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历史从我们笔下流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7日 10:14 中国经济时报

  ——纪念中国经济时报创刊十周年

  1994年11月1日,中国经济时报创刊。初生的中国经济时报是简朴的:黑白印刷,国产纸张,版面设计简单,照片运用很少——一个只有十几个人、靠借来的几十万元起步的报社,大概也只能以这种简朴的面孔问世。

  简朴的中国经济时报的创业者们却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办一份中国最好的经济报纸。

  “中国最好的经济报纸”要承担他相应的责任。于是,“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成为中国经济时报编辑记者的一个核心理念。

  转眼十年过去。中国经济时报已由一份每周出版一次的周报成长为一份工作日日报,发行量跻身全国性经济类日报的前列,有了自己的办公大楼,员工人数增至近300人。回首中国经济时报十年创业之路,我们有诸多感受:

  我们感到些许遗憾:我们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虽然赢得不少掌声和尊重,我们虽然在某些方面做到了最好,但中国经济时报离“中国最好的经济报纸”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

  我们也感到一些欣慰:我们为读者报道了有价值的新闻,传递了有价值的信息,推介了有价值的思想和观念。

  我们更感到许多骄傲:我们尽自己的能力,在我们的报道领域内忠实地记录了历史——历史从我们笔下流过。

  我们清楚地记得,中国经济时报创刊之初就碰上了北京市打算开征“城市容纳费”的事件,中国经济时报率先对此展开连续报道,并开辟专门版面邀请各界人士对这种违反市场经济原则、阻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政策设计进行讨论,直至这一即将出台的政策流产;

  我们清楚地记得,1994年底、1995年初中国经济时报就开始关注城市民工的生存状况,刊登了民工生存状况的长篇调查,提出善待民工,善待历史;

  我们清楚地记得,1995年下半年我们推出了“百姓广场”专版,请生活在底层的百姓“直言家事国事,倾诉喜怒哀乐”,以口述实录的文体记录了一段百姓生活状况和社会心理变化的民间历史;

  我们清楚地记得,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回归祖国,编辑部同仁一边围坐在走廊看电视直播,一边熬通宵制作中国经济时报第一份彩色印刷的报纸——香港回归特刊,与读者共同品味伟大时刻;

  我们清楚地记得,在1997年江泽民“5·29讲话”之后、中共十五大前夕,时报连续刊登了《充分认识初级阶段,坚决防“左”》、《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公正+市场经济》、《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姓“公”姓“私”的思想疑惑》等多篇重量级学者的专访,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课题研究报告,在激荡神州的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中,时报站到了潮头浪尖;

  我们清楚地记得,1998年初,时报刊登了有关机构改革的系列访谈和多篇消息、评论,充分阐述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传递机构改革的重要信息,为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机构改革做了舆论铺垫;

  我们清楚地记得,2001年2月3日,时报刊登驻甘肃记者历尽艰辛和危险采写的长篇纪实报道《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引起国务院及甘肃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兰州证券黑市案”成为2001年“全国经济秩序整顿第一大案”;

  我们清楚地记得,在2001年这个中国“入世”之年,我们密切注视政府职能、产业变局、应对之策等入世焦点,推出了一系列深度调查及评论、访谈、学者文章等,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了舆论推动者、对策梳理者、知识传播者的角色;

  我们清楚地记得,2002年12月6日,时报用五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记者历时半年采写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长篇调查,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揭示了出租汽车行业长期存在的“富了老板,肥了官员,亏了国家,苦了司机,坑了百姓”的问题,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更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我们清楚地记得,2003年春,时报最早聚焦城市拆迁,先后刊登了数十篇反映城市拆迁问题的深度调查、学者访谈和评论文章,笔触力透拆迁与历史文化保护、拆迁与公民权利、拆迁与土地制度、拆迁与依法行政等诸多层面,此后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跟进,使“拆迁”成为2003-2004年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关键词”,引起中央高层对于拆迁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经济社会矛盾的重视……

  上述列举到和更多没有列举到的时报对十年中国历史的种种忠实记录,有两条明显的主线:一是市场经济,二是社会公正。

  中国经济时报创刊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起步。中国经济时报创办的这十年,正是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育的十年,也是旧的计划经济的观念、规则、方法与新的市场经济的观念、规则、方法激烈冲突的十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时报扮演了一个坚定的市场经济促进派的角色。十年中,我们的报道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在编辑方针的改革导向上,我们从来没有犹豫过。

  市场经济并非尽善尽美,它有促进社会效率提高的功用,却未必能带来社会公正。尤其是当市场失灵时,社会公正更可能受到市场势力的重创。社会公正往往需要通过法律的调节和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等非市场的力量来达成,而新闻媒体无疑是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力量。最近几年,中国经济时报在敦促监管部门医治市场失灵、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等方面组织了许多报道和文章,为维护社会公正做了力所能及的舆论工作,承担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我们尽力服务了读者,读者给予了我们厚爱;

  我们忠实地记录了历史,历史也将不会忽略我们。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时报在以往的十年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历史还将流淌下去,中国经济时报还将在为读者提供更好的资讯、在对历史的忠实记录中走向自己尚未实现的目标——办一份中国最好的经济报纸。

  我们将秉持我们的理念,盯紧我们的目标,付出更多的汗水和智慧,在中国经济时报的下一个十年。

  我们知道道路将是坎坷的,因为在报业经营市场化的浪潮中,中国经济时报已经慢了半拍;我们还需要学习,我们还需要成长,我们将努力赢得自己的市场空间;

  我们更知道前景是光明的,因为我们知道,时报拥有众多读者的长期支持和殷殷期望;还因为我们知道,一份有责任感的媒体是社会进步的永恒需求。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