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关于全面巩固和提升中欧经贸关系战略地位的思考与建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7日 09:18 商务部网站

  2003年10月13日出台的《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意义十分重大。在中国加入WTO,欧盟东扩的重要历史时期,巩固中欧经贸合作的战略地位,全面提升经贸关系水平显得格外重要。这里从下述几个方面提出我们的战略性思考与政策性建议。

  一、欧盟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

  首先欧盟在政治、军事上逐步走向独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进入新的一超多强格局时期。北约东扩、伊拉克战争、欧盟独立防务等,欧美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加剧。欧盟宪法草案将为“欧洲大厦”奠定政治基石,加强其作为世界政治中独立一极的作用。当然,欧盟也有法德轴心与欧盟的离心倾向,以及所谓的“新老欧洲”问题,但其独立一极的地位是无庸置疑的。

  其次欧盟经济一体化建设加快,第五次扩大将进一步提高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欧盟作为一个单位,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实体,仅次于美国,表面看2002年欧盟与美国的GDP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如果考虑近年来欧元兑美元比价相对过低的因素,则欧盟与美国的经济总量差距实际上并不那样大。

  2004年5月1日东欧10国正式加入欧盟,届时欧盟将扩大成为一个拥有25个成员国、4.56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9万多亿美元的区域性多国联盟。欧盟东扩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高的标志,一是总量提高,二是直接缩小了与美国的经济差距。

  二、近年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及评价

  (一)欧盟对华政策的制定及调整

  从1995年至今,欧盟已出台了7个对华政策文件,把对华关系提升到了与美、日、俄同等重要的水平上,说明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给予了中国足够的重视,并不断采取切实措施来促进中欧关系的发展。

  (二)中欧首脑定期会晤制度

  1998年4月2日,朱?基总理与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在伦敦举行首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双方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希望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长期稳定的中欧建设性伙伴关系,并决定建立双方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从1998年至今已举行了六次会晤。

  (三)中国对欧盟政策出台

  10月13日,盼望已久的《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终于出台,这一政策文件的推出意义重大,它既是对欧盟1995年以来一系列对华政策文件迟来的回应,也是今后我国企业开展对欧经贸合作的指导方针,有利于从政府层面推动中欧贸易进一步扩大。

  (四)中欧关系评价

  近年来,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存在着重美俄日轻欧盟的现象。中美经贸关系较易受美国政治气候的影响;中日经贸关系存在民族矛盾和感情问题;中欧经贸关系中则没有这些负担,欧盟在对华关系上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

  冷战结束后,中国在对外关系政策调整中,将美俄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来考虑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也不应忽视、轻视中欧关系的重要性。

  第一、在对美国、俄罗斯、欧盟的战略定位上,对欧盟认知不足。

  第二、中欧合作机制未上升至最高的元首级,且各领域的全面合作水平也未达到中美、中俄水平。

  三、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平稳,全面提升其战略地位与水平刻不容缓

  中国加入WTO后,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但与中美、中日等中国其它重要经贸伙伴在发展速度上并无优势可言。2002年欧盟为中国的第一大技术来源地,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位的引资来源地。

  (一)中欧贸易现状

  2002年中欧贸易额为867.5亿美元,较1995年增长1.15倍,即平均年增11.6%。其中我向欧出口年增14.1%,进口年增8.9%。

  从商品结构来看,我向欧出口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轻纺和机电产品,进口的则主要是高科技含量产品及一些工业原料。从具体的贸易国别来看,与德国、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五国的贸易额占中欧双边贸易总额的近80%。

  (二)中欧的经济技术合作

  2003年1-5月,由欧盟引进技术的合同数量是718项,合同金额14.56亿美元,同比下降36.57%,金额所占比重为31.99%。截止到2003年5月份,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引进技术共15721项,合同总金额约736.73亿美元。

  到2002年底,欧盟来华投资项目数达14069个,实际投入340多亿美元。2003年1-6月,欧盟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增长33.79%,合同外资金额同比增长3.2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34.29%。

  近年来,随着中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实施,中国对欧盟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除了传统的贸易、海运、银行等领域外,产业型投资也有所发展,显示了中国未来对欧盟投资的潜力。

