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风暴”点了体育产业穴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 09:49 经济参考报 | |||||||||
    一场“中超风暴”,在足坛上掀起一场革命,表象是各俱乐部与足协的利益之争,但却点了足球及整个体育产业如何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穴道。     中国足坛“大鳄”、大连实德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徐明善出大手笔。这次他一出手就抛出了一揽子13份文件,既是给中国足协扔过来一摞“教科书”,又为中国足球的民主管理、市场化运营勾画了一个理想蓝图。据说这个蓝图大多是徐明和他的“智囊
    形式向来好学,但要掌握其精髓却有些难度。徐明希望中国足球驶上他所设想的正规的市场化运营轨道,实现与国际接轨。但这在错综复杂的中国足坛显然不太现实。至少目前,我们还看不到这样一个时间表。     在八一队完全转让之后,应该说中国的职业足球已经在形式上市场化了。俱乐部都变成了独立法人实体,也都拥有自己的固定财产和工作人员。但在实质上,中国职业足球的市场化进程却始终被卡在一个“瓶颈”上,这就是俱乐部一直都无法实现盈利,进而也不可能自负盈亏。四川冠城俱乐部总经理最近公开透露,足球俱乐部在中国足协的逼迫下,被迫做假账,虚称自己没有亏损。而实际上中国没有一家盈利的足球俱乐部,这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     中国的这些足球俱乐部无法自负盈亏,却又破不了产。这听上去颇让人咄咄叫怪。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这些俱乐部根本就不具备一家健全公司所拥有的功能,他们更多时候就是一个广告牌子。中国的足球俱乐部绝大多数收入都是来自冠名赞助。既然是块广告牌子,只要你有钱就可以在这里作广告,于是一家俱乐部队就先后有深圳平安、深圳科健、深圳健力宝等不同的称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在中国职业足坛司空见惯。而投资方,即母公司为了让自己的“广告牌子”不倒,总舍得注入资金维持俱乐部的运营。     而国外的俱乐部,如曼联、AC米兰、甚至养了一大批巨星的皇家马德里等,近几个赛季却都没有出现亏空,像曼联每个赛季还都有盈余。他们不会今年叫皇家马德里队,明年就改成了皇家健力宝队。这些俱乐部的名字都是中性的,永久不变的,因此就没有中国俱乐部的冠名权这一大笔收入。那他们靠什么赚钱呢?     国外的足球俱乐部收入主要来自三个部分:电视转播权、门票和商务开发,各占1/3左右。当然并非都是如此,比如在英格兰有些小俱乐部,门票和商务开发都不得利,电视转播权就是他们维持全年运营的主要支柱。而像曼联这样的大俱乐部,商务开发和门票就能挣一大笔钱。     但在中国,上述这三个渠道很难成为维系俱乐部生存的财源。中国足协连续几年都和中央电视台在谈电视转播权的问题,但双方一直难以达成共识。足协要求对方出高价购买电视转播权,但中央电视台却只愿象征性地掏点钱,多了不干。本赛季中超元年的比赛,中国足协把电视转播权出售给了上海文广集团,希望能刺激中央电视台,打破垄断地位。但上海文广集团下属的东方电视台的转播实力显然还无法和央视相提并论,因而本赛季的联赛转播质量也大大影响了球迷们的看球情绪。这也是导致中超人气不旺的一个原因。     中国的足球俱乐部都没有自己的体育场,因此比赛的门票收入也需和别人“瓜分”,分来分去,留在他们手上的已经很少。至于商务开发,很多俱乐部的纪录干脆为零。     这就是中国足球的生存现状。     为了生存,可怜的辽宁俱乐部从辽宁跑到了北京,而后又再辗转返回辽宁。他们来回奔波,就是为了得到那笔赖以生存的冠名赞助费。而冠名赞助这笔资金来源是不稳定的,是靠不住的,要视冠名企业的情况而定,足球俱乐部甚至都没有权利来决定这笔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本如何使用。眼下对中国足球感兴趣的企业越来越少,想退出的多,想进来的少。冠名企业一旦大批离去,中国足球就被置于崩盘的险境。中国职业足球由于严重缺乏自身造血功能,就是如此脆弱。     因此要拯救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要健全自身造血功能,找到稳定的维持运营的收入渠道。这些渠道不外乎电视转播权、门票收入和商务开发外加培养球星,但这些渠道对于绝大多数俱乐部来说,都是“此路不通”。     只有大连实德是个小小的例外。他们因为把孙继海出售到英国的曼城俱乐部,挣了500万英镑,合人民币6000多万。这让他们手头宽裕了很多。随后他们又把董方卓卖到了曼联。但急功近利的中国足坛,俱乐部大多都是“烧钱”买外援,还没有另外一家俱乐部能像大连实德这样在买卖球员上赚钱。     虽然徐明提出了构建中国市场化职业足球的一揽子计划,但除了冠名赞助这一朝不保夕的渠道之外,中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还找不到稳定的和市场紧紧相连接的道路。虽然国外的足球俱乐部做出了成功的榜样,可他们走的道路在我们中国是走不通的,至少目前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