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河南省郑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平煤矿井下一掘进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截至23日晚,已有77名矿工遇难,71名依然下落不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孙华山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承认,大平矿事故是今年以来最严重的一起事故。
目前,大平矿瓦斯爆炸的事故原因已初步查明,据河南省煤炭工业局局长李恩东介绍,此次事故是由于21岩石掘进工作面突然遭遇构造带,使大量聚积在煤层里的瓦斯瞬间爆发
冲出,冲毁通风设施,整个监控系统也因短时超限电力中断,造成风流逆转,致使大量瓦斯冲入主要进风大巷及11、13、15采区。瓦斯冲击过程中遇火源发生爆炸,爆炸地点和引爆火源有待调查确认。
据矿井瓦斯监测系统显示,在井下21岩石下山处,从20日22时9分53秒至12分26秒,短短2分33秒时间内,瓦斯浓度由1.49%飙升至40%以上,突出瓦斯纯量6.1万立方米,并迅速波及整个矿井。大多数遇难者都是因此而窒息死亡的。
记者就此事故的一些采访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规划科技司副司长何学秋。瓦斯爆炸——矿井中的致命杀手
《经济参考报》:此次大平矿事故已初步查明是瓦斯爆炸所引起的,为什么由瓦斯爆炸会造成这么严重的煤矿事故?
何学秋:众所周知,煤矿属于高危险性的行业,多种灾害都会引起煤矿事故,如水灾、火灾等,而在各种灾害中,瓦斯爆炸最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特别是造成大量人员的死亡。
瓦斯气体在煤矿底下,无色无味,井下作业的工人靠直觉感观无法感知浓度。不借助仪器的帮助,即使到达爆炸极限,也不会被发觉。所以,事故隐患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一旦发生瓦斯爆炸,在爆炸区域内和爆炸区域影响的范围内,存活的人是比较少的,不像水灾或火灾,如果没有直接受到冲击,还是有机会逃生的,而在瓦斯爆炸中,除了直接受到爆炸的高温高压而致死外,其他人还会受到有毒气体的威胁,逃生就不太可能了。
这是因为,工人作业的井下是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内部的通风完全是借助于进风口——巷道和工作面——出风口这样一个系统来维持。一旦发生瓦斯爆炸,爆炸产生的有毒气体无法像在地面一样向大气扩散,而是顺着通风风流的方向流动,如活塞一样在井下巷道中行进,扩散到哪里,哪里的人就不能幸免。在瓦斯事件中,大多数受害者都是因有毒气体而窒息死亡的。
《经济参考报》:那么瓦斯事故在我国煤矿生产的各类事故中是怎样的情况?
何学秋:在我国的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是从伤亡人数上最严重的事故类型之一。瓦斯事故不管是爆炸还是突出,一发生就群死群伤,所以几十人或上百人的伤亡事故大多是瓦斯事故。从整体上来讲,造成的伤亡占到了全部事故伤亡人数的1/3,如今年1-8月份,煤矿行业总伤亡人数3600多人,而瓦斯事故造成的为一千多人。国有大矿同样受到瓦斯事故威胁
《经济参考报》: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小煤窑多发各类煤矿事故,像郑煤集团这样的大型国有煤矿,为什么也会发生这么严重的瓦斯爆炸事故?
何学秋:一般认为,大型国有煤矿的安全水平要高于私营的小煤窑,事实也是如此。但国有大矿在预防瓦斯事故时,也同样面临自身的一些问题。
《经济参考报》:什么样的问题?
