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跳跃式”发展,这个观点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多个采访对象的口中。
中国的银行业需要跳跃式的发展,这个跳跃的进程中,银行的IT系统必然成为了重要的支撑。
没有时间去慢慢总结出最佳实践了,似乎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银行业的系统需要来点“拿来主义”。
国外银行积累了几十年的系统一下子拿过来,最起码从运营管理上,国内银行可以一下子进入一个比较规范的框架,一个最佳实践的框架。
是为大银行准备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国外公司进入中国首先瞄准的目标必然是四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由于系统的灵活性和业务的深入拓展,城市商业银行等规模相对小的银行也同样是国外公司的目标所在。
要花很多钱吗?也许是必然的,人家摸索了几十年的东西不会便宜给你。但是在国外软件公司的解释里,他们必然闭口不提相对较高的价格,他们说,价格只有一个合理化的标准———也就是说,他认为你花了30万可以赚300万,比你花了10万只能挣15万要合理得多。
要花更多的人力物力吗?这倒不一定。由于产品有更强的规范性,所以再新的系统实施起来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实施完成以后,需要修修补补的工作就会减少很多。所以从长期来看,节约人力成本倒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用了国外的系统就等于实现最佳实践了吗?这才是一个根本的问题。系统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就像是装修了一个漂亮的厨房,把厨房的空间设计到最合理,工作都准备好了,但是不是能做出最好的菜式,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系统结构的“拿来主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在中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当然,在目前银行业的系统中,科技和业务融合的程度已经非常深,所以解决了一部分的技术问题之后,业务问题可能也能因此豁然开朗,但毕竟,业务还是要银行自己去争夺,最佳实践仍然需要出现在业务中。
《国际金融报》 (2004年11月02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