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记者 李芃 编译
货物积压港口告急
本该早早摆上货架的商品无限期地蜷缩在成千上百个集装箱里。这种情形,不免让那些玩具和服装的零售商们想起来就要冒冷汗
南加州港口陷入如此的瘫痪,和美国经济生活的现状息息相关
长风渐起,年关将近,一年一度的圣诞节遥遥在望。然而今年美国充满商机的圣诞节有可能被扼杀在国际港口凝滞不前的货物流里———由于进口量大、码头人手有限等种种原因,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长滩港,等待装卸的70多艘巨型集装箱船已排起了长队,本该早早摆上货架的商品无限期地蜷缩在成千上百个集装箱里。这种情形,不免让那些玩具和服装的零售商们想起来就要冒冷汗。
洛杉矶经济发展委员会的首席经济学家杰克·凯瑟说,西海岸那些码头上积压的货物大大超过了它本身的储运能力,没有足够的工人来卸货,曾经用来装卸的机器所剩无几而且破旧不堪。即使那些集装箱船能够泊岸,把一艘船卸载完毕所需的时间也由原来的三四天延迟到了10多天。任何人目睹此情形都表示难以置信:“我从来没有见过港口停了那么多船!”
卸货被耽搁上五六天听起来好像不算什么,但是这破坏了零售商们脆弱的供应链,而且受影响的不仅仅是西海岸城市的零售商。据介绍,加州南部的国际海港属于美国最为繁忙的港口,全美近一半的进口货物从这里进关,全国各地的零售商们对之都很依赖。加之每年的最后三个月是零售商们的业务高峰期,差不多全年三分之一的业务量都在这段时间里完成。港口的卸货装运系统在这个节骨眼上出问题,真是“屋漏偏逢连绵雨”。
要命的是,我们生逢一个“及时经济”的时代,商品一般都在被需要的时候才送达,以尽量减少仓储成本。因此,哪怕是交通上的小小阻碍也能导致一场混乱。玩具运输联合会的运营负责人杰夫·伯格曼说,港口的情况如今是一团糟,“我们听说了一些可怕的事情”。
罗伯塔·斯卡拉号称行业里的“解题高手”,但她坦言这回好像经历了一场噩梦:这次她进口了一批很受欢迎的木质玩具城堡,预计将是节日期间的热销品,然而这批货已经在码头上压了几个星期,现在还在遥遥无期地等待着被起运。斯卡拉焦急地说,如果不能及时地把这些货运到目的地卖出去,她的这单生意就将完全落空了。
业内专家指出,港口阻滞给那些热销玩具和礼品带来的危害更大。因为这样一来,零售商们将不得不采用空运等成本昂贵的办法,来保证货物及时运到。尽管港口的官员们颇有信心地表示,虽然比预定的时间晚了几周,但绝大部分货物都将在圣诞购物高峰时期及时地摆上货架,然而很多零售商们还是未雨绸缪,选择了从西雅图或是奥克兰等其他港口走货。
南加州港口陷入如此的瘫痪,戏剧性地展示了美国经济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何的相互矛盾。这是经济变化施压于基础设施的生动例子,它甚至对于美国成为反应迅速的全球贸易伙伴的能力构成了威胁。
目前,港口的陆上勤务人员、船只运营、港口和铁路部门都在相互指责。而实际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一时间找不到可以根本解决的办法,因为这和美国经济生活的现状息息相关。
对华贸易赤字加剧
制造业不仅从美国,甚至是从墨西哥等地移出,转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地区
面对来自中国的大宗进口商品的压力,这些南加州港口首当其冲
近年来,美国与近海国家贸易、企业外包和商品进口量都大幅增长,这直接导致了贸易赤字的攀升。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今年8月份美国的对外贸易赤字为540亿美元,仅比6月份55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略低。
而其中对华贸易赤字更是令美国头痛。由于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里正迅速发展成“世界工厂”,中国向外出口玩具、服装、鞋等商品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进口的速度。美国长滩港的新闻发言人亚特·王说,从全球范围看,制造业不仅从美国,甚至是从墨西哥等地移出,转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地区。
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美国今年的对华贸易赤字总额为834亿美元,较之2003年同期的653亿美元显著上升。2003年,美国对华贸易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241亿美元,占其对外贸易赤字总额4894亿美元的四分之一。专家指出,以现时的增长速度计算,美国今年对华贸易赤字将超越1300亿美元。
亚特·王介绍,亚洲的出口商比较喜欢从洛杉矶-长滩港走货,因此面对来自中国的大宗进口商品的压力,这些南加州港口就首当其冲。据悉,洛杉矶港的货物吞吐量在去年增长了20%的基础上,又上扬了10%。
业内人士早已指出,把一部分进口货物转运往美国东部港口进关也根本不现实:相对于吨位不断上升的“大佬”货船,巴拿马运河日益显得狭窄,担负不了如此庞大的货运量。
零售巨头集中采购
对零售商们来说,尽量即时采购、压低仓储成本显然是聪明之举
但这样一来,港口就得额外承担巨大的压力。如何应付他们大采购时的货物流,无疑也成了这些港口的一块心病
美国零售业采购模式的变化,也是港口季节性压力大增的一个主要原因。一般来说,8月、9月和10月是商家采购圣诞长假商品的旺季,因而也是港口业务格外繁忙的时期。传统的经验是,零售商们会把采购的货物平均分配在这三个月当中,然后在节前分批上货,这样港口在这段时期的货物吞吐量也比较平均,压力不会骤然加大。
