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海南的3800个文明生态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 09:26 光明日报

  海南省的最新统计数据:到今年9月全省已有3800多个文明生态村,涵盖了100多万村民。“OK!OK!你们这不是在搞循环经济吗?”一位外宾参观后竖起大拇指,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也是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的现实:从单个的生态村,到连片的生态村,大循环里套着一个个小循环,每一环都往资源的合理使用、资源的再生利用上靠。

  循环一:厕所—沼气—家用能源

  海南省第一个文明生态村——儋州市美万村——的建设,是从建猪圈、羊圈、牛圈、建家庭厕所入手的,建了厕所再建沼气池,把所有的牛粪、羊粪、猪粪、人粪这些以往的“废物”集中起来,通到沼气池里发酵变废为宝沼气通到每家每户用于照明、做饭,沼液、沼渣用作肥料。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环。

  这个小循环还带来了一项“额外”的大生态效益:据高级农艺师陈奕辉介绍,4口之家1个6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气876立方米,热值相当于4380公斤干柴。以目前全儋州市约18407个沼气池计算,每年节约干柴约80600吨——该有多少树木被免却“砍杀”的命运!

  循环二:沼液、沼渣—庭院经济—无公害瓜果菜

  文明生态村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二环是:利用沼液、沼渣,家家户户在庭院及自留地上,种果树,种无公害蔬菜,发展庭院经济,发展家庭养殖,人均收入提高。美万村是这样,其他村也无不如此。

  儋州市红山村村长王玉灵向记者介绍:一户6立方米的沼气池,等于一个小肥料厂年产沼液、沼渣25吨左右,够种2亩无公害瓜菜。于是,村民们又在房前屋后和自留地上种起了荔枝、杨桃、菠萝蜜和市场上极受欢迎的篱笆菜,或挖个小鱼塘养鱼。原来种水稻每亩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现在至少也有3000元,还节省了买化肥的钱近500元。发展庭院经济需要多多的沼液、沼渣,反过来又促使村民多养猪养牛。红山村以往每年上市出售的猪不到50头,用上沼气后每年出售肉猪在160头以上,又增加了一份收入。

  循环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低成本高效益

  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三环,就是根据每个村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资源,合理规划生产,以较小的生态和生产成本,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

  以琼海市文子村为例。该村低洼地多,以前单一种水稻,产量低收入差。搞起文明生态村建设,村干部请来专家指导,调整了农田结构山坡植果胶果树、橡胶,水地种稻菜,池塘养鱼虾,林荫下养鸡,边角地还种上了椰子、槟榔。村民吴中冠以前种水稻,全家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农田调整后他承包荒地建菠萝园,第二年春天一下子收入36万元。

  循环四:“上游”的废弃物—“下游”的资源

  从2003年起,海南省部分市县开始实施“连片推进”:由富裕村向贫困村延伸,由基础较好的村向矛盾多的村延伸,由大村向小村延伸。同时,这里的循环经济也步入了第四环:在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规划资源和生产,使上游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变成下游生产过程中的资源。

  记者采访了儋州市那大镇的侨南村委会,它包括杨屋、侨光等6个村庄,是文明生态村连片示范区。这里已形成的4个产业——养猪、种橡胶、种荔枝和养鱼,相互间有了一定程度的循环:该村几乎家家养猪,另有46户养猪专业户,除正儿八经的畜禽销售收入外,畜禽粪便是最重要的“副产品”,其中50%进入沼气池。沼肥施于橡胶园,每亩增收135元,施于荔枝地,果品质优价高,沼渣喂鱼,鱼增产15-18%;另50%的畜禽粪便,又与胶园、荔枝地的枯枝落叶及鱼塘的塘泥,一起回归农田和林地,使化肥用量大幅减少,土地肥力逐年提高……这种生产模式,符合循环经济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特征。

  而海南省文明生态村的发源地美万村,现在不仅36个山头全部覆盖上了浓浓的绿荫,而且全村52户村民家家住上了庭院式的生态小洋楼,家中电视机、电冰箱、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全村男女老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学龄儿童入学率100%;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超过5000元。去年有9个国家的外宾到美万村参观,他们“OK,OK”的赞叹声使村民们心里感到好自豪呵!短评

  好一个农村循环经济的雏形

  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近年来已不断见诸报端。本报道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独特视角,报道了海南省3800多个文明生态村逐步深入的创建活动,以及它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实惠,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中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读来令人振奋。

  海南省在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改善人居环境和种、养当作一条生物链来设计,使上游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变成下游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初步形成了“人畜粪便—沼气、沼液—无公害瓜果菜”以及“合理利用资源,以较小的生态和生产成本,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的良性循环,达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产增收、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希望本报道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希望各级政府都能自觉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设计者、执行者和监督者。

  作者:丁炳昌 樊云芳 王晓樱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