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惠农政策和价格上涨促进农民减负增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 11: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
    受政策推动、主要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今年山东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1-3季度,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888.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24.4元,增长17.2%。其中,因主要农产品数量变化及价格上涨,拉动农民现金收入人均增加220元;因粮食直补、农业税率下降、扶贫、救济等政策性因素推动,使农民人均增收44.7元,仅以上两项就带动农民现金收入增长12.1个百分点。随着农民增收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也大幅度增加。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
    一、政策好、价格涨,农民减负增收     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拉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受国内外市场供求变化和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据4200个农户抽样调查,今年前三季度,产品价格增幅在30%以上的有小麦、瓜果、生猪和蛋类,增幅在20%至30%的有玉米和棉花,增幅在10%至20%的有油料、蔬菜和家禽。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促进农民收入高速增长。全省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为1431元,同比增加240.6元,增长20.2%,占总现金收入的49.5%,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对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了56.7%。而由于农产品数量变化及价格上涨,使得农民出售主要农产品人均增收220元。其中:粮食增收48.9元、棉花增收33.1元、蔬菜增收57元,牧业增收69.7元。     农资价格全面上涨,农民生产成本增大。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业生产资料综合价格同比上涨11%,为8年来同期最高。往年尿素的价格一直在60元/50公斤左右,今年达到了75元/50公斤左右,涨幅20%以上,其他如磷酸二铵、复合肥、碳铵等涨幅也在10%以上。这样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将被化肥等农资涨价吃去一大块。扣除农资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人均仍获得170元的收入。     各项惠农政策实施和启动是推动农民增收的亮点。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农村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为本”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推动农民增收。     一是粮食直补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直接增收。今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原来通过国有粮食企业以保护价形式补贴农民的国家财政补贴改变为直接给予农民,不仅提高了补贴效率,减少中间流失,而且从根本上起到了推进粮改的效果。今年全省共完成粮食补贴资金兑付7.35亿元;兑付农户数1664.5万户。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04.2元,增长19.7%。其中,粮食直补人均增收9.3元,对转移性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4%,对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为2.2%。粮食补贴虽然数额不多,每亩小麦为13元,但农民直接享受到了改革实惠,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证了粮食安全。     二是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农民减负增收。今年以来,山东实施取消农业特产税、继续暂停征收乡村公益事业金、降低甚至取消农业税率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税费支出48.4元,同比减少35.2元,下降42.1%。其中:第一产业税费支出32元,下降51.4%;二、三产业等其他各种收费支出16.4元,下降8.3%。     三是国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投入加大,财产性收入增加。前几年山东投入120多亿元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农民收益较大。去年以来山东重点在乡村道路建设、节水灌溉、农村人畜饮水、农村沼气等方面加大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低保制度等已经启动。特别是去年开始计划投资150亿元,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到2005年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将有一部分投资转化为参与公路建设农民的劳务收入,还有一部分补偿收入等。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54.4元,增长15.1%。增长原因主要是土地征用补偿等收入增长。农民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为27.1元,同比增长9.1%;利息、股息和红利等收入为10.7元,增长48.6%     四是农民工外出环境改善,外出务工收入快速增长。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各地纷纷清理各种妨碍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使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护,工资拖欠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为提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加快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山东从去年开始组织实施“绿色通道”培训计划和“西输东接”工程,使农民素质逐步提高,农民外出务工时间增加,工资水平提高。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913.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7.5元,增长16.2%,对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达30%。其中,农村居民在本乡地域内务工得到的收入为489元,增长20.1%;乡外务工收入为247.1元,增长18.2%。     五是民营经济发展加速,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增加。近年来山东加大了对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大型工商企业参与农业开发。为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专门出台了《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向民营企业抛出“政策绣球”,废除一切民营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不平等的准入条件,民营经济发展加速,促进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增加。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从家庭经营第二产业得到的收入为121.8元,增长8.3%;从家庭经营第三产业得到的收入人均为263.7元,增长9.4%。     二、农民预期收益向好、消费欲望增强,农村市场转旺     据对全省42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470.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5.7元,增长11.8%。由于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农民增收预期向好,消费欲望增强,带动农村市场进一步转旺,城乡市场增幅差额缩小。