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200亿,我有信心
江铃汽车董事长王锡高在接受记者采记时,用缓慢、稳定甚至有一点沙哑的的声音说:我同时有三种身份,国企老板、上市公司老总和合资公司董事长。我必须为所有出资人负责!
这位潜行于市场之外、用功于企业之内的企业老总,最近刚刚当选上市公司百强十大企业家。
在战略重组中造就百年老店
记者:不久前,江铃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目标二次创业,做大做强,请大致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于这个战略目标的具体内容。
王锡高:2003年江铃集团实现年产销汽车超6万辆,在2004年更是达到了月销售7000辆的成绩,成为江西省利润首破6亿元大关的企业。从国际上来看,德国权威的汽车杂志全球轻卡产销排名中,江铃列第20位,应该说这在我们中国汽车业来说,成绩已经值得肯定。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江铃更是大有作为,所以,我们在战略目标的制订上,具体来说就是:集团要在2005年跨过年产销汽车10万辆的门槛,并在2008年的时候,整车实现产销20万辆以上,销售收入超200亿元。这个目标的制订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通过对我们当前的能力和发展趋势归纳而成的。所以对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很有信心。
记者:今年年中出台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了今后中国的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从目前的车市来看对中国汽车的现状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也必须看到国内汽车行业自主品牌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缺失。江铃对于自主品牌和自主研发方面一直持有什么样的观点?
王锡高:自主研发其实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不断地跟进。尽管在目前条件下,多数企业还不具备完全的实力和条件与国际同类公司竞争,但是江铃依靠与国际的充分接轨已经走出了这一步,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大步地走。可以说谁走在前头,因地制宜、推动得法,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记者:进入2004年,外资的合作又成为业内的焦点,各地争取外资的报道此起彼伏,请问江铃在此方面将有何举措?
王锡高:这是个敏感话题。深交所的一项调查认为,国企蓝筹股战略重组成功的案例中,目前最有效的是三种模式:江铃汽车模式、TCL模式、武钢模式。在深成指100强中,江铃的战略重组也是最成功的。而且我可以告诉大家,这种模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久江铃集团在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提升方面会有重大突破。江铃完全有条件成为合作伙伴进军中国高速增长的汽车市场的一个战略要地,江铃要在国际重组中成就百年老店的愿望。
汽车业出现回调是正常的
记者:目前车市暗潮涌动,在轻卡市场上,江铃国庆节后发起降价行动,请问,江铃宝典皮卡降价6000元是否意味着将挑起价格大战?
王锡高:产销的提高意味着产销成本的下降,中国车市早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的消费空间,而江铃也从来不是在汽车产销上牟取暴利的企业。价格下降是江铃产品销售势头良好、保有率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同时,它也是江铃返利于民的一个实际的举措。价格大战对江铃来说,没有需要也没有必要,相信如本次宝典皮卡的降低价格行为,也是任何一家成熟而优秀的汽车生产企业所会实行的。
记者:9月14日以后汽车股大跌,3天跌去7%,即使是业绩好的汽车股也下跌,你怎么看这种情况?
王锡高:股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总体经济走势、股民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9月份的汽车行业报表不好,轿车同比下降9.8%,再加上宏观调控和汽车信贷出台后居民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因此出现了一些下降。总体上来看,经过三年高速增长后,出现一些回调是正常的。
3年内不考虑整体上市
记者:作为此次跻身上市公司百强的精英企业,能谈一下江铃的业绩现状以及它今后的发展前景吗?
王锡高:简单来说,江铃汽车连续多年呈现销量、销售收入、经济效益大幅上升的态势,自2001年以来,公司连续3年净利润增幅高达50%以上。其中2003年江铃汽车实现净利润44881万元,同比大幅增长56.5%,每股收益0.52元,净资产收益率19.87%,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0.96元。在资本市场保持了蓝筹绩优形象。
同时,我们可以用另一组数据来说明江铃成长的足迹:2003年江铃的销售收入为1996年的3倍,对营运资金的需求却从1996年的十几亿元下降为负数,贷款余额2003年也较1996年下降89%,而与此同时2003年净利润是1996年的10倍。对2003年前三季度中国上市公司业绩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所有汽车类上市公司中,江铃以主营业务利润率25.73%拔得该项指标头筹。我想,以上的这些数据都是经过严格的审计和核查的。事实是无声但却是最有力的,我们可以期待明年江铃能有更好的业绩表现。
记者:国内不少车厂在考虑整体上市,江铃集团的思路是怎样的?
王锡高:江铃集团3年之内不会考虑整体上市,不是别的,是目前的股权结构不适合整体上市。我们正在做一些工作,想把集团的一些零配件厂到海外上市,然后再考虑用合适的载体做整体上市,这是江铃集团分步实施整体上市的计划。
记者:问你一个敏感的问题,有没有想过做MBO?
王锡高:想过!但是现在大型企业不能做MBO了。我们曾经设想过做企业精英持股,目的是为了留住人才,更好的保证企业发展。现在我们希望能够在零配件海外上市过程中做一些考虑。上海证券报记者李小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