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纸一体化艰难前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5日 10:08 经济参考报 | |||||||||
    中国提出“林纸一体化”已经有20年了,但前些年由于受政策、资金、技术、体制等方面的限制,“林纸一体化”一直步履蹒跚。不过,随着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中国对纸制品需求的急速放大,许多国际纸业巨头近年来纷纷来中国投资,而且规模巨大。再加上我国政府对走“林浆纸一体化”的决心是坚定的,中国的“林纸一体化”终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金秋10月,在海南洋浦开发区,由金光集团麾下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AsiaPulp Paper Co.Ltd.简称APP)投资的金海浆纸公司,正在为即将正式投产做着最后的准备。记者看到,在原料区已经储备了大量木材、木片。据悉,这是中国提出走“林浆纸一体化”之路后,第一个成功上马、并即将投产的规模最大的林浆纸项目。该项目的投产预示着中国“林纸一体化”将驶入快车道。     中国提出“林纸一体化”已经有20年了,但前些年,由于林业和造纸业的分离,受行业政策、投资效益、融资渠道、宜林土地供应、速生林生长周期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林纸一体化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近年来,国内上马了一些林纸一体化企业,比如湖南的岳阳纸业(资讯 行情 论坛)、云南的云景林纸等,中国“林纸一体化”开始起步,但由于受政策、资金、技术、体制等方面的制约,“林纸一体化”一直步履蹒跚。     随着中国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中国对纸制品需求的急速放大,中国的林业资源和纸业市场吸引了国际纸业巨头的目光,印尼的金光集团、日本的王子集团、新加坡的金鹰集团、芬兰的斯道拉·恩索公司、美国国际造纸公司(IP)等都看好中国的林业资源和纸业市场,纷纷来中国投资,而且投资规模巨大。随着海南金海浆纸的建成投产,以及一批外资林纸一体化项目的上马,中国的林纸一体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金光集团1992年开始在华投资,19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实施林纸一体化项目。伴随着金光纸业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在中国的实施,围绕中国发展“林浆纸一体化”的争论就从未停息过。既有关于环保排放、生态保护的争论,也有关于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争论,还有来自世界顶级纸业投资商的激烈竞争。     但是我国政府对走“林浆纸一体化”的决心是坚定的,这从由国家发改委编制、国家林业局和国家轻工部门组织实施的《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中就可见一斑。     林纸结合:     中国造纸业的必然选择     林纸一体化是发达国家林业和造纸业工业合作共同发展的普遍做法,是指林业和纸浆造纸企业以多种形式建设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并将制浆、造纸、造林、营林、采伐与销售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带动林业和造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海南金海浆纸公司副总经理蓝振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造纸业和林业关联性很强,是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但长期以来,中国造纸工业与林业发展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产业间未能形成有机结合,纸业发展受林业发展制约,林业也没有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林纸一体化就是要打破林纸分离的传统模式,通过资本纽带和经济利益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林促纸、以纸养林、林纸结合的产业格局。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造纸业与世界发达国家造纸工业相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原料结构不合理,木浆比例过低。以2002年为例,我国木浆比重仅为21%,其中国产木浆仅占6%,草浆造纸占很大的比重,而国外造纸工业发达的国家木浆比重高达67%。二是总量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也以2002年为例,我国进口商品木浆527万吨,废纸687万吨,纸及纸板637万吨,纸制品24万吨,用汇70多亿美元。三是企业规模小。我国木浆生产企业和造纸企业平均规模只有6万吨和1.2万吨。而世界平均规模已分别达到18万吨和8万吨。四是技术装备落后。我国现在的造纸工业水平还处在国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且科研、开发、制造水平仍比较低。大型制浆与造纸设备几乎都依赖进口。五是水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2001年造纸工业排放废水已高达31亿吨,占全国工业排放废水总量的15.4%。化学耗氧量(COD)排放203万吨,占全国工业COD排放总量的33%,其中草浆生产COD排放又占整个造纸工业排放总量的60%左右。