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房地产过热 调控需求是关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 14:15 中华工商时报 | |||||||||
    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房地产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3.4%。其中住宅价格上涨11.5%。前九个月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增长速度比竣工面积的增长速度要快,销售面积的增长幅度是19.3%,而竣工面积的增长幅度是9.5%。     放下有关房地产市场是否有泡沫、是否即将崩溃的争论不说,到底
    一种观点认为,是土地供应减少导致地价上涨,带动房价攀升,相反的意见则认为房价涨得太快,导致地价跟风,而开发商炒作房价要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谁是谁非,一时难以说清。建设部出台的《怎样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的报告,从潜在需求、真实需求、被动需求等需求角度,试图说明只要需求存在,房地产市场就不会出问题,结果招来一阵猛烈批评。     这份报告首先没有分清需求中还有居住需求和投资乃至投机需求,正是因为投资或投机需求过旺,才引起了业内外普遍的担忧,事实上需求过快增长正是此轮房地产价格高涨的台风源,也是我们一直忽视了的地方。     过去一年来,为了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增长,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新政,梳理一下,可以看出,其中绝大部分是控制供给的。先从控制资金供应量入手,先后出台了提高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控制信贷规模,缩短土地出让金缴交时限等多项措施,但这些措施有的被房地产商轻松化解,有的遭到抵制胎死腹中,有的不具操作性,实际效果打了一个大折扣。与此同时,土地管理新政也是一波接着一波,从2003年7月要求全国范围的开发区治理整顿到2004年4月29日土地“冻结的紧急通知,一年多时间关于土地政策的文件从国土     资源部到国务院办公厅,最后到国务院直接发文,规格越来越高,力度越来越大。在金融手段遭挫后,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被提升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事情很明显,没有地,开发商即使争取到银行贷款也没用。因此,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比金融更直接,国家不得不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微观经济,通过暂停土地供应来进行宏观调控,这在我国还是首次。     就是这样的急刹车,仍然没有把房地产市场的高烧退下来,相反房价还不降反升,而且升幅不小。显然,其中必有比一两个开发商声称房价要涨更为深刻的动因,这动因就是需求基本没有被触动,虽然也曾出台过严格控制购买第二套房、控制投资性购房贷款、商业用房贷款,借款人住房贷款的月房产支出与收入比应控制在50%以下、月所有债务支出与收入比应控制在55%以下这样的措施,但由于很难执行均流于形式,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需求一直很旺,单向调控土地、资金等供应面的结果成了房价上涨的助推器。     只有央行加息是把双刃剑,它在提高开发商贷款成本的同时,首次将调控方向转向了需求,对抑制房地产的过旺需求,抑制过去几个月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升无疑具有釜底抽薪的功效,当然目前央行加息的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同时还有许多政策在减少供应量,最终房价是涨是跌还要看供应量减少的多还是需求量减少的多,但方向正确。     加息确实会改变购房者的心理预期,很明显,加息会大大影响投机心态。如果持续加息,购房者就会持币观望,需求抑制,最终将影响房价。因此,要使过热的房地产降温,当务之急是加大需求调控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