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财政赤字正在加速美国“去工业化”吗?40年来,作为劳动力的一部分,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较其它工业化国家下滑的幅度更大,速度也更快。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制造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占到总就业人数的24%。而到2003年,上述数字已分别降至13.8%和10.5%左右。目前制造业的就业形势依然疲软,劳工部的薪资调查显示,9月份制造业的职位净减少1.8万个。
与此同时,造成巨大政府收入损失的无节制减税势头依然不减。10月6日,参众两院的谈判代表批准了一项宏大的税收法案,给企业和农场主带来约1450亿美元的减税厚礼,并在已是史无前例的财政赤字上又捅上了新的窟窿。这些资金主要由外国中央银行提供。这些外国央行持有超过半数的美国未偿国债。此外,美国家庭微薄的储蓄正迫使美国企业也向海外大量举债。
结果是,目前每年的经常账赤字超过6000亿美元。美国的累计海外净负债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左右,并且还在迅速攀升。这将对制造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外国储蓄向美国的转移更多体现在货物上,而不是服务上。除了向印度外包,大多数服务并不能如此轻松地在国际市场买卖。因此当美国的支出高于产出(收入)时,外国货物的净进口就会增加,其中大部分是原材料和制成品。诚然,今年和去年,高企的油价也已加剧了经常账赤字,但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仅制成品一项的贸易逆差已与经常账赤字几乎一样大,而经常账赤字与美国的储蓄缺口一样大。
如果美国家庭及企业在制成品上的支出与这些商品是本国还是海外生产基本无关,那么国内产值下降的数目就相当于制成品贸易的逆差。由此带来的职位损失取决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始终升势强劲。如果制成品的贸易逆差被重新追加到国内产值上,以获得“调整后的制造业产出”,而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出)保持不变,那我们就能推算出制造业的就业人数。2003年,制造业实际就业人数仅为美国劳动力总数的10.5%,但如果没有制造业贸易赤字,这个数字本该是13.9%:差额就在于470万个丢失的就业岗位。
在上世纪80年代,制造业就业人数开始大幅萎缩,原因在于当时的巨额经常账赤字,而后者要归咎于当时的巨额财政赤字,这就是罗纳德·里根(RonaldReagan)臭名昭著的双赤字。在比尔·克林顿(BillClinton)巩固财政的措施下,储蓄缺口收窄了,但没有消失,因为美国的个人储蓄减弱了。今天在乔治·W·布什(GeorgeW.Bush)的领导下,财政赤字迅速扩大,但私人储蓄仍然疲软。结果就是向外巨额借贷,以及处于历史高点的经常账赤字。这其中主要的原因仍是制造业的贸易逆差,它加剧了制造业岗位的萎缩。
有没有担心的理由呢?请注意,我没有暗示总体就业趋于下降,我只是说,它的组成已经远离以制成品为主的可贸易商品。长期而言,服务业就业的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制造业就业下降,但是,制造业中技术变革的速度要快于其它行业。很难想象,如果完全没有制造业,美国仍能维持技术领先地位。
更令人不安的是,越来越多的国会议员、专家和选民振振有词地认为,外国人利用不公平的贸易手段窃取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制造业,并因此敦促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如果进口因某种原因而大大减少,就将阻止外国储蓄向美国转移,从而带来信用崩溃,甚至可能导致美国就业岗位更大幅度的丧失。
解决之道不在于关税、汇率或对制造业的补贴,这些会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对政府来说,要想减轻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并缓解有关美国制造业的忧虑,合适的做法是巩固其财政,简言之,就是审慎地朝贸易顺差的方向发展,消除美国经济中储蓄不足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