草浆比重的严重过高,已经限制了我国造纸工业向规模大型化、产品高档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方向发展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鉴于中国造纸业的现状,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曾说,我国实施林纸一体化工程有“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实现造纸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二是有利于形成以造纸业为龙头的产业链;三是有利于调控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如果将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与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和速生丰产林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办法;四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手段,大规模营造速生丰产造纸林,并实行轮伐轮作,有利于保护植被;五是有利于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发展木浆造纸,采用先进的制浆造纸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节水措施,将大大减少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据了解,国家林浆纸一体化规划的布局重点在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地区,搞好现有龙头企业大中型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的同时,建设3-4个年产化学木浆50万吨及以上大型林纸一体化项目。     引进外资:     打破林纸一体化资金瓶颈     金光集团海南金华林业公司承担着为金海浆纸提供原料林的重要职能,该公司林务技发部经理张正元对记者说,林浆纸一体化属于大产业循环,特别是速生丰产林的营造和生产周期较长,要达到“投入——产出——轮伐——更新再投入”的可持续发展,基本上需要两个轮伐期(目前短周期阔叶材桉树、杨树的轮伐期为6年,松木等针叶材轮伐期为15年),投资收益至少6-15年才能逐步体现。     速生丰产林是个新兴行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且绝大多数造林项目因规模发展要求,面积都在50万亩以上,按每亩400元的投资估算,投资规模都在2亿元以上。速生丰产林投资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风险大,是不受商业银行青睐的弱质产业。虽然,林业建设可借助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扶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速生丰产林项目审批周期长;虽然国家对速生丰产林的造纸企业有贴息指标,但速生丰产林立项困难,近几年项目落实的贷款资金仅占贴息指标的20%左右。实施“林纸一体化”的资金来源捉襟见肘。     同时,纸业是中国工业污染的主要产业之一,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造纸业的工艺和技术仍较落后,加上造纸业结构问题,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资金和实力进行污染治理。再加上林业与造纸业分离就造成“用材不造林”,林纸分离,大量使用草浆,又规模小,污染失控,超出环境容量,不顾及生态生产力,在其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但是,在世界上,随着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发达国家制订了严格的国家排放标准,生产清洁化已成为世界纸业生产的趋势。在这种压力下,近20年来,纸业的清洁生产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发达国家的造纸企业纷纷采用先进的技术,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实施清洁化生产。如国际上先进的化学木浆生产,多数企业生产每吨纸浆排放的废水中化学耗氧量(COD)已降到3-5公斤,最低的甚至在3公斤以下,生物耗氧量(BOD)已降到1公斤以下,国外采用最先进的化学热磨机械浆制浆废水封闭循环系统已经实现了制浆废水的零排放。而我国造纸业急需在环保设施上加大投入,利用世界先进技术进行治污。     目前,中国引进金光纸业在海南的金海浆纸项目,以及即将建设的广西浆纸项目,其同类指标已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该集团生产的每吨化学木浆排放的废水中化学耗氧量(COD)只有2.35公斤,生物耗氧量(BOD)只有0.47公斤。     所以引进国际纸业巨头,利用外来资本,符合我国林纸产业现状,也符合我国林纸一体化规划。     目前引进的外资林纸一体化项目,都是上百亿,甚至几百亿的投资。比如金光集团目前是亚洲最大的造纸企业,金光集团亚洲浆纸有限公司(APP)现拥有20多家制浆造纸公司及200万公顷的速生林,分布于印尼、中国等地,其“林、浆、纸一条龙”的垂直整合式经营,使公司实现了低成本、高质量的经营目标。目前年生产加工总产能约900余万吨,为世界纸业十强之一。     