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的、感性的经济学刍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 10:30 证券时报 | |||||||||
    美国有句政治格言说,一切政治都是乡土的。其实,不光是政治,还有经济学,甚至是看起来十分纯粹而抽象、只和M1、M2之类的统计数字打交道的货币政策,也都应该、必须是乡土的、感性的。     这里所说的乡土的、感性的经济学,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所有的经济政策,最终都要影响到、落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人群身上去。换言之,我们平常
    有了这样的乡土的、感性的认识作背景之后,很多被“经济学家”、“有关专家”们灌输、重复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比如说加息,如果有经济学家简单地告诉你,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好还是坏。凭良心讲,他只能谈这个政策对上海房地产商老钱的影响怎样、对长沙被征地农民老李的影响怎样、对北京贷款买房的小赵夫妇影响怎样、对建材经销商孙老板的影响怎样,等等。最终,让什么人吃亏、吃多久、多大的亏,让什么人占便宜、占多久、多大的便宜,这个是由政府来决策的。但如果因为一个政策只对上海房地产开发商老钱不利,影响了老钱的利益,便站在老钱的立场上,把这个政策说成对“中国经济”不好,吓唬老百姓,那就未免太不厚道。     再比如通货膨胀和汇率问题。用这种乡土的、感性的经济学来分析,我们就要知道,中国有着许许多多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收入难以追随通货膨胀的脚步增加的农民、城市贫民。CPI每增长一个点,就意味着多少万人的实际收入下降几个点,意味着他们跌破贫困线、跌破温饱线。人民币汇率高估,对在外企上班、一般买进口名牌的知识精英,和辛辛苦苦抠成本出口大蒜的山东寿光菜农的影响有何不同?如果通货膨胀突破某个临界值,会不会引发社会的严重动荡?     还有美国最近的大选。我们常常听到“经济学家”们在谈论“美国人”希望中国经济如何、“美国人”如何看中国产品等等。其实,又何尝有哪一个抽象的“美国人”!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进口商和生产者、黑人和白人、墨西哥裔和西班牙裔、硅谷的软件精英和俄亥俄州的农民,甚至社区之间都有所不同,又哪里有一个抽象的、整体的“美国人”的概念呢?一百年前,美国大选时白银党和黄金党之间,以不同州为根据地的大选战,不正说明货币政策也是非常乡土、非常感性的吗?     不光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公司的营销决策也必须要乡土化、感性化。打开电视机,看看广告,基本就可以知道这家公司的广告是做给谁看的。如果看了三遍还不知道它是做给谁看的,那肯定是做给营销老总头脑中的那个抽象的“消费者”看的。如果是这样,基本可以料定,要么是这个公司要失败,要么是这个营销老总要失败了。因为经济学也好,营销学也好,始终是乡土的、感性的。那个抽象的“投资者”、“消费者”、“中国经济”,从来都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