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企业在中国有很多投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博览会能找到更多合作机会。”在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略显杂乱的布展现场,菲律宾国家贸易展览和使命中心特别项目部主任卡斯蒂隆对记者说。
和卡斯蒂隆一样,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性远大于竞争性;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3日于南宁举
办的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无疑是这种诱人前景的提前展示。
根据我国政府与东盟于2002年达成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计划于2010年全面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拥有1.2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和2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继北美、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长期研究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商务部研究院李光辉研究员说:“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达成,是双方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举措,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
在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过程中,1990年至1992年,中国对东盟保持了一定的顺差。但从1993年开始,中国对东盟的贸易开始出现逆差,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03年,逆差高达164亿美元,是2002年76.29亿美元逆差的2.15倍。“这印证了中国市场的需求上扬,带动了亚洲地区外贸增长的看法,也让一些担心中国威胁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东盟人士松了一口气。”李光辉评价说。
另一种担心也正在减弱。有些东盟国家担心,自己“会变成中国的单一型、低端产品供应者”,例如只能出口石油、矿产、木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等。但统计数据显示,到2001年,东盟出口中国的主要商品,已从资源类商品转向制造业产品。机械和电器设备占东盟对中国出口的比重从1993年的12.4%上升到48.3%。近几年来,这一趋势继续保持。特别是来自东盟国家的电子产品对华出口,增长尤为明显。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将获益匪浅。东盟目前有10个国家、5亿多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7000亿美元,商品外贸总额超过6000亿美元。“这为中国商品扩大对这些国家的出口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与市场。”李光辉说,“同时,东盟各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很好地补充我国的资源需求。”
李光辉表示,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还有利于打开东盟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在东盟其中任何一国投资且本土化程度达到40%,其产品就可享受东盟内部的关税优惠;在东盟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可享受发达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如美国于2000年给予越南贸易最惠国待遇,越输美商品的平均关税由40%减至3%;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均是世贸组织成员,且均被发达成员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通过到这些东盟国家投资设厂再出口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可规避“非市场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出口风险。
事实上,未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好处已提前开始“兑现”。根据《协议》的“早期收获”计划,双方已在2004年初开始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而根据东盟秘书处的统计,截至今年7月,双方涉及“早期收获”计划产品的贸易额已达到11.1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42.3%。中国与东盟官方均乐观地预计,在“早期收获”计划的推动下,到2005年,双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完全有可能”。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两年多前曾断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表明,中国开放市场不仅有利于发达国家,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看来,这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作者:王一娟 王小波 黄娟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