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18日—11月2日,在1300点几次岌岌可危时,温家宝总理和黄菊副总理四次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落实国九条”,但利好效应的时间越来越短,行情都是从那里来又回到那里去,“抓紧落实”却迟迟未见实质性行动,广大投资者对“抓紧”二字已屡屡失望,心灰意冷。
也许有人说:允许券商发金融债券、搞金融创新和批准保险资金入市,不已经算落实
了吗,市场为何还不领情?殊不知,对已病入膏肓、全行业陷入危机的130家券商来说,能发债、搞金融创新的仅10家不到。且不说至今未付诸实施,即使正式实施,券商债券是否卖得出去、有没人愿意让他们从事不保底的代客理财,还是一个问号。至于保险资金可直接入市,但直至11月5日还说,他们至少还要准备两个月。说到底,这两个“落实”均属期货性质,等于未落实。而分类表决制、限制再融资的办法则只听其声,不见其影,扩大券商质押贷款品种和延长期限的利好,也难以抵御“重融资、轻回报”的市场风险。
而真正“抓紧”落实的却是融资。宝钢坚持增发280亿不动摇;华夏抢末班车通过增发方案;中石油发100亿股新股阴影挥之不去;交行A+H异地同价发行各200亿元,不仅造成银行股“地震”,更催使A股向H股接轨;更有大、中、小三只新股将以询价制亮相市场的报道,预示大扩容将拉开序幕。人们屈指一算,即使券商发债、搞金融创新、保险资金500亿全部进来,还填不满上述几项融资的“洞”。难道加快直接融资就是“中国资本市场出现难得的发展机遇”一说的内涵吗?
那么,什么样的政策利好才算真正的“抓紧落实”、能使中国股市健康稳定发展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护以高成本介入一二级市场、为中国股市付出巨大代价的投资者的利益。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对股权分置下A股是含权股应逐步落实。鉴于流通股东在历史上以高价(数倍及数十倍于非流通股)认购新股和参加增发、配股、亏损十分严重的情况,一方面,应明确5-10年国有股不能全流通,另一方面,根据黄菊副总理“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讲话精神,从今年起,应强制上市公司将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具体方式是:对非流通股分现金红利,对流通股送股或转赠股本。
第二,废除询价制的方案,掌控本土化定价权,坚持15-20倍市盈率发新股。既然中国股市股权分置,那么就不能照搬国外全流通市场的做法。既然国家发改委至今对事关国计民生的产品价格限价,那么为新股发行定价完全是理所应当的。何况,目前A股24倍加权平均市盈率已低于国际成熟股市,若15-20倍市盈率发的新股仍然跌破发行价,说明市场深层出了问题,供求关系出了问题,就应停止一切扩容,直至股市恢复生机为止。这才真正体现了“市场在先、扩容在后”的原则。国外股市熊市时停发新股是司空见惯的。
第三,今后扩容应像发行国债一样,每年定额度。在每年年初就将当年扩容总规模安民告示,使所有投资者对供求关系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能像以往那样,行情稍好,就搞扩容的“突然袭击”,甚至搞“狂轰滥炸”。
第四,对投资者最恐惧的增发,应增加若干限制。如分类股东表决制、历年分红要求、非流通股东一起交钱。这不仅能有效扼制乱圈钱行为,而且也有助于落实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防止投资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
第五,削减税收。即取消红利所得税,印花税减半,降低上市公司所得税,由33%降为24%,与外资企业并轨(由15%升为24%),此举可大大提升上市公司业绩,进一步降低平均市盈率,凸现中国股市投资价值,以提高广大投资者的信心。
第六,鉴于中国股市成份指数市盈率和综合加权平均市盈率均低于国际成熟股市。一方面,应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股市平均市盈率已与成熟股市接轨、具有投资价值,另一方面,应放慢QFII入市,大力鼓励内资,尤其是企业自由资金进入股市,防止国有资产和国内老百姓资产的流失。
在我看来,若有关部门抓紧落实上述六条,中国股市定能终结熊市,重返牛市,政府领导人再也不用像股评家那样不时为股市着急呐喊、引航了。(夏天/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