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轮加息呼声之后,央行终于动用利率工具,提高了存贷款利率。当前,宏观调控仍处关键阶段,在此次加息之后,未来的政策走势如何?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利率工具还会动用
“9月份的通货膨胀仍在5.2%,而调整后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不过2.25%。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利率水平仍将保持上升趋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
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表示,鉴于当前宏观调控还只是初见成效,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还有待解决,随着经济走势的变化,可能还会动用利率工具。
同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表示,美元连续几次加息,表明美元正式进入加息周期。从人民币与美元的互动关系来看,此次调整以后,人民币利率进入一个加息周期也是必然趋势。
一直坚定主张加息的易宪容认为,从实际的经济数据来看,利息调整应该从过热一开始时就进行。毕竟,以利率这种市场化的手段调节经济过热,比行政手段更有效,对市场造成的冲击也更小。
“在紧缩初期明显下滑过后,前一阶段,钢材和房地产的价格再度上扬。这就是因为在行政手段之后,资金的价格信号没有跟上。”巴曙松表示,仅仅依赖行政手段“管土地、管信贷”,而没有市场化的手段与价格信号调整的配合,宏观调控的效果难以巩固和持续。在他看来,此次人民银行上调利率,是宏观调控从行政手段向市场方式转变的标志。4季度应适度放松银根
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是否会导致信贷的再次大幅紧缩?为保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势如何?
“在货币政策操作的取向上,4季度存在适度放松贷款供应的可能。”巴曙松告诉记者,在提高利率的同时,应该适度放松银根。今年的前3个季度,银行信贷紧缩非常明显。前9个月,新增贷款1.79万亿元,而央行全年的控制目标在2.6万亿元,如果持续这个紧缩力度,全年的货币投放大致在2.1万亿至2.4万亿,这将给明年留下一个比较紧的资金状况。
巴曙松说,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模式,倾向于年初多贷、年末少贷,如果不加调控,第四季度的信贷收缩可能会更为强烈。因此,有必要在第四季度适度放松信贷的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增大信贷的投放,不然明年可能会出现通缩再现的局面。至少,与利率调整相对应的,应当逐步放松贷款的审批,避免过于严厉的信贷管制对于经济运行的冲击。
巴曙松认为,现在的宏观调控,过于看中投资目标,过于看中对信贷增长的控制,而对于物价、就业这些真实的经济目标关注不够。可以考虑汇率工具
对于既有升息压力,又有升值压力的人民币,在此次利率调整之后,是否应该在汇率方面有所动作?
“关注今年的经济,有一个现象必须注意,现在是内冷外热:对外部门热,对内部门紧。前3季度,进出口总额8285亿美元,增长36.7%;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074亿美元,增长35.6%;实际使用金额487亿美元,增长21%。”巴曙松认为,而现在,紧缩的只是对内部门,对外部门受到的影响却不大。
“既然对外部门过热了,就应该用解决对外部门过热的工具——汇率。”巴曙松说,无论汇率、利率都有利益分配的因素,如果利率不提高,照顾的是借贷的投资者,损害的是储户、银行的利益。同样,如果汇率不适度升值,照顾的是外向部门,外向经济占主导的地区,实际上是使用内部门的资源,支持外向部门和外向型经济地区。
而且,调整汇率,还有利于宏观调控。目前的汇率制度,只要有贸易盈余,中央银行就要购买外汇。到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5145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112亿美元,这意味中央银行要投入9000多亿的基础货币,进一步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巴曙松明确认为,从与美元的互动关系看,人民币进入加息周期是必然趋势。无论从国内因素还是国际因素分析,人民币利率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上调压力。但是,如果加息中的利益难以平衡,汇率调整是一个可行的替代工具。利率改革又进一步
对于此举的意义,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既定方向。但是,考虑到城乡信用社的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在一段时间内,人民银行仍将对其贷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
对于放松利率管制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巴曙松表示,有一些问题必须重视。首先就是如何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他说,长期以来,金融机构被动地依赖央行的利率政策来决定存贷款的利率,缺乏根据风险收益确定资产价格的经验,目前也可以说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其次是目前金融市场的发育比较幼稚,缺乏一个市场化的、可供参考的基准利率。种种问题要求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完善贷款内部定价和授权制度,加快利率定价基础信息系统和内部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不断提高其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同时央行的信用控制,窗口指导也必不可少。
作者::刘振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