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西部地区应该怎样认识竞争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5日 14:10 商务部网站

  “竞争力”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想快速发展,追上发达国家,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竞争力”,才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少走弯路。当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中西部地区属于“迟发展”地区。因此,理解竞争力,对于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竞争力”概念“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狭义地说,竞争力指的是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而商品怎样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呢?简单地说就是同样质量的产品(售前、售后
服务都可以包含在“质量”的概念当中)具有较便宜的价格。而怎样才能有较便宜的价格?最终是因为具有较低的成本。所以,竞争力的概念最终可以理解为“成本”概念:如何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同等质量的产品,或者,以同样的成本提供质量更高的产品。如何提高竞争力,也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药方:一是改善技术,实现创新。一方面研究出更新更好的产品,另一方面更多地节省成本;二是改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以使资源的配置优化,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那么,“竞争力”的概念究竟有何特殊呢?特殊就特殊在,它是一个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学概念,因为它除了“技术”和“制度”(包括“管理”)这两个经济学的基本要素之外,还包含着“比较优势”的概念。简单地说,“比较优势”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国家中,由于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的相对稀缺性不同,同时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不同,生产要素的价格存在差异,从而会影响到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的成本存在差异。对于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企业来说,我们可以假定生产要素是充分流动的(当然现实中也会有一些差异),企业面对的是同样的要素市场。但对于不同的国家而言,尽管现在已经到了“全球化”时代,但有些要素还是不可流动的。由此造成了要素市场的分割,从而使得在国际经济学中的“竞争力”概念,包含了“要素成本”和“比较优势”的内容。“比较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比较优势”的概念,对于落后国家特别重要,正因为它的存在,提供了落后国家得以发展、追上发达国家的机会与可能。“落后国家”的落后,体现在各个方面,一是穷,没有钱,没有资本;二是缺乏技术,不掌握高新科技,缺乏在科技前沿开发新科技、新产品的研究能力;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市场经销经验少等。落后国家的企业,刚刚发展,势单力薄,也不具有规模效益,在各方面都会受到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称霸多年的国际大公司的挤压。从这些角度看,落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企业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缺乏竞争力,初看上去简直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更不用说迎头赶上了。幸亏有一个“比较优势”。对于落后国家,即使是对最落后国家来说,至少有一个条件可以使它们在国际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那就是“穷”———收入水平低,工资水平低,从而同一产品(只要能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劳动成本可以比发达国家低,所以说,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竞争力”中最有意义的首先是“比较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比较优势往往是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分不开的,因为只有这种产业才能发挥劳动成本低的竞争优势。如果一种产品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已经成为“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劳动成本所占比重微不足道,发展中国家在最初就很难有竞争优势;而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就会相对地具有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只能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入手发展经济的基本道理。“落后的优势”另一个使落后国家得以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的因素是所谓的“落后的优势”(也称“后发优势”),它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指作为落后国家,可以通过学习、模仿、观察,以较低的代价掌握到先进国家经过探索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教训),包括那些已经不再是当今的“先进科技”、但过去曾是“先进科技”的知识与技术,同时可以从先进国家的发展过程和制度变迁过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这就是知识“外溢”过程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好处)。就科学技术而言,人们当初把它们发明出来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会得到创新初期高额利润的补偿。后来,通过模仿过程和知识“外溢”过程,这些逐步变成了“免费”的东西,可以为大家共同利用(这时当然也就不再存在“创新利润”)。就“制度”而言,一种有效的制度的形成,往往也是一个需要支付高额代价的痛苦的“试错”过程,而它们一旦形成并行之有效,后人就可以模仿,可以避免前人犯过的错误,而不必自己付同样的代价。这种因素的存在,也为发展中国家不仅提供了增长的机会,而且提供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缩小差距、“追赶上去”的可能。但这种“落后的优势”也表明,落后国家的优势,不在于前沿的高新科技,而在于以较低的代价获得已有的科技、管理知识,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最终也能走到科技进步的前沿。以此为基础,发展中国家有竞争力的产业的特点,不在于新技术的“创新利润”,而在于学习与开发成本的低廉。发展高新科技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要想“追上”发达国家,最终需要靠有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改革,这不是本文的主题),最终要靠本国科学技术研究能力的提高和高新科技的发展,真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新科技产业之所以有“高附加值”,说到底是因为它们存在着“创新利润”。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从一国的长远利益来说,发展科技、教育、高新科技产业,是不错的。它是一个必须充分关注的发展方向。但是,在现实当中,“科技研究”和“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在这方面领先,是他们多年来教育、科技发展的结果;而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缺乏高新科技研究与开发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发展、培育起来的。甚至,即使少数几个人发明了一种技术,要把它变成实际的生产力,变成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还需要大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熟练工人在工艺、材料、生产、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上把多年来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融入到产品中去(同一种产品在发达国家“本土”生产与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就会出现质量上的差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必须尽早提高对科技和教育(特别是教育)的重视程度,努力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高新科技,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恐怕还很难靠新科技的“先进的优势”,而主要还是得靠“比较优势”和“落后的优势”。这也就是说,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来保持自己经济增长和产品出口的势头。仅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可能解决最终“追上去”的问题;仅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永远成不了发达国家。这无疑是对的。但是,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不仅不相冲突,而且是最终走向高新科技产业的必经之路。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支撑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使一国的财富和资本得以逐步积累起来,市场得以扩大,从而为发展教育、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提供物质基础。若没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支撑经济的增长和收入的提高,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计划最终也会落空(这是一些落后国家走不出“落后的怪圈”的一个基本原因)。