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剑荆北京报道日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郭于华、沈原教授发布了由他们主持的“下岗失业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的运作研究”的课题报告。报告认为,“老失业群体”达到峰值、“新失业群体”问题凸现,我国失业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需要调整。
由香港乐施会资助的这项调查,历时两年。根据对东北地区的沈阳和长春两市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课题组对目前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失业和失业社会保障问题形成了六个
基本的判断。
第一,“老失业群体”达到峰值、“新失业群体”问题凸现。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大幅增加并非因实质失业人数的增加而导致,而主要是因为并轨所带来的统计意义上的失业率的上升。今后所增加的失业人员将会主要来源于“新增劳动力”部分,即“新失业群体”。老失业群体达到峰值,意味着失业社会保障目标群体规模已经大体确定;而新失业群体将对我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挑战。
第二,非正式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多数人的基本生活大体可以维持,养老和医疗的社会保障需求日益迫切。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64.5%的下岗失业人员表示当前有工作;下岗失业人员家庭人均平均月收入218元,相对应的,家庭人均月支出215元。他们的收支平衡只是一种“脆弱的平衡”。尽管从目前看两市失业者非正式就业的比例是比较高的,但这种就业是高度不稳定的,随着其年龄的进一步增大,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会失去这些工作。目前国企失业人员开始陆续进入人生的老年阶段,有的实际上是在社会的意义上提前进入老年阶段,可以预期,这部分人对与老年阶段相联系的社会保障的需求会日益迫切。在调查中,没有参保人员中有接近90%的人表示因为没有参加社会保障而感到忧虑。
第三,失业者是一个同质性和异质性都很强的群体,由此形成对社会保障的复杂而多样的需求。由于其具体生活境况的不同,失业人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可以区分为两个基本面向:一是现实生存需求,如生活无法维持、无力缴纳子女就学费用以及没钱治病等。存在此类问题的人员大约占全部调查对象的三分之一左右。二是未来或潜在的生活保障需求,即养老与医疗需求。但由于参保的费用较高,无力缴纳相关费用者和在缴纳较高的社保费用后出现当下生活困窘者有相当比例。
第四,目前的失业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与目标人群的需求有相当偏离。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按照普遍统一的原则进行设定的,梯度范围较小。无论参照标准是在职职工、(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还是“全市平均工资”,都意味着一种失业者难以承受的缴费标准。特别是重保险轻救助的保障模式,使得一些失业者在生活中遭遇的一些急迫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五,失业者参保行为选择直接受“继承性体制因素”影响。由于与原有体制或原有单位关系的不同,他们在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享有不同的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已经解除劳动关系的国有企业失业人员而言,养老保险已经由原来的单位足额交齐,失业后续保即可,他们往往比较愿意续缴。而对于大部分无法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和“放长假人员”,个人账户不实的情况较多,续缴养老保险相对困难。
第六,失业者对相关社会保障制度认知缺乏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制度表示了解一点的占59.9%,而有32.7%的人表示一点都不了解;对失业保险制度只有57.7%的人表示了解一点,而一点都不了解的占36.7%;对养老保险制度了解的情况稍微好一点,表示了解一点的占67.4%,而也有22.9%的人表示一点都不了解;但是对医疗保险制度了解的仅有2.0%。影响下岗失业人员对制度认知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制度没有连续性,频繁变动;第二,制度设计过于繁琐复杂。
课题组认为,鉴于我国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特别是考虑到由于时间的推移失业人员自身特点的变化,应当对我国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进行调整。在调整中,至少要考虑到这样三个因素。
第一,由于目前我国失业人员的特点,特别是由于时间的推移,现在的“4050”人员再过10年就是“5060”人员,将他们生活的依托更多寄托在再就业上是不切合实际的。“4050工程”和各种“再就业工程”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问卷结果显示在参加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中,半数认为培训对再就业“没有用”,20%认为“有用”,其余30%表示“不好说”。
第二,一些失业下岗人员的生活预期发生明显变化。有的30多岁就已经对自己这辈子的前途不抱什么太大的希望,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的人就很明确这样说。相反,如果连他们的孩子也看不到希望,那才是他们真正失去希望。
第三,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9000万人,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总数的1/2。而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无论是老年人口的绝对数,还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仍然会迅速增长。预计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1000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