云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车志敏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云南林纸生产力”高层研讨会上说,中国引进这样的企业,一是可以利用他们相对成熟的育林经验,提高育林成活率,加快我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既能使荒山披上绿装,又能从根本上解决木浆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二是可以借助他们的资金和技术实现造纸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切实改变造纸企业规模偏小、规模不经济以及产品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第三,通过借鉴金光集团的以循环生产、低耗生产、环保生产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可以彻底解决传统造纸工业的污染问题。目前,APP在华拥有13家全资或控股的浆纸企业及5家林场,总资产约40亿美元,年加工生产能力达240余万吨,完成造林面积200余万亩。     这些世界纸业巨头既有庞大的资金实力、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又有雄厚的技术实力、管理经验,采用的都是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又有丰富的营林经验。对他们的引进无疑会提升我国林业和造纸企业的整体水平。     集约经营:     如何破解林地制约     在林、浆、纸三个环节中,林被称为“第一车间”,是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也是争论最多、操作最复杂的环节。广西金桂浆纸公司总经理邱俊德说,从APP在中国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情况看,难度最大、受制约最大的也是林这一环。1990年代中期,APP在中国投资纸厂的同时,就开始在广东、广西、海南植树造林。目前,投资总额已超过10亿元,已种植林地近200万亩,可谓十年磨一剑。据了解,未来四年APP规划造林面积为80万公顷,根据国家《林纸一体化规划》2010年前全国商品林规划面积为8081万公顷,APP占全国总规划的0.99%。     在海南,为满足金海纸浆厂原料供应,APP计划在未来几年营造350万亩原料林基地,海南省政府也已经承诺在未来几年内提供APP公司350万亩林地用于造林。APP集团海南金华林业公司经理张正元介绍说,近几年,APP在海南已经营造了100万亩原料林,今年APP计划在海南营造60万亩原料林,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效农业、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海南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落实浆纸林用地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今年落实的林地还只有30多万亩。要想完成预计的造林计划,显然有一定的难度。     我国林业重要基地之一的云南思茅地区是比较早进行林纸一体化工程的地区之一,营造速生丰产造纸林基地曾引来不少争论,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景林纸)董事长王水说,思茅林区对于全国来讲,全部保护起来面积也不算大,但对于思茅253万人口而言,没有人为保护成本买单,开发是必然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是必须的。     云景林纸所在地思茅地区景谷县森林覆盖率为74%,没有多少荒山荒地可用,1998年云南省政府决定划100万亩林地交由云景林纸经营,开中国林纸一体化之先河,催生了国家林纸一体化产业政策。每年砍10万亩,种10万亩。2002年国家将云景林纸木浆生产线完善和原料林基地建设工程列为国债扶持的林纸一体化建设项目,2004年5月云景林纸木浆生产线完善工程验收,并开始赢利,标志着思茅林区林产工业体系形成,思茅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确立。     按照国际林浆纸一体化的经验,造纸速生林必须要集约经营,而集约经营必须有规模连片的土地,营造速丰林也必须选择好的土地条件,而目前中国造纸企业原料林基地落实困难,无法选择好的土地连片规模经营。     金华林业经理张正元说,之所以造成林地落实困难是因为,大部分土地已分散承包给了农民,土地承包到户后,使用权掌握在农民手里,要将这些土地集中起来进行集约经营难度大而复杂。又由于企业直接与分散、独立的农户建立一体化经营关系,操作成本很高,规模难以扩大,更难以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速生林进行生产过程的管理,企业难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由于林地、林木资产估价等政策的不完善,无法与林业部门合作、合资造林。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总工程师邝仕均则认为,企业有林地所有权,却无权处置。目前中国林业资源管理政策主要是以保护森林资源、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为基础,并未考虑速生丰产林。虽然国家曾于2001年发布《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企业速生丰产林“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林木资产拥有权,但并没有具体的执行细则,林木资产的处置权和采伐审批权由国家严格控制,企业只是形式上拥有林木,并不能将其真正纳入市场化的循环经济中。另外,企业速生林基地建设涉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职能分割,难以发挥对造纸企业的宏观调控职能。     广西的速生丰产林营造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广西林业局副局长裴安道对记者说,广西最大的问题是:土地分散在农民手里,土地承包法有明确规定农民是自愿进行土地流转,不能强行收农民的土地。     据了解,目前广西有三种操作模式值得借鉴:第一种是“现租后补,利润分红”。