然而,沃尔玛、塔吉特等零售业巨头改变了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模式,而喜欢集中采购。亚特·王介绍说,像沃尔玛就喜欢在10月份订购他们的节日供应商品,而不是将订单分散到8月、9月和10月来执行。每当这个零售巨头采购时,进港的货物总量就会急速飙升。
对零售商们来说,尽量即时采购、压低仓储成本显然是聪明之举,货物无须进仓库就直接上货架供应,可以在物流环节省下相当一笔。沃尔玛这样的零售业大户就很少利用仓库。
但这样一来,港口就得额外承担巨大的压力。沃尔玛公司的发言人比尔·威尔茨表示,沃尔玛对南加州的洛杉矶-长滩港非常依赖,即便是今年出现了码头拥塞的状况,沃尔玛也没有改变他们惯常的采购模式。塔吉特公司方面虽然没有给予回应,但在今年如此困难的局面下,如何应付他们大采购时的货物流,无疑也成了这些港口的一块心病。
油价上升削减利润
油价上涨使货车司机的成本上升,愿意去拖集装箱的人越来越少
迪亚兹说,如果油价再往上涨,他将去工厂找份差使,而不再开货车
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升和柴油价格的“水涨船高”又给这一棘手的问题火上浇油:油价上涨使货车司机的成本上升,愿意去拖集装箱的人越来越少。司机们抱怨说,开着车在码头上空跑,寻找等着卸下的集装箱要耗费很多汽油,如今油价这么高,这样做得不偿失。而且到手的卸货费用也越来越少,货车司机们不得不搁下他们的吃饭家伙另找别的事做。
货车司机威尔默·迪亚兹算了笔账:把货从洛杉矶-长滩港的货船上卸下来,运到60英里之外的加州安大略市的火车集运中心,所需成本大约是70美元,而这一趟来回五个钟头的生意,可以为他挣得170美元。听起来赚头似乎还不错,但如果考虑到货车使用费、18轮货车的轮胎保养费,“根本没人愿意做这笔生意”,迪亚兹说,“我可没疯”。
现在,他已经不接这样的业务,而改走短线。虽然这样一趟只能挣100美元,但是他也只要花12美元的油费。迪亚兹说,如果油价再往上涨,他将去工厂找份差使,而不再开货车。
人手匮乏装备落后
铁路系统一直为人手短缺、货物积压和设备匮乏所困扰
港口运营方和国际海岸及仓储工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也直接导致了码头工人的短缺和技术装备的落后
港口货物堆积如山,把货物运出洛杉矶-长滩港的铁路系统却一直为人手短缺、货物积压和设备匮乏所困扰。
美国最大的货运公司联合太平洋货运公司就深受其害。去年,美国铁路部门向员工提出了一项提前退休计划,响应人数之多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其结果就是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干活。
此外,联合太平洋公司甚至没有足够的火车机车来进行他们的日常业务。货运列车的车厢也不够多。那是因为大量的车厢都被用来把抵达西海岸港口的货物运往东部,结果列车就在美国东部大批集结。东西部的进口如此不平衡,联合太平洋公司不得不从东部调运火车车厢去南加州的港口。
目前美国的铁路部门正在加紧雇佣和培训新手,以补足提前退休的铁路员工人数。国家铁路局的发言人约翰·布劳雷说,铁路部门已经新雇佣了4000名员工,一俟培训结束就将投入使用,并在原来7000辆机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700辆。他说,国家还计划在南加州的港口之间增加铺设50英里铁路线,并将增加长滩港的设施。
铁路系统由此所造成的危害,或许从联合太平洋公司今年第三季度的盈利报告就可见一斑:今年三季度公司净盈余为2.02亿美元﹐折合每股盈余0.77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盈余3.17亿美元、折合每股盈余1.21美元的水平。而上述数字,显然又只是这次西海岸港口拥塞所造成损失的冰山一角。
港口运营方和国际海岸及仓储工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也直接导致了码头工人的短缺和技术装备的落后,不足以应付进口货物量的猛增。
这种紧张关系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年前的美国西海岸港口工人罢工。当时由于劳资纠纷升级,美国西海岸29个港口停止装卸作业,罢工两周,后来在布什总统的干预下才重新开港。国际海岸及仓储工会证实,自那以后,港口方面放慢了雇佣新工人的步伐。但现在招工正当其时。目前已有5000名新工人被雇佣,相应地,工会也加快了培训新手的步伐,大约每周可有250人培训完毕上岗。
美国港口运营者的联合会———太平洋海事协会执行官麦肯纳在谈到最近的码头拥塞情况时称,船运公司对进口货运量的增长还是估计不足。而另一方面,国际海岸及仓储工会也放松了对码头所有者的敦促,要求他们改进技术,以加快货物的流通。有时侯,尽管工会作出了一些技术改进,港口的运营方考虑到成本问题也会延迟采用,致使现在面对大量的货物,港口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眼下,工会和港口方面已经初步同意,延长码头的作业时间。但是各方如何就此实行合作还存在争议。从太平洋上远道而来的船只排起了越来越长的队伍,零售商们也越来越为即将到来的圣诞销售旺季感到担心。国际海岸及仓储工会西岸分会的主席大卫·艾利亚毫不掩饰他的忧虑:港口的水域面积有限,货运的铁路线也不够,“美国根本没有为进口的迅猛增长作好准备”,他说。
《国际金融报》 (2004年11月03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