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世界经济 进入碰撞轨道(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31日 11:47 证券市场周刊

    世界经济正在进入碰撞轨道。美国(长期以来是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的主要引擎)挥霍了本国的储蓄,现在又毫无节制地利用世界其他国家的储蓄。东亚地区的中央银行,尤其是日本和中国的,已成为美国最后可以依靠的出资者。但是,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这些国家正在使本国的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要准确无误地判定爆发点往往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认为目前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与今天世界其他的东西一样,这也很可能会是“中国制造”。

    美国的经济失衡现象持续加剧,人所共知。本国储蓄的极度短缺已导致创记录的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的经常项目赤字。但目前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有别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当时美国的对外赤字是“良性的”,用于以投资为导向的增长,如今的短缺却是“恶性的”,因为美国是在为无节制的政府预算赤字和美国消费者的过度支出筹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赤字已产生侵蚀性的影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其国际投资净额中有3,600亿美元的顺差。由于经常项目赤字的不断增加,到2003年底,这一顺差已变成了相当于美国GDP 24%,为数2.7万亿美元的外债。

    目前,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之高,已使美国的外债到了越来越富爆炸性的程度。纽约大学的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和牛津大学的布拉德·塞特塞尔(Brad Setser )在最近合写的一篇文章中对这种可能性进行了预测,这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预测(参见《美国成为净债务国:美国对外贸易不平衡的可持续性》,The US as a Net Debt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US External Imbalances,2004年9月)。鲁比尼和塞特塞尔在有关储蓄和经常项目的三个选择性的设想中,把2008年美国的债务净额设定在相当于GDP40%-50%的范围内。这可不是一个可以掉以轻心的结果。鲁比尼和塞特塞尔是按出口额来测定的(这是测定任何经济体偿还外债能力的最佳方法),他们指出美国的国际债务到2004年底可能会接近出口额的300% 。试比较,阿根廷和巴西在危机前的债务与出口额比率约为400%。美国正在迅速向 “香蕉共和国”靠拢。

    但这只是部分情况。有债务人,就必有债权人。大家都说这个世界急于追求回报,对美元资产的需求欲壑难填,都想在美国生产力创造的奇迹中分一杯羹。这基本上是一个神话。私人投资对绝大多数类型美元资产的需求已经减少。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近几年来大幅度下滑,外国购买美国股票的情况亦是如此。此外,现在甚至可以断言,几年之后美国的生产力增长将会放缓。

    自然的,外国对美国固定收益证券的需求成为了其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与普遍的看法相反,这不是一场由热情海外私人投资者掀起的源源不断的“购买美国债券”的浪潮。而越来越多是外国政府有意识的决策结果。在截至2004年7月的11个月里,外国官方买入的美国证券总值占美国净流入资金的35% ,是长期正常水平的一倍多,是2000-2002年7.6%比例的4.5倍。

    “大买家” 的身份(亚洲的中央银行)已不是什么让人猜不透的秘密。理由很明显:亚洲在缺少国内需求的情况下,需要用廉价的货币来支撑出口型经济。由于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不断增加造成过多美元的大量悬置,亚洲的中央银行必须把同样大量积累的外汇储备再换成美元资产。如果它们不这样做,美元就会下跌,而它们的货币就会升值。

    亚洲的中央银行目前持有大约2.2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80%。截至2003年底,美元资产在这些储备中大约占到了70%。无庸赘述,假如美元在美元持有额大量悬置的情况下继续下跌,资产组合的损失将会是巨大的,其产生的效应相当于亚洲债权国公共福利大幅度下滑。一旦出现这种结果,即使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美国也不会在面临美元贬值或巨大的资产组合损失的情况下,而给予亚洲的中央银行以特别的施舍。这种情况在八十年代后期出现过,在不远的将来可能还会出现。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世界经济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购房疑难有问必答
装修建材价格查询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