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建设进入转折阶段
建设部下月将召开专门会议,一批涉及新定位、新战略、新举措的政策有望浮出水面
“在国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必要通过开发区的形式来实现战略发展?仍有必要!”在23日由国家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和国研大讲堂联合举办的“中国开发
区建设发展高层论坛”上,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博士称,从1979年国务院设立蛇口工业区开始算起,我国开发区建设已经走过整整25年历程,尽管开发区建设发展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但在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不仅不应该对开发区建设采取淡出的政策取向,反而应该对之发出保护的声音”。
开发区问世25年功不可没
陈淮说,25年来,开发区建设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体制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推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间经历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创立、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上海浦东新区开发等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的建设发展。同时,成百上千的地方省、市各类开发区、工业(产业)园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司长冷宏志在发言时也表示,20多年来,开发区建设对促进中国土地集约利用作出了十分积极的贡献。由他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仅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个享受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园区的GDP就占到了全国GDP总量的4.41%,其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18.51%,吸纳就业人数也高达289万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杨仲强告诉记者,25年来,国家级开发区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并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些园区所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他预测,2004年国家级开发区的GDP将超过6000亿元,相当于目前上海市的经济规模。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围绕深圳、上海浦东和天津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业已成熟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崭露头角的环渤海经济圈正在辽阔的国土上由南而北勃发巨大生机。
业界人士还指出,近两年来,在相当多的大型、特大型城市以及一批老工业基地型城市的改造过程中,其“退二进三”、“退三进四”战略之所以能够得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开发区建设为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的形成创造了辗转腾挪的空间。
遍地开花步入发展误区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说,虽然从开发区到城市新区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中国城市规模扩张和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普遍选择,但开发区的“遍地开花”又日渐成为当前小城镇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危害之源。
他说,开发区能否健康发展,将长期影响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总量、结构、区域关系是否协调,“我国的开发区建设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阶段”。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来自全国各地建设部门的与会官员还是各地开发区管委会的负责人,对开发区的路今后如何走显得比较迷茫。在他们看来,开发区建设的失序状态并非完全因开发区本身而引发,因而他们普遍关心与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建设密切相连的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建设、特许经营权的市场化管理、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等一系列焦点问题如何解决。
陈淮说,不可否认,开发区建设的失序状态增加了许多地方政府的不良资产,导致了大批“政府工程”拖欠民工工资、导致了当前公用设施投资过快增长。但要走出“经营城市”、“土地财政”的误区,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各级政府在经常性预算之外,用于城建、基建等方面资金从哪里筹、怎么筹、谁来节制调控等诸多问题。
历史使命远未完结
据了解,这次政策研讨性的会议后,11月国家建设部等部委将联合召开“纪念开发区建设20年”的专门会议。届时,将有一些涉及开发区新定位、新战略、新举措的政策浮出水面。陈淮认为,这表明国家在开发区建设的问题上会从长计议。他说,这也表明,开发区建设的历史使命远未完结,而且新形势下的开发区要定位于化解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矛盾的“改革区”地位。
与会专家分析,从当前和今后长远发展看,开发区建设以及与此相联的土地制度已经成为城乡之间利益关系最重要的碰撞点、结合点,同时也是当前城乡矛盾的集中点。他认为,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区,在当前探索和解决好土地“农转非”、人口“农转非”和产业“农转非”等方面的制度问题,日益成为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关节点。
此外,对于开发区而言,也面临着自身功能转型和战略定位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国际资本加速流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的竞争和协调等中长期影响因素的上升,开发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开发区的企业在政策优惠、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倾销等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
“开发区一直以来以减免税负为主要内容、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目的的政策体系确实需要进行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研究员认为,在国家相关政策面临调整的同时,开发区自身应主动转变观念,在园区整合并购等方面大胆试点、大胆突破。
专家建议
开发区应抓住国际服务业外包先机
23日在京举行的“中国开发区建设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主任隆国强说,面临重新战略定位和功能转型的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应该主动出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抓住欧美国家服务业外包的机会。
“一个几乎不可逆转的‘外包’潮流正在不少欧美大型公司中掀起,这其中涉及到的不光是制造业这样传统的蓝领工作机会,还有越来越多的如计算机网络维护等方面的白领工作。”隆国强说,这个潮流正流向印度和中国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亚洲国家。相比之下,印度等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在承接服务业外包方面似乎动作更迅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来有为博士也认为,我国应积极承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他分析,尽管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领域,但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在来有为博士看来,跨国公司服务业向中国的转移速度正在明显加快。一方面,我国企业承接的外包项目增势迅猛,国际人士认为,我国有望在2007年-2010年成为国际项目外包的三大基地之一;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的及时跟进,我国通过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态势。
来有为博士指出,在上一轮全球制造业转移中,中国是最大的受益国,但我国在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方面还存在一些竞争劣势,如流利讲外语的服务业人才偏少、服务意识欠缺、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隆国强呼吁,在具有经济产业升级“带头羊”地位的全国各地各种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应率先在上述不足之处寻求突破,抢得先机。
作者:郑子轩
(信息来源:驻新加坡经商参处子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