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MBO并未带来业绩提升 公司主管意欲何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 10:45 上海证券报 | |||||||||
    有业内人士通过对已实施MBO的16家上市公司实证调查发现,在这些公司实施MBO之后,其整体经营绩效走势与沪深两市 A股公司整体经营绩效稳步上升的走势相反,MBO并未给这些已实施该激励机制的上市公司带来经营绩效的提升。     同时,从已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显示,实施MBO后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存在着强烈的高比例分红倾向。由于MBO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借贷融资,而巨额的资金
    MBO收购的本质其实是从原先的由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变成企业管理层的新的"一股独大"。原来内部人控制的股权分割弊端通过MBO模仿克隆后重新会在市场上演。已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其管理层同时担当了出资人及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其对上市公司控制力的高度集中将有可能成为资本市场新的侵害流通股股东权益的重大隐患。     由于MBO的收购价格一般以收购前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作为衡量参照,其以最小的价格控制最大股权比例的做法一直是市场议论的焦点。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中最大的增值部分来自于资本市场的高溢价融资及再融资,流通股东作为所有股份中每股出资价格最高的股东享受到的分红回报率最小,而每股出资绝对价格最小的MBO收购获得的股份红利回报率却最高,这种不公平的市场游戏规则从一开始就应该把其挡在证券市场的大门外。凡是涉及到违反证券市场三公原则侵犯流通股东权益的行为,相关监管机构是否应对已出现的类似问题进行有效整肃?     在 A股市场还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悬而未决的背景下,MBO这种舶来品的实施环境还不具备。诸如类别表决制度等的推出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MBO公司内部人高度控制的弊端,市场期盼的强制分红措施更会在某种程度上提供MBO公司高比例恶意分红的机会。     由于目前为止MBO管理层购买股份皆为非流通股,其流通股价格的涨跌波动并不能对非流通股的价值造成实质刺激,不流通意味着升值预期落空,其能否起到股权激励的作用实在令人怀疑。     既然从实证中得出了MBO制度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已实施MBO的上市公司无法提高其经营绩效,那么这种管理者收购的模式是否应"推倒"呢?同时,对已实施MBO的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应对其整个收购过程进行全面深入检查,如果存在侵犯流通股东及原控股出资人利益的交易行为需惩戒。使原本并不怎么透明完整的收购信息披露更加暴露于阳光下,以接受其他各出资股东的公开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