何学秋:瓦斯爆炸一般需要三个条件:足够浓度的瓦斯,足够浓度的氧气和火源。氧气一般是具备的,那么火源和瓦斯就是采取预防措施的主要方面。
目前我国的煤炭生产条例中都要求井下作业尽可能杜绝火源,机电设备必须是防爆性的,一些开关也用隔爆墙保护,穿的衣服只能是纯棉制品,电缆也必须是防静电等。
瓦斯方面,国家规定,在采掘工程面和巷道空间里,瓦斯浓度不能超过1%;在整个矿井总回风道里,瓦斯浓度不能超过0.75%。要保持这样的环境,就需要相应的瓦斯监测系统和巷道通风系统。
我们知道,煤矿的井下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越大越复杂,其可靠性就越差。国有大矿虽然安全设施相对完善,但由于系统过于庞大和复杂,即使有很小的疏忽和纰漏,如一个不符合要求的机电设备,或是一个探头的失灵,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煤矿的自然风险正在加大
《经济参考报》:据说,我国矿井的地质条件不是很好。
何学秋:的确如此,整个中国煤炭地层的自然条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化学气体,水等潜在的威胁都要比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的多。从技术角度讲,人类目前对地下仅能依靠地质雷达探测约50米的深度,这就使得我们无法完全控制千变万化的煤炭地层。而且,开采的自然条件还会越来越差。
《经济参考报》:越来越差?
何学秋:是的,从纯粹的自然条件来讲是这样的。现在我国煤矿开采的深度每年向下平均增加10米。现在国家很多煤矿已经超过了1000米开采深度,井下的各种地压问题、地热问题,包括瓦斯问题、通风问题、火灾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来了。
开采的技术难度越大,但是如果按照技术不进步的话,人员素质不提高的话,它造成死亡的可能性会越大。实事求是的说,我国的国有大型煤矿企业在技术上、管理上、人员素质上相对于私营小矿略占优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煤炭地质条件复杂,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加上前几年煤炭行业遭遇不景气,使得部分煤矿的安全水平有所下降。当前煤炭需求量激增,价格不断上扬,一些煤矿为了提高产量,放松了对安全的要求,需要引起重视。预防事故提高人员素质最要紧
《经济参考报》:此次大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大家都感到痛心和惋惜。国有大型煤矿未来应做好那些方面的工作,以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何学秋:要做好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做到管理、技术装备、人员素质培训三者并重:管理上要求建立责任制;技术上加强对煤系地层的探测技术,监控技术,防治技术,人员培训上加快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
《经济参考报》:在这三者之中,哪一项工作目前最迫切?
何学秋:三者之中,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最急迫的。目前,我国的煤矿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在不断下降的,并且已经影响到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以前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知道,矿井中安置着一定量的瓦斯探测头,瓦斯浓度到一定程度后它就要报警。但是有的煤矿工人居然拿塑料布把探测头都包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探测头很敏感,瓦斯浓度到一定程度就会报警,按照一定规程报警了就不能再生产,所以工人就会停工,就会降低收入。所以有的工人就把灵敏度调低让它报警报得少一点,甚至或者极端的干脆拿塑料布包起来,让它失效。
如果说国有大矿的部分优势体现在资金、技术和设备上,那么如果人员素质提不上去,即使花再多的钱安装的设备也会人为地让它失效。
《经济参考报》:为什么人员素质会不断下降呢?
何学秋: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煤炭属于基础产业,工人地位较高,收入也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应该说是越来越低的。1996年之前煤炭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是摆在前几位的,现在好像在全国各行业中是倒数第二位。
由于社会地位降低,收入水平下降,该行业必然会产生一个逆淘汰的过程:逐渐把文化水平高的,因而收入水平比较高的人淘汰出这个行业,它只能吸纳那些受教育程度很低,家住在贫困地区,相对的收入要求比较低的人来补充到这个行业里来。如果仅仅接受过小学教育,那么即使对其培训,他们接受培训的能力也较低,效果也不好。加上部分煤矿急功近利,对人员培训不足,那人员素质就更无法得到保障了。
《经济参考报》:提高人员素质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何学秋: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还是加强培训。一方面,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正在制定工人培训制度体系,这是国家局制定的六个制度体系之一,体系中对工人接受培训的内容、时间等方面有些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国家局还将提高对煤矿工人培训的监督力度,保证对工人的培训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作者:勾晓峰 实习记者 范晓勇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