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大盘二次反弹格局已经确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 08:15 北京首放

    作为历史上关键的点位,1300点成为多空争夺的焦点,并且异常激烈,都想在未来走势中获得主动权,而近期行情正是双方争夺的结果。昨日,深沪两市都出现了反弹走势,沪指突破了10日均线,而成交量较前几日有明显的放大,个股行情非常精彩,本栏周二点评的低价水电股钱江水利(资讯 行情 论坛)牢牢封在涨停,带动了其他超跌个股的启动,可以认为,千三关口的支撑力度得到了基本确认,后市有望走出向上的反弹行情。

    中线调整空间和时间已经充分

    从调整空间来看,在历史走势上观察:当大盘跌幅超过20%以上时,由于自身极度超卖的原因就会引发一轮中级反弹行情。如2001年从1776点跌至1339点,跌去24.6%后出现30%的反弹;2002年1748点跌至1311点,跌去25%,也出现了25%的反弹。2003年从1649点下跌至1307点,幅度为25%,今年从1783点下跌到最低点1259点已经超过了26%,本身具有较大的反弹要求,同时这也是9月份出现短暂井喷的根本原因。

    从时间周期上分析,二次探底有望成功。从中国的证券历史来看,一般来说,市场调整时间接近6个月或超过6个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之窗,经常会产生翻转甚至较大的反弹行情。如1999年5·19行情之后到2000年初的网络科技股行情的调整时间正好6个月。2001年6月份高点2245点至2002年1月份低点1339点之间调整时间超过了6个月左右。2002年6·24行情高点1748点至2003年年初低点1311点之间调整时间也超过了6个月。2003年自4月16日见顶1649点在11月份出现大幅反弹,时间也达到了6个月,因此,6个月作为一个涨跌的循环周期,值得关注。那么,今年沪指在4月7日达到1783点之后一路下跌丝毫没有支撑,到目前时间也已经达到了6个月的时间,因此,今年的10月份以后的时间里投资者应多加关注。

    两种力量争夺下寻找机会

    昨日最明显特点就是蓝筹股的走弱以及超跌股的整体走强。近期蓝筹股板块出现了整体下跌,如石化、汽车、钢铁等,都有不同幅度的下跌,其中石化板块中的个股还出现了跌停走势,汽车板块个股创出了调整以来的新低,这些都是近期大盘向下的作空动力,昨日,中国联通(资讯 行情 论坛)的大幅下跌将蓝筹股板块的弱势表现的淋漓尽致,该股盘中最大跌幅达到了5%,距离配股价只有一分钱的距离,同时,前期被市场看好的二线蓝筹股海油工程(资讯 行情 论坛)、中集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等却处于调整之态,而超跌股行情却如火如荼,涨停个股很多都属于技术上超跌的范畴,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蓝筹股出现整体的调整时非常正常的现象,自2002年6.24行情蓝筹股开始纳入广大投资者目光开始,直到2003年上半年产生的轰轰烈烈的蓝筹股行情,一直到今年的一九现象,价值投资理念已经慢慢深入投资者的心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认同,市场中的资金都在流向了蓝筹股,并且价值理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不过,虽然从长期来看价值投资是一个历史的趋势,但是我们认为这个过程应该是缓慢的渐进的,而不可能是暴风骤雨式的行情,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价值投资理念也将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而炒作题材的旧的模式仍可能出现回潮,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在1300点附近科技股、超跌股的反弹与近期蓝筹股的走弱是比较正常的。

    综上所述,在反弹格局基本确立的情况下,投资者该采取怎严格操作策略是最重要的。我们认为,针对目前市场所存在的格局,投资者可短中线结合,充分利用反弹带来的盈利机会。短线可重点关注技术上超跌品种,快进快出,对业绩较差的亏损的个股回避后市继续出现的结构调整带来的风险。中线坚持以价值投资理念为选股的主导思想,注重行业的发展以及行业景气度的提升,采取自上而下的选股,并且精选龙头优势企业个股,采取波段操作的操作,长期持有未来预期较好的价值个股。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大盘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