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以全新的姿态向西部经济强省迈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 08:39 中国经济时报 | |||||||||
    6年飞跃:     陕西经济全面驶入快车道     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陕西省,从1997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连续6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陕西省的发展后劲
    陕西省省长贾治邦这样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陕西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办成了一些多年来想办而没有能力办的实事,经济增长连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大开发已成为陕西由滞后发展向全面振兴的历史转折期,全省经济发展已进入又快又好的阶段。     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全省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2003年增长10.9%,今年上半年增长13.1%,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高于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是1994年以来最快最好的。     二是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998年以来,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每年平均净增加近250亿元。由1998年500多亿元,增加到今年的1500亿元,预计到年底累计完成6435亿元,比1997年以前48年的总和还要多,形成了建国以来陕西又一次投资高峰。西康铁路、神延铁路、黑河引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扩建等一大批骨干工程相继建成,全省公路、铁路、机场、电力、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上了一个大台阶。     三是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到去年底,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27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57.9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38.92%,是历史最好水平。治理水土流失近4万平方公里,局部地区山正在变绿、水正在变清、生态环境正在改善。     四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朝着一个方向、抓住两个重点进行的。一个方向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两个重点,一个是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果业、畜牧业、旅游业、国防科技工业和能源化工工业等六个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个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到去年底,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由1997年的11.8%提高到40%左右。     五是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国企、农村税费、粮食流通体制、投资体制、农村信用社、财税体制、文化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项改革。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不断增强。     六是对外开放取得新的成绩。陕西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一方面努力改善投资硬环境,一方面切实解决软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引进外资和内资的总量大幅增长,外向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七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到去年底,全省有90多个县(区)、占全省90%多的人口地区,实现了“两基”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0%。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45%。农村有160多万贫困人口脱了贫,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几年来保持100%社会化发放。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继续完善,“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基本落实。     比较优势显现:     陕西将持续释放发展后劲     陕西是一个欠发达内陆省份,但又是一个既有悠久历史文明又富有现代活力的重要省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近年来,陕西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性机遇,准确把握住了省情,打好优势仗,唱好特色戏,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发展的潜力正在释放。陕西省有条件成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和“第一阶梯”。     一是作为大西北的门户,陕西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居中,被称为“中国的西部,西部的东部”。中国的大地原点就在陕西泾阳县,北京时间是从陕西蒲城县天文台授时中心发布的。中国铁路大动脉陇海线横穿中部,是“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中国大西北的“门户”,西包、西渝铁路贯穿西北、西南,西(安)合(肥)铁路连接东部沿海,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之便,便于发展旅游、商贸和服务业。省会西安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二是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居全国之首。从能源矿产资源来看,陕西是资源大省,自然资源富集,全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4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已探明煤炭保有储量1652.5亿吨,居全国第三位,预测煤炭资源量为9091亿吨,占全国储量的20%;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储量占全国的18%。作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陕西对国家能源的接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陕北有条件成为我国本世纪现代化建设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能源的支撑点。     三是陕西生物的多样性。陕西地形南北狭长,跨两个流域,横跨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以及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地形的多样性、气候的差异性,形成繁多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特别是秦岭山脉是我国水分江河、地分南北的标志性区域,中药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生物基因库”的美誉,在民族生物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是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地区,陕西还是中部和东部重要的生态屏障,陕西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对缓解水土流失,确保黄河、长江下游安全,减少北京风沙灾害,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是陕西科教实力比较雄厚。陕西的科教优势明显,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农业等领域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作为全国科技和高等教育大省,陕西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全省有专业技术人员107.9万人,其中两院院士43人;有各类科研院所1061个。