资产扩张的速度。这样,要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的扩张速度必然会受到抑制。由于国内信贷需求一直比较旺盛,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着扩大规模的市场空间,但这种扩张不能超越8%的资本充足率界限。如果一味地扩张,超越监管界限,那么,商业银行不仅将受到监管机构的惩处,而且将增大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最终使扩张付出惨痛后果。     流动性要求是制约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又一个关键变量。商业银行是通过负债来进行资产扩张的,负债的期限和数量结构决定着资产的期限和数量结构,如果资产结构不能与负债结构进行期限和数量的匹配,那么,商业银行将发生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所以,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必须以流动性为基础。如果资产扩张过快,且过多集中于长期限、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上,一旦无法满足日常的支付需求,不仅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而且容易引发银行挤兑,而这又会进一步加剧社会恐慌,进而导致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所以,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必须首先保证银行正常的流动性,科学合理地配置信贷资产、投融资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比例,对潜在的资金支付做充分准备,这就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过度扩张。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时刻在收益性和流动性之间进行权衡,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资产扩张中所存在的流动性风险。     股东的投资回报期望值及其回报时间偏好结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所面对的第三个约束变量。如果股东更有耐心,并期望得到更多更长远的回报,那么股东可以接受短期利益损失------减少分红要求,从而增强银行的资本积累能力,为扩张提供必要条件;更直接或更有效的途径则是股东进一步加大资本投入,为银行的资产扩张提供资本支持。相反,如果股东期望的更多的是即期回报,那么即使对银行的发展和扩张抱有正面的预期,也会有更多的分红等投资回报要求,从而降低银行的资本积累能力,抑制银行的发展速度。客观地讲,谋求规模扩张更多的是银行经营管理者的意愿和要求,而股东作为委托者则可能担心自身的利益受到侵蚀,需要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权衡选择,而权衡选择的重要依据是股东的投资回报时间偏好和对收益的良好预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指标和股东的投资回报期望是制约银行规模扩张的三大变量因素。这三大变量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共同制约着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任何时候,三大变量因素只有两个变量因素能同时得到满足。因此,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实质上就是在三大变量因素中寻求平衡,并时刻作为其约束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