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7日 10:31 解放日报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4年会今天在上海开幕。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是今年3月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共同组建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世界各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变革
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战略,力图通过这些战略规划及具体措施,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总体效益的最大化。循环经济就是诸多战略构想中的一种,作为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发展契机。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的必然战略选择。

    对大众来说,“循环经济”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我们走访了全国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之浚教授领衔的上海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为“循环经济”作一番解读。该学院是国内最早对循环经济开展系统研究的机构。

    兼顾发展与环保

    循环经济克服了单一传统经济与单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弊端,兼顾生态效率和发展效益

    西方传统经济学家往往利用GDP这个概念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却忽略了那些无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在作为国家繁荣基础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当环境因素受到严重的破坏或者过度的消耗时,整体经济的平衡是很容易倾覆的。

    生态学家则由于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过于关注环境保护,甚至把环境效益置于最重要的位置。然而如果要求人类重返自然,通过停止使用汽油来遏制环境污染,那么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倒退,而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二者的互相促进,谋求共同的发展。

    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循环经济克服了单一传统经济与单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弊端,将整个经济系统预想为生态系统的一种特殊情况,按照生态系统的规律来建立其运行模式,基于这一点,改进经济系统使之能与生物圈兼容,使之最终持久生存下去。循环经济兼顾生态效率和发展效益,而不是偏废任何一方。

    传统的工业经济模式可以概括为:自然资源→粗放生产→过度消费→大量废弃→末端治理;而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概括为:自然资源→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再生资源。 发达国家大力推广 德国、日本、美国先后制定相关法律

    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自从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看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很多国家甚至通过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

    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了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法,1986年颁布《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发展方向从“怎样处理废弃物”的观点提高到了“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国民义务。1996年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系统配套的法规体系。

    日本于1991年制定《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其目的为减少废弃物,促进再生利用以及确保废弃物的适当处理。1997年又制定颁布《容器包装再利用法》,据此逐渐建立起了相互呼应的循环经济法规。

    美国在1976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后,又经过多次修改,但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实行的循环经济法规或再生利用法规。不过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勒冈、新泽西、罗德岛等州先后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经济法规。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则是清洁生产高级阶段

    在有关环保的各种名词中,“清洁生产”可能比较耳熟能详,专家介绍,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清洁生产可以看作循环经济的初级阶段,而循环经济则是清洁生产的高级阶段。

    人们在采用“末端治理”方式处理环境污染时,代价很高。美国用于环境污染控制的总费用,1972年为260亿美元,占GDP的1%,1990年增加到1200亿美元,占GDP的2.8%。并且这种着眼于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治理模式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以致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等。因此,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其含义是通过排污审计、工艺筛选,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清洁生产有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1993年,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技术援助下实施了“推进中国清洁生产”合作项目,拉开了清洁生产的序幕。

    如果说清洁生产是在单个企业之内将环境保护延伸到该企业有关的方方面面,是循环经济的第一阶段,那么生态工业则是在企业群落的各个企业之间,即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内提升和延伸了环境保护的理念与内涵,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 循环经济的优越性 循环经济观是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在目前全球人口剧增、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日益蜕变的形势下,循环经济观是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其在不同侧面表现了它的优越性。

    首先,循环经济论倡导的是一种“生命与生态中心伦理观”。它是将人类与其他物种环境置于同样的地位评估,强调的是“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主张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向,承认“生态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权利。

    其次,循环经济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利用原则。在促使人们转变或摒弃传统“资源无价”和“资源任人使用”的观点及建立资源的社会再生产经济核算体系的同时,树立资源的辩证观,彻底去除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激发人们推动科学进步的才智。

    第三,循环经济强调环境具有价值,并将发展活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所造成的社会、环境价值相统一,正确评价开发或生产活动的真正效益,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价值观体系。在这一价值体系在提高生态系统组织水平和生产力前提下,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从而有效地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和协同进化。

    第四,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集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它是一种“深生态论”的体现。所以循环经济是以一种积极和谐的态度来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循环经济树立了合理的经济道德观。在倡导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既维系了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代内公平,又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代际公平。

    六种运行模式

    灵活运用循环经济思想,探索落到实处的模式

    目前,许多地区与国家灵活运用循环经济思想,从微观到宏观等不同层次,探索出许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运行模式。

    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模式。这种模式根据食物链和营养级的量比关系,通过青贮氨化,兴办沼气等农艺或工艺措施,将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农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多层次利用,既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并且优化了社会投资结构,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企业内部物料循环模式。企业内部物料再生循环包括下列三种情况:将流失物料回收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来的工序中;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用于厂内其它生产过程中。

    生态工业园区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层面上通过废弃物交换建立的生态生产链,在企业群体之间实施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

    生态农业园模式。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部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正是利用农业产业模块之间的链接关系来实现能量与物质的循环利用。

    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不同产业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地联接,达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的目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从工业到农业的产业多级生态链联接,二是从农业到工业的产业生态链联接。

    社会静脉产业。从社会整体循环角度,要大力发展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日本称之为社会经脉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循环经济是中国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的综合利用,从末端治理思想出发,通过回收利用达到解决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进入90年代以后,源头治理思想开始引起人们注意,从1993年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开始,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的清洁生产得到发展,我国在2002年10月开始正式公布“清洁生产催进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循环经济,加快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步伐。近两年来,循环经济在我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地方政府开始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探索,建设了一系列的工业生态示范园区,例如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衢州沈家生态工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和烟台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等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首次提出新的发展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又长期存在着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的特点,经济增长与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则高达近万亿元,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寻求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已经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只有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以无公害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从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要求来看,循环经济是我国21世纪实践经济发展于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是科学发展观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与载体,而科学发展观又可以为循环经济思想提供思想与政策上的保障,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积极探索,不断扩展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内容,可以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尽快把我国全面建设成为小康社会,提供非常有力的帮助与促进作用。

    同时,循环经济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循环经济凸现全球经济发展新态势,一国实行循环经济模式,势必会把相关国家引入国与国的循环经济过程中。随着发达国家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各国对于产品的生态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意识淡薄,我国出口产品经常遭禁,这已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只有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改善环境,树立良好的生产和消费习惯,提高产品的生态水准,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及时抓住加入WTO带来的发展机遇。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循环经济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