有普通高等院校52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57所。每年重大科研成果1000多项,为陕西、为西部、为国家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以西安、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骨干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经形成。其中西安高新区是中国首批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杨凌示范区是国家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均跻身于国家重要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列。     六是陕西是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中心,蕴藏着大量的、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从西周到唐朝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长达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延安又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保留着大量的革命文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陕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中国之首。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兵马俑、惟一珍藏佛祖指骨舍利的法门寺、西安古城墙等驰名中外。陕北黄土高原、陕南山水风情令人神往,西岳华山、壶口瀑布、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景观独具特色。     七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陕西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陕西建设了一批骨干项目,已形成以机械、航空航天、纺织、电子、医药、能源、食品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军工企业规模居全国第一。     四大基地:     陕西经济未来的“财富板块”     陕西地形南北狭长,由北至南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黄土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区。陕南、陕北和关中三大区域资源不同、发展基础差异较大。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陕西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规律,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提出了在全省三大区域建设四大基地的区域经济布局。     据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同志介绍,四大基地建设即“陕北煤油气、关中高科技、陕南中草药、渭北优质果”。具体讲,就是以“一线两带”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和渭北绿色果品基地,实现全省三大区域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协调发展,夯实陕西经济全面振兴的根基。去年以来,陕西已陆续采取一系列措施,紧锣密鼓地安排启动了四大基地的建设。目前,三大区域四大基地正在形成各具特色而又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充分利用陕北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按照“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产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思路,近期尽快形成1000万吨采油、1000万吨炼油、100亿立方米天然气、1.5亿吨原煤、300万吨煤制油和300万吨煤制甲醇的生产能力,把陕北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煤油气生产基地、“西电东送”煤电基地和以甲醇为龙头的煤化工基地。     陕西将围绕“三个转化”,重点打造四大产业链,即煤电载能工业产业链、煤制油产业链、煤盐化工产业链和油气化工产业链。为了适应资源开发和转化的需要,将加快陕北路网建设,绿化美化环境,搞好水源配套,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使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示范区,成为全省发展快、活力强的经济增长极。     ——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即“一线两带”。关中地区沿陇海铁路拥有大量的传统工业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是陕西省的经济中心区域。通过实施一系列高科技工程和传统装备制造业改造项目,3至5年后,使这一地带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重大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陕西将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两个重点。实施电子信息、软件研发及软件出口、生物制药、飞机制造、高技术示范等五项产业化工程。支持4个国家级开发区、示范区进行“二次创业”,推进17个星火密集区和国家星火产业示范县建设。以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载体,提高生产要素和产业的聚集度,形成产业集群,带动中心城市发展。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支持、产品配套、产业联动,辐射带动陕南、陕北发展。     ——陕南现代中药基地。陕南秦巴山区植物种类丰富,素有“秦地无闲草”之称,目前已被批准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种植基地。陕西计划利用秦巴山区丰富的药材资源和理想的自然条件,加快药源基地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中草药种植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     陕西将重点抓好绞股蓝、柴胡、黄姜等7个种植基地GAP认证,推动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支持制药企业扩能达产,完成GMP认证。加快陕南中药研发平台、营销网络、生物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陕南现代中药产业体系,形成一批龙头制药企业。同时开创陕南“药业为主、多业并举”的绿色产业发展新局面。     ——渭北果业基地。陕西境内的渭北平原已被专家确认为全世界惟一符合苹果生产7项气象指标和最大的苹果优生区,苹果已经成为陕西首屈一指的优势种植业。陕西将抓住国家把渭北确定为中国苹果优产区和对陕西苹果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机遇,高标准建设渭北果品基地。     陕西将着力提高优果率、转化率和出口率。以提高果品质量为核心,实施生产标准化,推进果品绿色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推进果业产业化;积极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促进果业市场化;实施科技兴果战略,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果业现代化。把陕西苹果做成国内外的驰名品牌,使渭北成为全国最大最强的绿色果品基地。     六大特色产业:     陕西资源转化的“经济发展平台”     如何把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市场的优势和竞争的优势,成了陕西省政府着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按照国家产业发展重点,陕西省立足实际,充分挖掘潜在优势,突出重点,强力培植,促进高新技术、旅游、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果业和畜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迅猛发展,使其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西部大开发实施几年来,陕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从自身的资源、人才优势以及已有的基础出发,陕西把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四大基地建设,作为壮大优势产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点。