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不能低估中国股市发展潜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 11:00 证券时报

    近年来,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投资热情有增无减。美林新近的研究报告显示,QFII机构约29亿美元的投资额度已有一半投入到了A股市场,而申请追加额度的机构还在逐渐增加。

    QFII们看似不可思议的中国情结究竟源自何方?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长线投资中国

    记者:国内投资者普遍不理解为什么海外投资者当前如此看好中国证券市场,事实上,不少国内投资者对于股市并不乐观,如宏观调控可能导致经济放缓、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将如何解决等,外资机构高调唱多中国的理由是什么?

    陶冬: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10年后,有可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从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来看,中国经济的很多部分没有融入到市场中来,今后的几十年,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目前中国宏观调控的成效尚待观察,中国的资本市场仍未走出困境,但这些都不能抹杀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市场这一事实。中国目前是人均收入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拥有超过40%的储蓄率;中国拥有强劲的出口竞争能力和快速形成的中产阶级,同样我们也不能低估中国证券市场市值将由目前的5000亿美元发展到10年之后的2兆亿美元,甚至更大市场容量的趋势。

    从中国经济的宏观趋势和将它放在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我们对中国经济抱以乐观态度。当然,中国经济短期并非全部乐观,如目前关于中国的房地产泡沫问题,但如果这个泡沫是存在的,那么与纽约、伦敦、悉尼等城市比较,这个泡沫也不是特别大。

    记者:某知名学者称,投资中国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陶冬:我完全不赞成这种说法,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强势崛起只是开始,而非结束。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向上走,中国消费能力爆发性的增长刚刚开始。

    但中国经济的崛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产品在占领全球市场时的确是“所向披靡”,但利润率比较低,这也正是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面临的窘境。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着原材料价格和生产成本的急增却缺乏议价能力,这也让其结构性缺陷暴露无遗。但我们要看到,上述种种现象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始终只能沿着这个模式走,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具备了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生产能力,只是缺乏世界级、具有雄厚利润回报的品牌,这里需要的是钱和时间。中国10年之后将通过研发能力的培育和对世界级品牌及技术的收购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个过程实际已经开始, 最终成不成功还未可知, 不过现在说黃金时代已经过去可能武断了一点。

    我认为,中国经济中制造业非常强大,未来的增长点将是服务业的开发,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远比制造业空间大,如果中国的市长们能拿出引进外资10%的热情来发展服务外包行业,这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将非常有利。中国证券市场的潜能

    记者:您如何看待国内市场股票估值的问题?

    陶冬:国内市场整体估值偏高是事实,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但不是所有的公司估值都偏高;中国企业管制目前没有达到国际水平,但不代表没有好的公司和好的企业管制,这里涉及到一个选择的问题;另一方面,这是一个需要在前进中解决的问题,未来通过新股的上市、市场的调整和公司的改善,半年一年解决不了的问题,三年五年能否解决呢?我对此还是有信心的。总之,中国市场目前有好的行业,有好的公司,也有好的投资时机,关键在于投资人的判断和眼光。

    记者:从美、英等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负利率往往会催生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上涨,但中国股市在目前的负利率情况下却未见起色,这是否加剧了储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和民间信贷市场,从而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陶冬:是这样。负利率是制造资产泡沫的“温床”。我们看到,中国股市目前没有出现急涨是因为刚才所讲的问题。但是经济和房地产局部过热是一个不争的是事实。第三季度资料显示,在扣除去年二季度低基数的影响下,三季度的GDP增速实际上快于二季度,而9月份的经济数据与8月份比较,除了CPI微幅下降之外,所有其它的数据都在反弹。我们应该意识到,利率作为一个政策是经济的内变量,而不是完全由政府说了算的。不加息实际利率呈负值,居民储蓄将不可避免地流入房地产市场和民间信贷市场。这可能成为今后的一个不安定因素。而如果提高股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那么即使在现行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大大缓解宏观调控的压力。

    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过热现象将导致煤电油运瓶颈现象的加剧,由此产生的“挤出效应”将成为最终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未来一年汇率有调整可能

    记者:随着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业界对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表示担忧,您如何看待?

    陶冬:截至目前,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了43%,而企业出口的价格上涨了2%,中国企业因缺乏议价能力而无法消化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在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的情况下,“世界工厂”的中国正承担着全球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现在的情况好比是,中国巨人正力抗着倾斜的房梁,而欧、美等国家则在下面开派对。目前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的政策弊端日益明显,中国的货币政策被汇率政策“挟持”的现象是造成本轮经济过热的原因之一。目前,进口性的通胀压力还影响到宏观的决策。

    我认为,短期内,中国不会对汇率作出结构性调整;但在未来的12-18个月,汇率作出调整是可能的,这也是自1998年以来作出调整的最佳时机。当然,中国对于汇率的调整应以中国自身的经济利益为前提。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股市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