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买主或大卖主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价格,这是常识。但在我国大宗初级产品对外贸易中,这个常识似乎受到了挑战:“高买”和“低卖”时常发生,成为初级产品贸易逆差近些年来剧增的重要因素。
统计显示,初级产品贸易逆差1998年只有23.5亿美元,2000年突破200亿美元,2003年为379.73亿美元,2004年上半年便高达378.37亿美元,接近上年全年数字。
专家指出,初级产品贸易逆差剧增,尽管有我国经济发展需进口大量初级产品等合理因素,但“高买”、“低卖”的不合理因素更值得关注。其中,行政分割问题尤不能忽视。高买:自废侃价资本
很多人可能对上半年发生的“进口大豆危机”还记忆犹新:当时,国际大豆市场价格飞涨,国内大豆加工企业仍追高买入。到5月份左右,国际大豆价格猛跌,国内大豆加工业遭重创,至今无法恢复元气。据不完全统计,全行业损失高达数十亿元。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指出:“我国大豆进口占国际贸易量的1/3,是全球第一大买主。但在这次事件中,中国企业在价格上只能受制于人,与第一大买主的身份很不相符。”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中国大豆进口企业的表现却与此相反:在国内大豆产量不低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进口大豆,导致国内市场大豆实际供给远远超过需求。
“国产大豆本是对外‘侃价’的资本,国内大豆加工业却弃之不用,各种原因值得深思。”李雨时说,“有主观认识上的问题,更有客观因素。”
他举例说,通过铁路运输把大豆从我国大豆主产区吉林远到大豆加工企业集中的湛江,一两个月到达几乎不可能,有时甚至半年豆到不了。而从美国西雅图港口发货,1个月就能到货。
时间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一语道破:“企业必须打通运输各个‘关节’,不然每到一地且等着了。这样一算下来,还不如从国外进口大豆。”
“事实上,行政分割在其他一些初级产品贸易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譬如说,多家企业进口时一致对外,也是侃价的资本。但由于行政分割,往往进口时‘多头对外’,人为抬高了进口价格。”李雨时说,“尽管表现方式可能不同,但无一不削弱了我国在大宗初级产品进口时的定价能力。这应引起重视,切实拿出解决办法。”低卖:地方利益作祟
初级产品出口“低卖”现象,主要集中在矿产品出口上。如钨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储量优势的矿藏品种之一,其储量曾占世界总量的65%,出口一度占到世界市场90%。但数量众多的出口企业互相压价,大量出口却并未带来大把钞票。而如铜矿、锰矿砂等出口占据世界市场相当大份额的产品,也是“出口越多利润越低”。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分析认为,低价竞销之所以成为我国出口贸易中久治不愈的痼疾,部分根源就在于地方政府对数量众多的中小矿产企业的违法行为的纵容。我国矿产资源多数分布在边远地区,采掘业是当地主要财源,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较多收入,倾向于开办自己所有的中小型矿山,而不是将其纳入中央、省属的大型企业集团,对于本地居民偷采大型企业集团所属矿产之类行为也视而不见。
李雨时分析认为,一方面,我国各地矿产开采成本差距很大,而这种差距短期内又无法改变,使矿产品以不同价格出口有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过分看高出口对本地经济增长的作用,为提高本地初级产品出口的份额,仍采取难摆脱指令性计划、补贴等色彩的传统手段。“这也是行政分割导致出口‘低卖’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打破行政分割任重道远
显然,打破行政分割涉及到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改变我国初级产品贸易中“高买”、“低卖”现象,提高我国在其价格形成中的话语权,前面任重道远。
具体而言,对于矿产企业要加快推动重组步伐。梅新育认为,中央一方面必须对地方政府明显的违法行为予以严惩,另一方面需要在初级产品企业重组中保证、提高地方的收入水平,提高地方政府配合、促进企业重组的积极性,进而兼顾缓解国内区域发展失衡与实现出口收入最大化双重目的。
“而要兼顾上述两个目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梅新育特别提醒,“新的《外贸法》已生效,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的政策门槛几乎全部取消,如果不尽快采取相应对策,初级产品出口‘低卖’给我国造成的损失只会越来越大。”
对于进口“高买”现象,李雨时认为,采取集中对外采购是一条可行的思路。“不过,按照我国入世承诺,保留国营贸易的范围将越来越小。因此,寄希望于政府出面是不现实的。各种商、协会应当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他说,“下一步,加快商、协会的改革,彻底改变其‘二政府’的角色,真正发挥企业组织者的作用,是通过集中对外采购解决‘高买’的关键。”
作者::王小波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