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站审批叫停
没有惊动媒体,也没有对外发布消息,国家人事部不久前非常低调地暂停了一项它开展了9年的工作——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审批,并在湖北、上海、四川、黑龙江等4个省市建立评估试点,酝酿引入博士后工作站的退出机制。
然而此事却在企业界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不仅意味着,至少今年,全国各企业希望被国家人事部批准,在其机构内部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希望化为了泡影;而且预示着那些已经取得的工作站牌子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摘除,拥有工作站的企业再不能像从前那样高枕无忧了。
就在一年前,国家人事局的负责人还这样说,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必须积极发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努力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争取到2005年,使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增加到1000个左右,在站博士后人数达到1.2万人至1.5万人。
促使人事部暂停审批的原因,是目前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普遍存在的空巢化现象。到今年止,中国已设立了101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然而,最近人事部门在对各工作站进行调查时却发现,这些工作站中大约有400多家只是一个徒有其名的空巢!浙江的67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也有约30家成了“花架子”。
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是已故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根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建议制定、并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的。它是中国借鉴国外培养优秀人才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创立的一项吸引、培养和使用年轻高级人才的制度。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已逐步建立了一套覆盖12个学科门类,86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科研工作体系,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创造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许多博士后已成长为中国科技队伍的骨干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并有7人当选两院院士。
然而早期,博士后都仅仅只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内开展科学研究。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帮助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从1995年开始,中国尝试在一些大型企业内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制度。通过博士后进站工作的方式,与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提高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空巢频现为哪般
按照人事部门的初衷,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应该是产学研结合的最佳载体,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和实用性高端人才的摇篮。然而,一个数据或许能够说明问题:从1985年至今,浙江共培养了800余名博士。但浙江高校的41个博士后流动站加上企业的67个博士后工作站在内,总共才培养了60名博士后,而且大部分是院校的流动站培养的。一方面是实际状况与国家设立工作站初衷的背离;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攻关的课题和项目却难以得到攻克和转化。
为何这种家家都想争取、户户都能受益的工作站一旦申请到手,却被许多企业“束之高阁”呢?一个最为简单的原因就是,许多企业将其看作是一项荣誉或者待遇。有了博士后工作站的牌子,不仅申请项目课题和经费来得更加容易,而且在对外交往和形象展示上也能受益颇多。
但也不是所有的企业愿意如此。协和华东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自去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工作站至今,一直还是个空站。“按理说干细胞基因研究和产业化是个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但我们就是招不到人。”说到这里,人力资源部门的陈贞显得有些委屈。在浙江省前不久举办的一次全国博士后人才浙江洽谈会上,企业专门租了展位,并打出了招收8位博士后进站工作的需求信息。可一个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博士后中,仅有2人详细了解情况并投了自己的资料,而更多的则直接询问生活条件、工作经费和收入情况等条件。“工作站招收博士后,不同于企业招聘博士或博士后到企业工作。博士后进入工作站开展研究固然对企业发展十分有利,但同时企业也为培养博士后人才的产业化能力和水平提供了各种条件。”她认为,博士后对自己进行应有的价值认定无可厚非,但那样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受聘为企业员工之时,博士后不应该在进站工作时漫天要价。
而一些博士后却否认了这一说法。河北工业大学的一名博士后,原来在温州德力西——一家国内著名的低压变电器生产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工作。他感叹,企业为他提供的包括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内的一切硬件条件都很好,可是最终促使他中途离开的不是别的,仅仅是企业里缺乏能和他协调合作的人才。浙江省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副处长厉勇认为,作为高级人才,博士后本人对工作环境、条件、硬件、软件、包括待遇等提出适当要求无可厚非。但据他了解,生活上的条件并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多数博士后更关注企业能否创造好的环境做事;所长和企业的需求是否十分吻合;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能力、核心合作伙伴的能力等。“许多企业有个误解,以为有什么技术难题,只要请个博士后进站工作就万事大吉。博士后在工作站的工作时间只有两年,仅靠博士后一个人工作,没有一个相应的科研团队,纵使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厉勇说。
当然,导致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空巢现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供求双方渠道的极度不畅和信息的极端不对接。清华大学博士后戴如春抱怨说,他们不知道哪些企业需要他们来解决生产中的科研难题;而许多苦苦寻找解决产品难题攻关人才的企业也抱怨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们。
目前企业工作站要引进博士后人才,一般都采用双方直接接洽的形式,并没有一个专门的信息平台。“而这种盲目的彼此寻找,不仅成本极高,而且成功率极低。”浙江省博士后联谊会副理事长许伟平认为,仅仅因为缺乏一个相互了解和沟通的畅通桥梁,供与求的双方往往擦肩而过却不自知。院校内,大量由博士后研究出来的成果推介不出去。尽管没有来自官方的非常准确的数字作为依据,但是业内普遍认可的两个数字是:中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0%左右,而国外大约为30%左右。中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之低让人吃惊。
此外,专业设置和博士后研究方向与企业需求脱节等也是造成博士后工作站空巢化的客观原因。如以生产电子产品为主的上市公司“数源科技”花了好几年的精力,但就是找不到需要的攻关专业人才。不拘一格引人才
日前,国家人事部副部长王晓初考察浙江的万向集团时,这家全国都响当当的企业的当家人鲁冠球说了这样一段话:“在我的企业里,上世纪70年代收入最高的是工人,每日加班加点,拿记件工资;80年代收入最高的是营销人员,天天跑市场、跑销售;90年代收入最高的是管理人员,管理整个企业正常运行;现在收入最高的是博士、博士后,我们不仅重金引进,而且在他们出了成果之后还予重奖!”
万向集团是1999年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目前,这个与浙大的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建设的开放式研究机构,已有3名博士后完成课题出站。他们的轿车用ABS研发成果,已达到和接近国家先进水平。
另一家浙江企业——宁波波导集团也是博士后工作站的受益者。在以研究所所长、博士后林刚为首的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工作站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研发出了根据芯片设计的自主产权的手机。目前,这款手机成为在国内外销量和销售区域最广的中国手机,仅海外销售就已达50万台。而对波导而言,更重要的是,这一成果不仅使公司在国内手机制造商中处于领跑地位,同时在手机产业链的布局上也向上游迈进了一步。
实践证明,博士后与工作站一旦对接,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度发展,也为各地带来了旺盛的科技、人才需求。据浙江省人事厅2003年对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紧缺情况调查,这个省近两年急需紧缺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达10000余名。
为此,不久前,浙江省精心组织了一次全国博士后人才浙江企业对接洽谈会。来自全国各地64所高校、科研院所和浙江本省的博士后或博士共550名云集浙江,与当地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洽谈。通过洽谈会的方式大规模招收博士后人才,这在全国还是首次。
对高层次人才求贤若渴的浙江企业在这次会议上一次引进了博士后人才45位。加上20位已签署进站意向的博士后人才,一次政府搭台、企业唱主角的人才洽谈会引进的博士后人才超过了过去6年浙江本省培养的总和。除此之外,各企业工作站还与博士达成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意向147项。
一次洽谈会,浙江企事业单位达成博士、博士后人才引进意向65项,与博士后达成科技项目合作项目48项,这说明博士后类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稀缺资源。
浙江省人事厅厅长陈仲方表示,作为我国国内召开的档次最高的人才洽谈会,引进如此多的博士后人才,将为提高浙江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带动浙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深远的影响。
浙江省人事厅副厅长李为说出了人才需求双方的愿望:“过去我们总是盲目的寻找,彼此找不到对方。而现在是在实现‘桥’到‘路’的转变,也就是一次会议到一个长效机制建立的关键性转变。”
作者:张乐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