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保险业会否成为第二个证券业(热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 04:4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袁幼鸣

  要做到客观评价中国经济与行业发展,必须破除“数字崇拜症”。数字本属中性,但当它和一个行业当事方面,特别是“主管部门”的政绩联系在一起,往往变异。物极必反,一味谋求数字,数字可能丧失正面语义,甚至带有“原罪”。

  正是从数字着手“攻错”,近几天,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触发了中国内地保险业的一场“地震”。

  郝演苏以一项研究证明中国保监会2003年统计结论存在重大瑕疵,其核心论据与观点是:依据保监会数据,2003年中国内地实现保费收入3880.4亿元,同比增长32.4%;但这3880.4亿元保费收入中,包含有高达1670.01亿元的分红险收入,以及约94亿元的万能寿险和投资连结险收入。因此,计算之下,2003年中国内地保险业“统计泡沫”高达40%;反映人均保费支付状态的保险密度指标并非官方所公布的287.44元,仅为163.73元。

  与有关部门习惯用数字说明工作成绩和繁荣景象“神似”,郝演苏同样“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进而认为,中国内地保险业出现“大泡沫”表明,保险公司,主要是寿险类公司走入了歧途。发达国家是在保障型保险产品基本饱和后才转向供应理财型产品的,而中国内地保险产品“跨越式”地以投资理财型为导向,导致投资连结险与分红险产品充斥市场,造成的后果为,“保险公司保费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老百姓的保障质量并不见得有大幅度的提高”。

  结合看待郝演苏此项研究与保险业动态,不难发现,中国内地保险业近年来确实孳生、蔓延着一种“赌徒心态”。事实是,不少公司为了搞大资产规模,忙于闷头圈钱而不怕寅吃卯粮。这是众多公司忽视保障型产品研发与供应、热衷理财型产品营销的内在动因。

  与此同时———计划经济运行模式下,行业主管部门无一例外地热衷搞“本位主义”;向市场经济转型,今天的行业监管部门一时半会儿难改旧习惯———保险业监管部门对一些公司严重偏离保险功能、纯属以“高回报”诱因圈钱行为放任自流,显示其有乐于看到所辖口子资源“坐大”的“本位主义”嫌疑。

  之所以说保险公司存在“赌徒心理”,在技术层面上,一目了然的证据是,为了占有更多社会资源,不少公司不惜做亏本生意。近年来,保险业流行把投资连结险产品细化为固定回报产品,并通过银行网点代理销售,其资金成本为,普遍高于同期国债利率的固定回报率,加银行代理费率,再加自身发生费率,总计一般不低于6个百分点;但同时期,保险公司平均投资年收益率一直徘徊在4%以下。这一收益与成本的缺口如何填补?惟有寅吃卯粮,以资产规模扩大掩盖运作亏损累积。现在理财型产品销售进账占到“总保费收入”的四成,这一模式如果大规模地持续下去,亏损越积越大,保险业岂不是有成为第二个证券业之忧?

  毋庸质疑,保险业累积金融风险征兆已经暴露。显然,在当前市场条件下,为自身良性发展计,保险公司应该回到以提供保障性产品为主的正途上来;行业监管部门既然监管的是保险业,而不是银行业、基金业、信托业,就不能继续放任保险公司本末倒置,大做特做非主营金融业务。须知,保险公司同样可能破产清算,而一不小心,眼下又进入了“个人金融债权有限保护”时代!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国际金融报》 (2004年10月29日 第十九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