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信息家电:家电股的强心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 12:33 证券时报

    嘉宾:方正证券研究所 陈远望

    低价家电股“意外走强”?

    主持人:近期,美菱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小天鹅、青岛海尔(资讯 行情 论坛)等低价家电股群起上涨,走出一波反弹行情,你能不能分析一下其反弹的动
因是什么?

    陈远望:我们认为这是基本面和技术面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超跌和绝对价位很低是这几只个股的共同特点,为其股价反弹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投机因素在此可能是重要的。源于基本面并不十分出色,这些个股相继走低,尤其是相对行业内一些强势股其跌幅较深。同时,我们认为其超跌反弹还各有其基本面的理由。行业景气可能是一个基础因素。但是我们更倾向于将它们的上涨判断为个股行情。因为白色家电今年高涨的行业景气对这几只白电股票却影响甚小;而其他家电股的“意外走强”就更加缺乏基本面的支撑。

    这种个股行情的背后动因之一是并购重组。拿青岛海尔来看,近期市场表现活跃,强于大盘,可能就有并购消息的因素。海尔集团正式注资海尔中建一事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即将在2周以内发布正式注资的通函。再如小天鹅,其控股股东拟转让股权给南京斯威特而介入通信产业,且业绩方面从去年开始实现扭亏为盈。而美菱电器于今年年初完成部分国有股权转让(受让方格林柯尔),之后的重组也初见成效,今年一季度实现扭亏为盈。

    主持人:有人认为,低价家电股已有转强的信号,其反弹将唤醒了2-5元低价股做多热情,并将推动大盘中阳反弹,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陈远望:我们对这个观点持保留意见。首先,低价家电股是否真的出现持续的转强还有待观察。现在虽然有迹象表明一些投机资金包括一些机构开始介入,但我们认为从基本面看,家电板块要形成行情动力不足。其次,无论是从行业市值所占比重来看,还是从行业综合比较来看,家电股对大盘的影响比较有限。最后,从另外一个角度,即使在短线操作上低价、超跌的确能够引起局部反弹,但是没有基本面支撑将难以持久,我们更加注重长期效应。

    不见得就是超跌状态

    主持人:长虹、春兰、海尔等老牌家电股近几年可以说是一些中、老股民的噩梦,长虹在1997年见顶以来,已经单边调整了7年之多;春兰、海尔、美菱电器也都分别调整了6至7年,长虹、春兰还都分别跌穿了净资产。今年以来一些分析师鼓吹的消费升级概念并未改变其向下的趋势,原因何在?有人认为,家电股已处于超跌的状态,你如何看呢?

    陈远望:从二级市场表现看,家电指数的确已经连续多年落后大盘(出现过阶段性的行情);一些具备绩优蓝筹素质的家电龙头或者一线企业,股价也长期受到市场冷落,甚至多年处在下降通道中。(图1)

    这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行业基本面状况的。消费升级虽然是趋势,但是更是一个非短期的过程。家电行业近年的收入增长比较稳健,但也长期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行业竞争依然非常激烈,盈利水平很低,尤其是黑电企业,全年净资产收益率大多在5%以下。就今年的情况看,除了空调行业受益于内外两个市场的大幅提升(尤其是出口市场迅猛增长带来的“海洋经济”概念)而处于景气周期以外,其他家电子行业业绩较不理想。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除了优势的白电个股以外,大多数家电企业前期并没有被市场认可。

    行业依然缺乏核心技术:虽然我国家电制造企业在成熟技术上已具备一定优势,但产品结构偏于中下端,综合技术水平偏低。白电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先进国家,且是全球制冷核心部件压缩机市场的重要买家;在代表着未来的黑电高端领域,我们不掌握任何一种核心技术和关键上游材料。我们在制造成本优势和价格推广模式以外,就是依赖渠道以及服务;但是产品品质才是长期占领市场的真正源泉,也是取得较高回报的重要因素———仅靠后端制造和低附加值产品将使利润空间愈发压缩。

    另一个担忧是,目前来看行业的成长性较为有限。国内的家电市场容量在过去近10年中一直在快速增长;但是总体看,市场扩张差不多已在高位了,再出现市场容量的连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较为有限。虽然近年在海外市场上出现了较大突破,但在不断增高的贸易和技术壁垒的影响下,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当然我们对行业未来几年实现相对稳定增长较有信心,而且一些领域(如下面谈到的信息家电领域)也存在二次创业的机会,从而具有潜在高成长的可能。

    我们认为近年来家电股的走势基本体现了市场的理性认识,现在也不见得就是超跌状态———是否超跌更重要的是看个股,看其基本面。如果公司不具有投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则即使价格不断走低也不构成买入的充分理由。当然投资价值确被低估的个股可能会重新被挖掘。

    信息家电前景如何?

