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手机牌照背后的产业发展模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 10:16 上海证券报 | |||||||||
    最近,家电生产企业奥克斯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递交诉状,起诉信息产业部拒绝受理其生产手机的进网申请和送检,认为这已严重违反《行政许可法》、《电信条例》和《电信设备进网管理办法》,矛头直指手机牌照制度。现在,信产部拟用"核准"制代替"审批"制,看来似乎是一种进步,但正如信产部一位官员所说,即使是实行了核准制,政府仍将可以"加强对行业进入的引导",也就是说,仍有权不让奥克斯生产手机。
    信产部为什么不干脆一步到位,放开手机准入管制呢?我认为,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背后的原因与我们很多政府部门信奉"产业政策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信条有关。按照这一模式,政府应为行业的发展制定计划,通过限制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等方法,扶持重点企业,给予其优惠措施,从而推动该行业的发展。这种模式为日韩在二战后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改革开放后,日韩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管制经验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手机牌照制度就是这一思维下的产物。按照信产部有关官员的说法,建立手机牌照制度,一是扶持国内手机企业,防止外资企业一统天下;二是避免重复建设,防止恶性竞争。     且不说这种模式现在已给日韩带来了后遗症,人家成功的未必在中国的土壤上也一定适合。就目前手机市场的发展来看,由于牌照管制,导致整个行业从市场准入到生产与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不公正和投机的色彩,远没有达到预先的期待。     首先是手机市场寻租数额庞大,损害了社会的效率。据悉,目前国内手机生产企业已超过百家,但只有49张牌照,于是许多厂商不得不高价收购或者与这些拥有牌照的企业合资取得生产销售手机的合法身份,更多的企业则向它们借牌或贴牌来生产手机。按照行业惯例,借牌者每生产一台手机,就要付给有牌企业50元左右的租借费用。以此测算,牌照拥有者一年的提留费就高达15到30亿元人民币。一些有牌企业利用自己的牌照权力,甚至连自己的生产线都没有,坐享其成,甚至成为"专业借牌人"。这种寻租活动是一场"负和博弈",一场就社会整体而言损失大于利得的竞赛。它不但造成寻租行为本身的资源非生产性消耗,而且通过引起经济扭曲而导致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效率损失。     其次是使国内手机生产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手机牌照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通过牌照控制来限制国产手机生产数量,提升国产手机竞争能力。但由于拥有牌照的企业靠出租牌照就可以获取高额利润,没有动力去进行技术创新,而借牌的企业则没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去进行产品研发;另一方面,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外手机制造商,通过收购手持牌照的企业,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对我国手机市场进行血腥掠夺。因此,依靠牌照制度兴起的中国手机生产商并未掌握核心技术,反而是高度依赖国外进口。     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结果,一方面,是现有的企业靠打价格战来拼市场;另一方面,丰厚的利润又吸引着行业外的其他企业进入,从而造成全行业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利润率下滑,也使得国产手机的品牌影响力不够、质量与售后服务难以保证。而外国企业一旦熟悉国内企业的价格竞争手段,就可以其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不断蚕食国内手机生产商的市场份额。据统计,今年1至6月,在中国售出的手机总量中,中国品牌所占比例已从49%降至46%,销售额则从42%降至37%。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制造手机厂商的不公平竞争等。手机牌照制度使中国手机产业失去了依靠市场竞争不断壮大的机会,并未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一现象连同在该模式指导下的中国汽车出现的"拉美化"趋势说明,在目前的国情下,"产业政策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往往会发生变异,南橘北枳,所以,现在到了应该好好反思这一模式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