  (三)欧盟在中国贸易中的地位

  欧盟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很高,大大超过了美国和日本,根据统计数据计算,2002年欧盟除去内部贸易(约占62%)外,区域外(盟外)的贸易额约为:出口11832.8亿美元,进口11738.2亿美元,相当可观。

  根据中方统计,目前我对欧盟地区的出口占我出口总额的14.8%,但在欧盟的进口市场上我仅约占4.1%。

  与此相对照,2002年的统计表明,中韩双边贸易额已占到中欧贸易额的一半还多,中俄之间的贸易额也超过了中英、中法贸易,这种情况与双方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

  (四)中欧经贸关系进一步提升的潜力与制约因素

  中欧经贸关系进一步提升的潜力表现在:欧盟区域外贸易居世界第一位,为中欧贸易关系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加入WTO后,市场进一步开放,在欧盟占有优势的服务贸易方面,如金融、批发零售等将具有广泛的市场空间;欧盟为基地(母国)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一步扩大;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FDI的双向流动有可能得到逐步实现,而由投资带动的贸易将会进一步增长。

  与此同时,影响中欧经贸关系顺利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不容忽视,如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技术壁垒,知识产权,普惠制的变化,对华反倾销等。此外,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还存在着其它一些外部因素,如欧盟东扩,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欧盟对华贸易地位可能提出的挑战。

  四、全面巩固和提升中欧经贸关系战略地位的构想与建议

  全面巩固中欧经贸关系战略地位是指,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保持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势头,使欧盟在中国经贸关系伙伴中巩固贸易第三位,技术引进第一位,利用外资第四位的基本格局。全面提升中欧经贸关系水平是指在巩固上述指标的同时,应创造条件,稳步提高其在各项指标中的比重,争取缩小其与中美、中日经贸关系的差距。

  (一)全面巩固和提升中欧经贸关系战略地位的构想

  1、建立中欧最高级(元首级)会晤机制,以达到与中美、中俄政治关系相近的水平,争取在适当时候明确提出建立“中欧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2、建立中欧各个领域的部长级会晤机制,构建涵盖经贸领域不同层面的合作框架。

  3、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国与欧盟各国之间现行经贸混委会工作,使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建立在中国与其15(27)个成员国各自牢固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上。

  4、研究通过ASEM促进并加强中欧经贸关系的具体途径。

  (二)制订对欧盟经贸关系的战略规划

  1、中国与现阶段欧盟到2010年的总体规划(2003年-2010年)

  以2003年中欧贸易额达到867.55亿美元,2004年达到1120亿美元,2005年达到1400亿美元,2006年达到1608亿美元,2007年达到1847亿美元,2008年达到2121亿美元,2009年达到2437亿美元,2010年达到2800亿美元为目标。(注:2006年-2010年以年平均增速14.87%计算结果。)

  2、中国与东扩后欧盟(25-27国)到2010年的总体规划。

  3、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国双边贸易发展规划。

  (三)全面巩固和提升中欧经贸关系战略地位的建议

  1、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立即着手研究制订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至2010年的发展战略。它应涵盖战略目标、原则、步骤、机制保障、具体领域的政策措施。它应当包括目前的欧盟(15国)和2004年、2007年东扩后的欧盟(25国、27国)。

  2、官、产、学相互结合,加强对欧盟经贸、技术法规等方面的跟踪研究,及时制定对策。

  3、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中欧经贸合作网站,促进贸易投资发展。

  4、开放欧盟东扩补偿谈判内容,吸纳国内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在遵守保密规定的条件下,参与方案的制订,尽可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经济贸易利益。

  5、引导企业加强自身修炼,积极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开拓欧盟市场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问题。

  6、通过多方努力遏止欧盟反倾销。

  7、抓紧时机,灵活多变,充分利用欧盟的普惠制。

  8、注重与成员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带动中国与欧盟整体经贸合作的提升。

  作者:李钢 研究员 商务部 研究院 欧洲研究部主任

  李蕙瑛 副研究员 商务部 研究院 欧洲研究部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