    主持人:在目前家电领域,融合家电(Consumer Electronic)、计算机(Computer)和通讯(Communication)“3C”技术的部分家电和电子消费产品被称为信息家电。信息家电被称为是消费升级类产品的典型代表。那么,请问信息家电有什么特点?其现实发展如何?前景又如何呢?

    陈远望:“3C”技术始于IT行业的迅猛发展,单从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扩展来看,其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数字信息技术。不仅将电子产品、电器机械这些孤立的传统家电产品互联互通,还让其与计算机、通讯产品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融合应用,更加方便的控制任务或者服务的实现。一个具体而非完备的阐述是,以统一的标准涵盖PC、电视、DV、游戏机、PDA、手机、DVD等各种数字终端,并将之连接起来进行信息的跨平台操作;进而让其融为一体(如在一个产品或者数字终端上具有多种功能)。这会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甚至质的改变。

    从市场现状来看,3C融合的技术和产品正处于初创或者成长期,国内的市场认知度还不高,产品的市场渗透程度十分有限。不过在低层面上,我们接触的很多产品实际上已体现了“3C融合”的特点,比如接入宽带网的数字电视、可拍照手机、可打电话的PDA等。

    在家电领域已有所进展的是近年来逐步走热的数字电视(DTV),再进一步则是“网络家电”和“数字家庭”(前者范畴略小,但基本内涵相近)。数字电视作为基本的终端平台发展迅速,2003年DTV占全球电视机出货量的7.1%;而IDC预测到今年年底将提高到12%以上,到2008年将达到60%。信息家电的发展还有赖于(1)在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等各个领域进一步的技术突破,(2)各种平台和文件格式需要建立统一的协议/标准,(3)市场推广。技术上宽带网络和无线通讯技术给信息家电的兴起提供了基础的技术储备,但是还远远不够。在标准上,目前很多有先见的IT和消费电子厂商已经在提前行动。如由英特尔、IBM、索尼、微软、飞利浦等160个成员组成的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LNA),已初步建立数字家庭领域的DHWG标准,未来将不断完善、建立认证制度、推出符合标准的产品。国内也建立了类似的标准联盟,即“闪联”。

    从未来发展来看,“3C融合”既是产品发展的大势所趋,又具有很多种可能的模式———甚至将超出人们现在的想象。而“3C融合”背景下的信息家电是消费电子领域的新宠,随着计算机及数字化技术向传统家电的技术渗透,会进一步促进后者的功能提升与产品升级换代。可见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蕴藏了较大商机。

    不到最佳时机

    主持人:有分析报告认为,家电类上市公司中涉足并在信息家电领域占有领先优势的公司可能将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形成低价家电股中持续性亮点。对此你怎么看?应该如何把握其中的投资机会呢?

    陈远望:从现在来看,信息家电尚处在“初级阶段”,且局限在黑色家电领域。我们认为目前家电行业投资价值并没有完整显现,较难超出大盘。故对家电行业的短期评级依然维持中性。虽然对信息家电的某些领域进行产业投资恰逢其时,但现在介入其股票投资可能尚早。即使是一些低价股由于增长潜力有限、当前状况不佳,依然不到投资的最佳时机。

    但是投资者可积极关注高端彩电市场的发展动向。高端彩电一方面涉及3C融合技术背景下的信息家电;另一方面涉及平板显示技术,后者现已成为企业和消费者的现实选择,将成长为市场主流(如图2)。虽然现在拓展速度还较慢,但是远期看好,预计2006年出现景气大幅提升,可以关注一些具备成长为大型跨国企业潜质的公司,如海信、TCL。

    另外,在今天这样的市场,投资机会的把握已从单一的自上而下,发展到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甚至后者更加重要。所以从淡化行业、着重个股的角度,家电行业也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1)并购重组。家电行业历来竞争激烈,而发展到现在市场结构面临整合,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因此已经并将继续涌现重大的并购重组。这将给涉及重组的家电股以价值重估的机会;(2)挖掘龙头和优势企业的投资价值,这已经在前期市场体现得淋漓尽致(如美的、格力、佛山照明(资讯 行情 论坛)等)。虽然到现在它们已经涨得比较到位,但其出色的基本面和一些外在因素的催化(如并购重组),在回调时还存在机会。重点关注美的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家电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