在项目布局、市场体系建设、信贷投入、利用外资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     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陕西抓住国家启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时机,先后精选300多个项目上报国家计委,有69项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总投资70多亿元,其中获得国家投资7亿多元。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已初步形成,2003年,关中开发带完成工业总产值1278.9亿元,增长19.5%;开发带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05亿元,生产总值249亿元;高新区企业534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100家,成为陕西省科技创新基地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雁,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经济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到2003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10000多家,技工贸总收入700多亿元,呈现出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集中、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为加快旅游业发展,陕西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基础设施国债建设资金,争取国家安排旅游国债项目26个,总投资4.7亿元,其中国债资金2.75亿元。在旅游基础设施国债建设项目的带动下,精品景点和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华山、太白山、洽川、五陵塬、乾陵、朱雀森林公园、南宫山等景区的旅游道路及其它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五年累计完成旅游基础设施投资50多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来陕西省旅游的国外游客每年超过70万人,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亿多美元;国内游客每年超过3300万人,国内旅游收入140多亿元。     为振兴装备制造业,陕西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机遇,加快了装备制造工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和提高的步伐,组织开展了民用卫星、民用支线飞机的研制和生产,加快重型汽车及其零部件、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等一批骨干项目建设,努力实现科技成果向商品化、优势产品向规模化、主导产品向产业化的跃升,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发展。2003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436.5亿元,增长24.4%。     为加快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在编制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的基础上,陕西编制了基地供水规划、环保规划和煤液化总体规划,加紧开展神木发电厂、神木20万吨甲醇、榆林15万吨醋酸、10万吨聚氯乙烯、30万吨电解铝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目前,这些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为了促进果业和畜牧业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的决定》和《关于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的决定》,有关部门以此编制了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苹果产业化经营,调整苹果种植区域结构,促进了果业的飞速发展。2003年,全省水果种植面积1125万亩,产量达到730.9万吨,其中苹果种植面积达到602万亩,产量462万吨,总产量分别占世界和全国苹果总产量的7%和20%,居全国第二位。果汁加工能力40万吨,浓缩果汁出口10万多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和出口基地。全省果业产值达到76.2亿元,增加值45.7亿元,比上年增长6%,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逐步显现,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产业。同时陕西以奶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草产业,推广舍饲养殖,以奶业产业化带动整个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2003年,全省各类专业养殖户发展到12万多户,规范化养殖小区发展到120多个,奶牛存栏数32.9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14万吨、49万吨、10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45.59亿元。果业、畜牧业产值已占到农业产值的41.1%。     “三步走”战略:     陕西全面奔小康的旗帜     “十一五”到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陕西省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出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加速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等发展趋势。这既为陕西省进一步开放创新、开拓发展、争取在一些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又使陕西省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8月中旬,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子彬透露,西部开发促进法已列入全国人大五年立法规划,也纳入了国务院今年的立法计划。这表明国家将立法保证西部大开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陕西大发展”战略,陕西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围绕做大做强六大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四大基地,积极推进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关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科教兴陕战略、城镇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对外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开创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新阶段。     据了解,在新世纪之初,陕西省结合实际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步走”目标。第一步,到2006年,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0.5%,人均8000元;第二步,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440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1.1万元;第三步,到2020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力争达到3000美元(相当于2.5万元人民币)。走好这三步,陕西就能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生产总值提前三年翻一番,提前五年翻两番,把惠及千家万户的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陕西省省长贾治邦如是说,“三步走”目标实现后,陕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市场更加开放和活跃,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25%和35%,人们有一半多的钱可用于非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城镇化水平达到52%。交通、通讯大为改观,百户拥有小汽车将达到15辆。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35%;卫生保健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人口综合素质普遍得到很大提高。可以说,到那时陕西基本实现三秦大地山川秀美,经济社会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