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钢铁产业链投资峰会 > 正文
 

穆怀鹏:今后我国银行信贷政策走向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3日 11:20 新浪财经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和中国联合钢铁网于10月22日-23日在北京好苑建国商务酒店举办第二届中国钢铁产业链战略发展与投资峰会隆重召开,以下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穆怀鹏发言要点:

  一、钢铁行业发展的状况:

  1、产量大幅增长。1990年钢产量是6604 万吨;1996年钢产量是1亿吨; 2001年钢 产量是1.49亿吨;2003年钢产量达到2.2亿吨,同比增长22.4%。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

  2、投资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32亿元,同比多投资628亿元,增长89.2%,增幅同比上升43.3个百分点。据估计,到2003年底,我国钢铁生产能力将达到2.5亿吨,目前在建能力约0.8亿吨,各地拟建能力约0.7亿吨。预计到2005年底将形成3.3亿吨钢铁生产能力,大大超过2005年市场需求。此外,去年新增的钢材有60%以上都是长线产品,新建的炼铁高炉81座,规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仅有6座。与钢铁业发展的投资对比,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名义增长率为26.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升2.2%,实际投资增长24.5%左右。新开工项目超过12万个,计划总投资3.8万亿元,增长54.7%,仅次于1992年和1993年经济过热的时期。

  3、钢材进口大幅度增长。1990年420万吨,平均每月35万吨;1995年1397万吨,平均每月100万吨;2000年1580万吨,平均每月130万吨;2003年3716万吨,平均每月310万吨。

  4、价格大幅度上升。2003年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达到105.86点,创1994年以来新高,与2002年末相比,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上升了21.43点,价格涨幅为25.39%。今年1月末上升到109.69点,2月末又上升到116.61点,3月末达到120.14点,创造历史新高。一季末与季初比较,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增长14.46个百分点,涨幅为13.68%。

  二、钢铁行业发展的背景

  1、消费结构的升级:去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按照国际惯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住房将成为消费热点。去年我国轿车产量达206.9万辆,增长80.7%,销量达204万辆,增长92.8%。从需求条件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不断改善,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将持续进行。与以往的食品、服装、家电等消费内容比较,规模要大得多,持续时间要长得多,新的消费内容对产业和投资的拉动比以往要高得多,因此需求的增长潜力也很大。

  2、城市化进程加快:世界城市化共同的经验表明,城市化进程可分为起步、加速和成熟三个阶段。其中城市化从30%到70%的过程是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为40%左右,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的起点,城市化水平可保持在每年提高1-1.5%,拉动投资增长3-5%,劳动力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比过去25年高出近1倍。

  3、重工业化的趋势:人们把资本品工业比重上升的过程称为 “重工业化”,这是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工业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发达国家进入“重工业化”阶段的主导产业大致相同,主要是汽车、钢铁、石化等。发达国家在“重工业化”阶段的工业增长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大发展阶段。2003年,重工业的表现十分突出。这一年,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639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64.3%。1992年这个比例仅为50.1%,2001年,首次跃过60%的横线,达60.5%。2002年稳步承接,小升0.4个百分点。2003年,这个比例数跃升了3.4个百分点。1992年至2003年的11年间,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14.2个百分点,中国工业向重型化转型的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4、国际工业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能够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具有的劳动力、成本和市场容量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使中国成为20世纪末国际产业大转移的主战场。值得注意的是,设备制造和高科技产业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国际产业特别是资本品制造业开始较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迈向“世界制造业基地”,也反映中国工业化正在步入重工业化时期。最典型的是表现是世界各大汽车企业纷纷进入中国。

  5、工业内部的需求值得关注的是,不仅投资、房地产业对钢铁产品有需求,钢铁业生产和投资本身也需要钢铁产品。因此,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投资↑→钢铁需求↑→钢铁投资↑

  6、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增长动力中,市场调节的作用迅速增强。随着市场主导的重工业化的启动,“计划”存在的基础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开始拓展到重化工业领域,民营经济和其他各种非国有经济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这些领域。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调节的作用迅速增强。

  三、钢铁行业的信贷风险与防范

  1、钢铁行业的融资结构:据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04年2月末,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房地产等五行业的投资项目中,40%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平均完成建设计划的比重为45.2%。五个行业投资项目的资金平均有27.16%来自银行贷款,其中,钢铁行业的银行贷款比重为29.4%;水泥为27.4%;电解铝为32.2%;汽车为22.6%;房地产为24.2%。五行业投资项目的企业自筹资金比重平均59.92%,其中钢铁53.7%;水泥57.6%;电解铝61.2%;汽车74%;房地产53.1%。根据调查数据测算,以企业自筹的名义,间接来自银行贷款的资金在五个行业的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约为12.8%。五个行业的投资项目中,银行贷款占全部资金来源的平均比重为40%,其中,钢铁行业为37.8%;水泥为39.2%;电解铝为47.8%;汽车为32.2%;房地产为40.8%。钢铁企业的持续升温,吸引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到钢铁企业,钢铁企业的投资呈现多元化,其资金来源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对晋冀两省36户钢铁企业典型调查,2003年36户钢铁企业融资总额为444亿元,同比增加136亿元,其中,企业自筹和向金融机构借款占绝大比重,应付及预收账款为115亿元,比2002年增加33亿元。

  2、钢铁行业的贷款增长:据对河北、山西422户钢铁企业的调查,422户钢铁企业贷款余额比2000年末增加194.9亿元,增长了86.6%。从贷款增量看,金融机构向422户钢铁企业累计投放379亿元,比2000年增加201亿元,增长了112.9%。

  北京市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信贷情况也表明,截至2003年末,钢铁行业的贷款余额为147.5亿元,分别比2001年末、2002年末增长31.7%、21.2%。从贷款期限结构来看,钢铁企业占用银行短期贷款余额为273.8亿元,占钢铁企业贷款总额的65.4%,其中,流动资金贷款余额为253.7亿元,占比为34.6%。商业银行对钢铁企业增加流动资金贷款较多,以满足钢铁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根据对北京企业的调查, 从贷款构成看,流动资金贷款、基本建设贷款、技术改造贷款分别占比87.5%、2.0%和9.6%。流动资金贷款占绝对比重,且增速最高。

  3、钢铁行业发展面临的制约

  (1)面临的发展约束

  — 资源约束:铁矿石、炼焦煤

  — 相关行业约束:港口和铁路运力

  — 制度性约束:环保标准

  (2)存在的突出问题

  — 过度投资日益严重

  — 结构性矛盾

  — 产量过大引发叠加效应

  —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3)宏观经济已经面临过热

  — 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

  — 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接近潜在经济增长水平

  4、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

  (1)控制总量

  调查表明,在目前热度最高、投资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中,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因此,要遏制目前固定资产过快增长态势,通过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放慢银行贷款增长速度,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增长速度,是防止经济过热、避免通货膨胀的根本途径。

  (2)把握力度

  由于已经上马的项目完成大多不足一半,全部完成投资计划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增长的高速度都会保持一段时间。如果调控力度过大,导致“硬着陆”,反而会引起更大的风险。

  (3)区别对待

  有的企业产品已经供过于求,有的企业产品还供不应求,即使某一行业整体看已经供过于求,但少数企业,由于产品质量优良,应该支持,这样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提高。这就需要区别对待的政策。

  (4)积极防范

  目前,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措施的效果将很快显现出来,风险也会很快暴露。因此,银行应做好准备,积极应对。

  银行应建立针对钢铁行业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5)协调配合

  很明显,信贷增长是支持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土地制度不完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工资低廉的劳动力,都是原因。因此,要各方面的政策协调配合。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