农民与浆厂的利益挂钩,浆厂对农民的林地先租用,待浆厂投产以后,把农民土地作为股份入股,按入股分红,这样操作,每亩地农民收入可能超过一两百块钱,农民可以长期受益。但这里要解决一个谁来代表农民与浆厂进行交易的问题,企业不可能与千家万户的农民进行谈判,必须要有一个中介机构或经济合作组织来代表农民与企业打交道。广西高峰集团就担当起中介的角色,高峰集团是由广西8家国有林场组建而成。这就是企业+公司+农户的模式,政府可以规范和监督企业行为。第二种是“先支后结,林木分成”。是农民与造林挂钩,先支就是先给农民支付一定的生活费,10-15元每亩,待木材收益的时候按三七开,到时再进行结算。第三种是“订单林业”。先投资后回报,投资者按每亩林地所需成本,先付给农民费用,比如造林成本是380元每亩,加利息400元每亩,林木收获时,再提供2.2立方米,每亩可产6立方米,这样可以鼓励农民利用零星土地多种树。     采取这样的林地操作模式,广西高峰集团每年可种80-100万亩林地,土地集约化运作为广西速生丰产林的营造提供了空间。     云南省也曾提出,排除万难落实“第一车间”,他们的做法:一是明确产权归属,落实林纸基地。发展林纸产业不解决现有林地林木使用权流转就不可能建立大规模的林纸基地,形成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做大做强林纸一体化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该省对全省林纸基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林地林木使用权流转行为,推动商品林地、林木走向市场,合法经营,确保林纸基地按照规划落实到位。二是政策扶持保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制浆造纸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股份等形式,发展原料林基地。三是优化种植技术,实现协调发展。     政府调控:     放开商品林采伐限额     在实施林纸一体化化的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采伐限额制约速生丰产林发展的现象。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都出现了采伐指标限额总量不足、采伐指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广西林业局副局长裴安道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家林业政策对林纸一体化最大的限制就是采伐指标不合理。在资金、林地解决了之后,林纸一体化最大的矛盾就是采伐指标的限制。国家对森林的采伐限制非常严格,按国家规定的分类经营,森林可分为生态林和商品林,生态林是不能动的,商品林是可以按照额度进行采伐的。国家林业局曾提出:“管死一块,管严一块,放开一块。”现在我们“管死一块”做的比较好,就是生态林的严加管理;“管严一块”也已经管严了,即百姓一般用材林;但“放开一块”所指的商品林就没有完全放开。     森林采伐限额是国家为防止不合理开发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而采取的一项积极措施,其目的不是要限制开发森林资源,而是要科学收获、合理采伐、永续利用。裴安道认为,在用材林的采伐指标上应该给一些更宽松的政策,比如清理林地就不应该列入采伐指标。像广西、云南这样的地区,由于气候的原因,荒山是很少的,基本上都是林地,但林地质量很低,加上当年引种一些外来树种,比如湿地松,当地人戏称其为“升官树”,这种树头两年长得很快,领导可以显示政绩,后来就越长越慢,再加上我们没有间伐,1990年代种的树,现在看上去密密麻麻的,很好看,但没有材基,按照采伐规程该树20年才能采伐,也就是说,还要长10年才能采伐。10年蓄积量只能每亩增加2立方米,如果种植桉树10年时间可以种植将近两代,每代有6立方以上的蓄积量。一种方式是保留该树种10年增加2立方,另一种方式是改种桉树,从生物量来说可以增加,资源量也可以增加。但国家林业部门说,你不能毁林造林,只能用荒山。可是广西只有800米以上才有荒山,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所以应该改造低产林。     另外中幼林间伐也不应纳入采伐限额,因为这是营林技术上的措施要求,间伐可以使林木产量提高40%,不间伐,株数多,但树长不大,间伐后株数少了,但树木可以长大,所以像这样的营林措施就不应纳入限额。     在发展速生丰产林过程中,政府只要监督营林资金是否到位,林地能不能及时造林就可以了。另外政府的政策不应该“一刀切”,我国南北方森林状况有很大差异,政策上应该又一些区别。     云景林纸总裁王水说,其实,企业可以接受任何一种采伐方式,但落实到项目区,就要结合实际条件和工业生产的要求决定工业林的轮伐期及采伐方式。思茅地区承担了《中国森林采伐作业规程草案》试点工作,应充分考虑造纸工业颜料林的特点,建筑用材、板材追求大径材,渐伐和间伐都是适宜的采伐方式;大规模的纤维用材皆伐比较适宜。轮伐期由拥有多少林地和工业生产要求而定。如轮伐期15年10万纸浆厂需要150万亩林地;如轮伐期延长到20年10万吨需要200万亩林地;林地面积大,轮伐期长,可选择的采伐方式余地大,但谁也回避不了人多地少的现实。集体林、私有林面积有限,很难承受10年以上的轮伐期。桉树轮伐期6年,林农积极性容易调动。采伐应以合理利用为核心,多种采伐方式并举。     他说,森林的单纯限额采伐管理应该向经营森林转变,思茅是全国森林管资源理管理的示范点,应尽快实行分类经营管理,为全国提供经验。管住保护区,放活商品林。     有关人士指出,随着中国林纸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出现,对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快项目的审批,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造纸巨头,打破资金制约瓶颈,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整政策,规范造林,使林纸一体化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