第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程,本身也是一国提高生产技能、管理知识和市场经验的过程,是提高本国国民整体科技水平的过程。在当代,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若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也是有较大科技含量的,它的发展本身也是一国科技水平提高的过程。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也有一个“升级”的过程;在一国经济发展中,从最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最先进的高科技产业之间,会有一个逐步“升级”的阶梯。在这个过程中,一国可以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靠学习、引进、消化先进科技,用较低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在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方面逐步接近发达国家,为最终在科技方面达到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水平奠定基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不能首先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为基础发挥作为一个发展国家的竞争力,我们就不可能最终赶上先进国家并取得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竞争力。避免急于求成的错误经济学一切道理最终都可归结为以多大的成本(机会成本)为代价获得多大的收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都渴望发展高新科技、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存在“落后的优势”,我们可能比发达国家过去在历史上走得更快一些。但是,如果急于求成,我们也会因“成本过大”而丧失我们的竞争力。应该看到的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相当长的阶段上,发展高新科技的成本会上升得比别人更快。这是因为:第一,由于在整体教育水平和研究能力上存在差异,同等科技支出在发展中国家所能取得的成果,要比发达国家小得多。这种情况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是: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中国家就会向发达国家购买(引进)技术。而引进前沿技术的费用,必然高于发达国家的发明成本,因为这是发展中国家至少要支付一项“专利费用”。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较高成本,还表现在即使购买到了同一技术,由于整体素质较差,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也可能较差,只有卖得更便宜,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价值/成本比较低。第二,“同等支出”,对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更大比重的人均GDP;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较高,这也仍意味着较高的机会成本,意味着必须减少在其他同样急需的投资项目(如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上的支出,减慢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发展,如果这超出了一定范围,会损害整体的经济发展。这两种原因,可能导致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国家花费过高的成本追求高新科技发展,结果,企业负债过高,没有利润以致亏损,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然缺乏竞争力,外贸赤字加大,国际收支失衡,外债增加,增长速度下降,等等。我国的一些城市、地区,最近几年也发生了片面强调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情况,过早地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结果是大量的投入没能换来新的竞争力的形成,比较优势又丧失了,弄得增长率下降,企业陷入困境。也是值得吸取的教训。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科技含量”与“适合的技术”有人认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与发展现代科技无关的。而实际上,在今天的国际市场上,能有竞争力的产品,多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比如许多电子产品、纺织、制衣、玩具等等,它们仍需要较多地利用劳动力进行加工,但这些产品本身就是现代技术的体现,若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工艺以保证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也不可能有竞争力。由此可见,那种把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等局限于少数“高新科技”产业,而忽视或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做法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很难取得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中的“科技含量”,可能不是世界上最新的高新科技,但是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还是高新科技。由此也可以引出发展经济学中的另一个概念,即所谓的“适合的技术”,也就是“适合于一国发展阶段的科学技术”。它不一定是国际最新的,但可能对一国仍是新的,又是使该国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比较优势、实现最大增长的技术。“适合的技术”这一概念的一个优点还在于它显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适合与不适合是依一国的发展阶段而定的;利用这种技术,并不意味着停留在这一特定水平,而只是一个发展阶段,是一国发展科技能力的一个特殊阶段。以上的这些道理,对一个国家适用,对一个国家中的一个特定的地区、城市、企业,也是适用的。警惕竞争力丧失的其他原因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存在,得益于较低的劳动工资成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工资会随着发展而逐步有所提高;而一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也需要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但是,如果劳动成本增长过快,也会对一国的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劳动成本的提高,主要由几种原因引起:第一,“高消费”。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实力雄厚、处处想挤弱压小的国际大公司和世界强国,资本积累任重而道远,比较优势万万不可过早丧失,“消费早熟”、高福利等是要千方百计避免的事情。第二,房地产过度投机。房地产过度投机、形成“泡沫”,导致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楼价过高,从而导致工资成本过高。第三,币值高估。若实行固定制度,而国内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或发生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就会发生实际汇率提高、币值高估的情况,结果是出口成本提高,竞争力下降。结束语:提高中国的竞争力以上的分析表明:———“竞争力”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综合的概念,既意味着制度改进、技术进步,也意味着发挥比较优势。———对一个人多地少、技术落后的穷国来说,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从而保持发展速度、缩小与先进国家的距离,在重视教育、科技能力提高的同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充分注意保持与发挥其比较优势,在努力进入高新科技领域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代市场中技术含量已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积累知识和技术,并赢得时间发展教育,从而得以逐步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形成真正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新科技开发与利用能力。———在此过程中,其他经济政策,如工资福利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外汇政策等等也都要充分考虑到防止工资成本提高过快,防止过早地丧失一国的比较优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过去形成了一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能力,有一定的教育基础,同时又存在着大量收入水平较低的劳动力。因此,我们有着几乎是世界上最好的发展条件:一方面可以努力发展教育与科研,逐步进入高新科技领域,另一方面又可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比较优势,从各个方面取得国际竞争力,使我们获得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现在的任务是,要充分认识到我们与先进国家相比在国际上还很不具竞争力。因此,在努力发展教育科研的同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还不得不主要依靠劳动成本低这个比较优势,还要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支撑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在投资项目选择、经济发展政策、引进外资等问题上,不可片面强调高新科技产业,把资源过多地配置到那些在相当长时间还形不成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去,导致资源耗费过大、发展成本过高,不可过早地忽视以至歧视、偏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早地丧失我们的比较优势,丧失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教授)

  (信息来源:驻新加坡经商参处子站)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