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县以下农村市场零售额达800亿元,同比增长11.6%,城乡市场增幅差额由上年同期的3.2个百分点缩小到2.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呈以下特点:     一是购买家庭设备成为消费热点。前三季度农村居民用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人均73.97元,同比增长27.7%,增幅位居八大类支出之首。其中用于购买家庭设备、用品的支出人均69.71元,增长27.1%。其中,购买日用品支出25.74元,增长7.9%;购买床上用品支出5元,增长18.5%;购买家俱类支出16.15元,增长46.1%;机电设备支出20.96元,增长43.6%。     二是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农民生产生活空间的扩大,特别是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农民对交通和通讯的依赖程度加深。前三季度农村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的支出人均159.3元,同比增长19.6%。其中购买交通工具支出人均47元,增长18.9%;购买通讯工具支出14.6元,增长39.3%;交通服务费支出25.1元,增长16.2%;通讯服务支出57.7元,增长17.4%。     三是农产品涨价导致农民用于食品的支出大幅度增加。由于农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逐年提高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农民用于食品消费的现金支出大幅度增加。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用于食品的现金支出503元,增长15.1%。其中,农民人均购买粮食支出增长38.2%、购买食用油支出增长24.7%、购买蔬菜及制品支出增长18.0%、购买肉禽蛋奶及制品支出增长19.2%、购买水产品及制品支出增长11.1%。同时由于在外饮食次数增加及食品物价上涨,前三季度在外饮食支出78.1元,增长17.2%。     四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衣着消费支出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农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71.66元,同比增长11.0%,其中教育服务费支出人均227.9元,增长10.5%;衣着消费支出人均89.8元,增长10.1%,其中购买服装支出52.6元,增长14.6%;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人均112.6元,增长10.8%,其中医疗费支出人均62.4元,增长18.5%。     三、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口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当前农产品价格走高、农业税赋减轻的情况下,农户收入有了一定提高,但长远看,农产品产量增加的空间有限,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也会有一个适度空间。以农业经营为主的低收入户、纯农户等“弱势群体”增收难的问题仍较突出。财富问题上的“马太效应”,也必然会造成农户贫富分化的加剧,进而引发社会平均消费倾向的降低,从而制约经济增长。因此,如何解决“人均”之下农民群体主要是纯农户、低收入户的增收难问题,培育中等收入阶层,是当前农民增收应关注的突出问题。因此,应以统筹城乡就业为突破口,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非农产业收入比重,防范农业波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一)拓展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空间,加速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农民增收的新支点。山东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资本相对稀缺,要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缓解日趋严重的城镇就业压力,关键在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因此,在产业类型上,应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应注重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县域内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经济类型上,应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应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同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低收入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在一些基本的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上,应对城乡施行统一标准。如逐步统一城乡居民的税负负担,加快实现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等,促进小城镇的繁荣。     (二)加大对农业、农民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应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筑物质平台。我国加入WTO之后,政府应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用足绿箱政策,让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普惠政策。在财政政策上确保财政支农力度增长,特别是应加大对农村水、电、路、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应把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到实处。在金融政策上积极鼓励发展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区域性的金融公司,为乡镇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三)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树立农民消费信心,引导农民投资。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生产性投资不断增加,对子女教育、养老和自身的健康不断重视,但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农民的预期支出负担沉重,再加上收入不稳定性等因素,抑制着农民生产投入和消费欲望的实现。因此,一方面在尽快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农村的社保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的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从更深层次上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减轻农民的后顾之忧,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使农民在增收之后,真正地形成有效需求,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要帮助农民确立正确的积累观念,为农户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保护农民的正当经营和合法权益,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投资,把农民手中一部分“相对过剩”的消费基金转变为生产积累。     (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者往往并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而是面对加工、流通者,是加工、流通者为买方的收购市场决定生产者的生产决策。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很大,利益容易受损。因此,加强宏观调控,注重政策引导,依靠和发挥市场的力量、企业的力量、民间的力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当前在放开粮食市场的同时,鼓励粮食加工、饲料、饲养、酿造、医药等用粮大中型企业,和农民签订自用粮的产销合同,按合同直接收购农民粮食,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同时,还可提高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使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