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天津文化脉络(4)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 18:59 《新远见》杂志 | |||||||||
天津商俗
商俗是有浓郁气息的民俗文化。天津作为“商贾之所萃集”的大都会,有着丰富多彩的商俗文化积淀。 从观念上讲,天津商人聚财思想十分鲜明。所以,平日最敬财神和利市天官。大年初二“家家迎神,商店供奉甚繁。”(《津门岁时记》) 在经营管理上,合资(伙)人必须忠于本店,很多商行就用双义成、三合义、聚义做字号,标明几名合伙者信守同心同德的原则。用人时,要找“穿过木头裙子(柜台)”的,也就是业务熟、懂规矩的职员。而“买卖家不招三爷:姑爷、少爷、舅爷“,免得长支短欠,因亲缘关系恃宠而骄,扰乱店规。 最具有民俗特征的,是天津商业的文化形象。门脸各有光彩:药店、茶庄、绸缎庄、鞋帽铺、金店等,内外装修,各有特色。牌匾一定突出“名”和“优”,中和烟铺楼外标榜出“五甲子”(设于明崇祯末年)三字;药店是“冲天招牌”,上书“专门采办川广云贵地道生熟药材”。牌匾还要借名人以自重,劝业场、正光德就是清末内阁中丞华世奎所题。幌子是店招,大都标示性强,色彩斑斓,具有形象感染力,有实物型(桐油庄门口放滑油篓)、象征型(颜料铺飞红点翠的彩棒)、文字型(当铺写大“当”字)、响器型(都名“报君知”,如修扇子的串儿铃、卖元宵敲梆子、剃头挑子的“唤头”)。 天津商俗中还很注意职业道德,把道德规范变成口头传承的信条,如货真价实、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等等。再如交易上讲求“耍奸(精打细算,‘看准了宰一刀’)不耍赖(假冒伪劣,欺诈违约)”之类,都是约定俗成的经营守则。 天津人的打架 天津人打架摔跤都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作为水陆码头、商业城市,接官迎差,贩夫走卒,互相割据,各霸一方,甚至普通居民死了人,请人办丧事都要讲地盘。 天津人的好斗之风,另加起哄、喜热闹,还曾影响到中国的政治历史。太平军在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下北伐,直至天津稍直口(今黄河道西头)。天津地方官及大盐商利用这种游民习气,组织团练,阻挡太平军,使北伐功败垂成。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中火烧望海楼、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义和团攻打天津租界,与天津人这种“勇武好斗”之风不无关系。 天津人打架,先礼后兵,道理讲不清了,再找个没人处华山论剑。打架第一境界是不声张,第二境界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另一种说法是,第一境界是拉偏架,第二境界是打便宜人儿,捶一拳,迅速抽身而退,嘻笑自若。最次的一种境界是,别人还没动手,他就砖头往额头一砸,血流满面,坐在地上拉住对方衣角不让走,非得赔他医药费和精神损失费。 有人写文章说,一人打架打到别人家里,进门就嚷:“你们爷儿们把我打了!”“哟,打哪儿啦?快上卫生院看看去。”“不行,他都把我打饿了!” 怎么办?一碗南瓜水饺搞定!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天津人打架也打出过热烈刚毅的侠骨义肠。天津是卫所、半殖民地、朝廷的后花园,所以打架也打出过卑微、油滑,甚至苦涩。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