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 13: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层次,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善的基本单元。客观、准确评价一个县(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全面了解和比较县(市)之间的差异,对提高县(市)经济整体水平,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黑龙江省县域社会经济监测考核办法》要求,我们利用2003年统计数据,对全省66个县(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其结果较为客观地
反映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一、县域社会经济评价结果

    2003年在农业受灾、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仍实现1527.6亿元,比上年增加138.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4.5%;县均生产总值23.1亿元,比上年增加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364元,比上年增加527元;县域全口径财政收入90.0亿元,占全省的18.0%,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1.6亿元,比上年增长3.1%。2003年居前十位的是绥芬河市、呼兰县、阿城市、双城市、肇东市、尚志市、五常市、安达市、虎林市、东宁县;后十位的是望奎县、兰西县、抚远县、克东县、明水县、甘南县、青冈县、桦川县、依安县、孙吴县。2002年十强县中的讷河市、宁安市名次后移较大,分别下降到47位和17位;十弱县中的延寿县、泰来县上升到52位和53位。安达市、东宁市进入前10位,甘南县、依安县分别由36位、38位降到后十位。总体上看,有3个县(市)位次与上年相同,35个县(市)排列位次不同程度上升,28个县(市)位次有所下降。

    (一)十强县、十弱县基本特点

    1、十强县(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1)经济总量扩大。2003年十强县生产总值合计为6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41.0%,是十弱县的8.2倍。县均生产总值达62.7亿元,比上年增加6.4亿元,是全部县(市)平均水平的2.7倍,县均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1.8亿元,比上年增加0.2亿元,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3倍。人均生产总值10273.9元,比上年增加961.7元,是县域平均水平的1.6倍,是十弱县的4倍;人均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92元,比上年增加24.9元,是县域平均水平的1.4倍,是十弱县的2.3倍。非农产业比重为75.8%,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比县域平均水平高出8.7个百分点;县均工业增加值为19.9亿元,比上年增加2.9亿元,是县域平均水平的3.2倍。

    (2)经济发展特点明显。十强县经济的发展已经跳出依靠农业这一单一结构模式,建立了以工富县、以商活县、以旅游强县等为特点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多样格局。如阿城、尚志、呼兰等(县)市工业化水平比较高,走以工富县之路,其突出特点是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大,2003年工业增加值分别为40.6亿元、35.4亿元、32.8亿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6.5倍、5.7倍、5.3倍;工业增加值占其本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4.3%、43.9%、38.6%。全省重点口岸外贸城市绥芬河市,以口岸为依托,初步构建了外向型产业格局,2003年进出口贸易额1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7%,占全省县域进出口总额的59.5%;口岸过货量608万吨,占全省各口岸过货量的70%,接待进出境旅游者34.5万人次,成为全省扩大对外开放的龙头。

    (3)人均收入增长快。2003年十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05元,比上年增长11.6%,比全省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111.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48.9元,比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239.9元;城乡居民人均年末储蓄存款余额4829.3元,比全省县域城乡居民人均年末储蓄存款余额高431.9元。

    2、十弱县经济发展仍需重点扶持

    十弱县中有80%是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延寿县、泰来县、抚远县、兰西县、桦川县,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青冈县、明水县、克东县。十弱县总体表现为财力短缺,交通不便,以农为主,结构单一,产业链短,收入水平低等特点。

    (1)经济总量小,财源渠道单一。2003年十弱县县均生产总值平均为7.6亿元,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15.5亿元,比十强县低55亿元;县均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3743万元,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4075.8万元,仅为十强县县均1.8亿元的21%。

    (2)二、三产业不发达,产业链短。2003年十弱县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6%,比十强县低18.2个百分点,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9.5个百分点;县均工业增加值仅为1.2亿元,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低5亿元,比十强县低18.7亿元。

    (3)城乡收入低。2003年十弱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5.2元,比全省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1268.4元,是十强县的5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2.6元,比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1446.4元,仅为十强县的38.7%;城乡居民人均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554.8元,比全省县域城乡居民人均年末储蓄存款余额低1842.6元,是十强县的52.9%。

    (二)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位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投资环境等不同,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快慢。绥芬河市、呼兰县由上年第2位、第6位上升到第1位和第2位,正是借助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大力招商引资,使得经济快速发展。绥芬河市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工商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城乡居民人均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进出口总额等7项指标排序均居全省第1位;呼兰县的一般预算收入、生产总值发展速度、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实际利用域外资金额等4项指标排序均居全省第1位。由此可见自身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部分县(市)位次后移。2003年我省部分地区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在位次后移的县中,有86%的县(市)粮食产量不同程度减产。由于减产直接影响这些县(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县(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对位次影响较大。如讷河市、甘南县、依安县粮食产量分别比上年下降91.6%、81.3%、86.2%,使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下降76.7%、45.9%、76.3%,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下降29.6%、18.5%、24.2%;全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全部税收等指标也大幅度下降。2003年讷河市在全省县域社会经济监测考核中由上年的第9位下滑到47位,甘南县、依安县分别由上年的第36位、第38位下降到第62位、第65位。

    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尽管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特别是十强县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与全国百强县(市)相比差距更大。2003年在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测评中我省只有绥芬河市进入前100名,仅排在第84位,全国百强县(市)县均生产总值163亿元,县均财政收入17.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是我省“十强县”县均生产总值的2.6倍、县均财政收入的5.5倍、人均生产总值的2.4倍、人均财政收入的4.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

    2、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2003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最高的是双城市106.4亿元,最低的是友谊县1.8亿元,两县相差58倍;人均生产总值最多的是绥芬河市2.5万元,是全省县域人均生产总值的3.9倍,最少的是明水县1646.6元,两县相差14倍;财政收入最多的是肇东市5.4亿元,最少的是友谊县2442万元。可以看出强县弱县的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

    3、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2003年全省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30:33:37,其中十强县产业结构为24:37:39,十弱县产业结构为42:22:36。从县域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县(市)没有立县的企业,财政收入来源比较单一。

    三、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也是我省的“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各县围绕着农业发展做好这篇大文章。一是要发展优质粮食产业。无论是从发挥资源优势,还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产业都是我省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二是要大力发展畜牧产业。高度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畜牧产业作为我省县域经济重点发展的产业,是我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目前我省66个县中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38.5%,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三是要做好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工作。我省生态环境比较好,是理想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目前,我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达1800万亩,但AA级、有机食品的比重只占0.9%、6.5%,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益。今后发展绿色食品上应在注重质量,提升档次上下功夫。

    2、进一步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创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品牌。虽然我省强县已初步形成了二三产业为主、主业发展突出的特点,但其经济竞争力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很大,经济结构也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各类产品仍普遍缺乏自己的名牌,特别是缺乏一流品牌。弱县要充分挖掘潜力,提高知名度,要大力引导企业招商引资,增加县域经济活力。2003年十弱县县均实际利用域外资金额仅为1.7亿元,仅为十强县的22.4%。

    3、加快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我省的自然条件决定,农村存在着“半年农闲半年忙”的状况,农民有充足的时间外出打工或从事养殖业等非种植业产业。目前全省县域转移农村劳动力仅占全省县域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6%,还有很大潜力,应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输出渠道,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使劳务输出成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产业。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黑龙江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万张精彩家装美图欣赏
购房装修答疑集锦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