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直白VS遮遮掩掩 中信泰富收购事件之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 11:02 证券时报 | |||||||||
    周三,执掌冶钢集团的朱宪国正式调离,该消息得到大冶特钢(资讯 行情 论坛)董秘王平国的证实,由此引发了市场的种种猜疑。朱宪国的调离会不会影响中信泰富对冶钢集团的收购进程呢?带着这个疑虑,我们先来看两公司的背景及关系。 公司背景和盈利状况     中信泰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成立,联交所上市(0267),为恒
    大冶特钢是内地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冶钢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特钢生产企业之一。公司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如汽车、农机、机械制造、煤碳、电力、化工、石油、航天航空、航海)提供特殊用途的优质钢材。     继2002年4月首次扭亏为盈之后,冶钢集团的盈利出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人景象。2003年,冶钢集团实现经济收入40亿元,利润达2.3亿元。133万吨的钢产量规模,使冶钢集团名列全国独立特钢企业第二位。2004年中期,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大幅提高,业绩趋于稳定。尽管该公司在3年内建成内地一流特钢企业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改制问题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内地其余三家特钢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先行一步。为此,冶钢集团一直希望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但方案始终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两者态度截然相反     从大冶特钢日K线图上看,股价从2004年1月中旬4.88元启动,飙升至2004年3月22日的最高价10.5元。对于股价上扬,公司多次发布警示公告,但一直否认被收购。     与此相反,中信泰富却在其公布的2003年年报中明确表明,其已经签订收购大冶特钢95%权益的协定。公告中,中信泰富表示“计划重组及拓展集团在钢铁业务的权益,旨在特钢领域占领先地位”。据报道,该集团的董事会主席荣智健曾表示,集团签订收购冶钢集团的95%的权益,初期投资20亿元,预计再需投入14亿元,收购计划待商务部及证监会批准。收购声明并没有对公司的股票产生明显影响,股价随着恒生指数的回落而下挫。     2004年8月27日,中信泰富公布半年报,再次将收购大冶特钢的争议提到投资者面前。相比中信泰富的直白,大冶特钢8月13日发布半年报,仍然对收购事项语焉不详。公司董事会秘书王平国称,目前仍没有关于收购案的任何消息。     中信泰富的管理层则表示,收购出价约为40亿元。虽然宏观调控让中信泰富放慢了在内地的投资步伐,但收购冶钢集团的事项并没有受到影响。由于冶钢集团持有大冶特钢38.86%股权,收购计划要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预计今年内会有明确结果。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市场再次陷入困惑。冶钢集团董事长的离职对于该项收购意味着什么,市场纷纷猜测。在消息被证实的当天,大冶特钢股价没有太大反应,只是随大盘的波动而向下调整。而中信泰富的走势基本与恒生指数趋同,这也符合蓝筹股的表现。总体来看,该项收购一旦完成,对大冶特钢无疑是利好;而对于中信泰富而言,由于其总股本较大,业务涉及较广,笔者估计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不会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