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一款有着贵金属材质外壳、华丽的屏幕的手机,开出21万元的天价,居然也“并不乏人问津,半年不到就卖出了10多部”———如果说这是有些人在暴富带来的晕眩感驱使下,不理智地做出的炫耀性消费行为,我们不妨抱着“同情”的心态来看待的话,一些“经济学专家”极力把它作合理化的辩解,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先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今年5月,广西合浦县一名发廊妹因为与人打赌,竟然脱光衣服在当地人流最多的街道上“裸奔”半个多小时,结果引起了众人的围观和唾骂,甚至召来了警察。按照“经济学专家”的逻辑,她如何“消费”(拒绝“消费”衣服也是一种消费),完全是她的自由,“无可厚非”,法律对“裸奔”也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但社会却肯定难以接受这种行为,“众人”的反应就是证明。
问题出在哪里呢?经济学上有一个“外部性”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自己的消费活动中会对社会产生一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消费的外部性。它使得消费行为不再仅仅是私人的,而且是社会的。所以任何一个人在花自己的钱时,都不能单图一个“爽”字,而要考虑到社会影响。那位发廊妹之所以被众人指责,就是因为她的“消费行为”挑战了社会习俗和传统道德。在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5000元的学费就可以逼死一个大学生家长的情况下,用21万元买一部并不实用的手机,其“外部性”肯定对社会造成了伤害,当然应该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
“经济学专家”可能会辩解说,21万买手机没有错,错的是传统。但身为“经济学专家”应该知道,传统的改变需要从“边际”开始一点点的“演进”的,而这需要时间。不检讨自己的行为而简单地指责传统,那岂不是以道德判断代替经济学分析了吗?在逻辑上不是与“破四旧”无异了吗?
最后说说“仇富”。我觉得社会上之所以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仇富”心理,除了部分富人“不仁以富”而后又“为富不仁”之外,富人们喜欢用“炫耀性消费”来不断冲撞社会习俗和传统道德等“不成文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靠呼吁“不要仇富”是不行的,靠炒作“私产入宪”也不行。惟一可行的是富人群体的理性和成熟,赶紧从暴富带来的晕眩感中走出来。如果富人始终不能成熟,那就只能一切随缘了。(日京/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