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电市场利润的日渐稀薄,小家电产业的高速成长吸引了家电巨头们渴望的目光,并有先行者投巨资介入。面对家电巨头们的严峻挑战,众多从事贴牌生产的小家电企业,迫切需要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型。目前一些转型初见成效的小家电企业,已成功突破大家电雄厚资本的重围。在小家电市场的争夺战中,究竟将鹿死谁手,目前还未见分晓。———编者
这几天,广州的“中博会”(中小企业博览会)、顺德的“电博会”(国际家电博览
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经贸大戏。与以往展会大腕云集、大家电受追捧的景象相比,此番龙争虎斗的主角却是迅速成长的小家电产品。
巨大的市场强力吸引资本
就此现象,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随着大家电产业和市场的成熟,众多厂商面临着日渐稀薄的利润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双重压力之下,巨头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尚在高速成长的小家电产业。面对这个高达3500亿元、每年以30%速度递增的未成熟市场,任何资本都不会放弃大举急攻的机会。传统的大家电巨头如TCL、科龙、小天鹅等纷纷开始巨资挺进小家电市场,与原有的美的、格兰仕、灿坤等小家电主流厂商展开正面交锋。
在大家电厂商的品牌、资本和销售攻势下,小家电厂商的品牌运营、技术创新、产业链、销售体系等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主要从事贴牌生产的OEM小家电厂商。专家预言,小家电产业的代工(OEM)时代将迅速终结,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品牌和技术为基础、以消费为导向的成熟OBM(自有品牌)竞争。
OEM厂商转型经历“阵痛”
许多专家及业内人士都担心:小家电的OEM厂商在转向OBM的过程中,因受制于代工企业的传统思维方式,恐怕会在品牌经营、营销等方面遭遇深层次的结构性缺陷。
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毕竟,原来从事OEM,加工企业不必为品牌、销售等发愁,也节省大量的相关资源。转向OBM后,企业势必要加大资金投入,提升自己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锻造自己的品牌,并需在内部经营管理上补很多“功课”。鉴于此,各方专家及从事OEM的小家电厂商都坦言,向OBM转型必然要经历一些“阵痛”,但如果运作成功,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的关系,或许可将“阵痛”降至最轻、时间最短。
记者在“中博会”上采访深圳及周边部分小家电厂商时了解到,实际上小家电也有自己的行业特点,其在国际上的技术壁垒远不像大家电及其他制造业那样森严。而且小家电属于消费导向的行业,技术深度、推广难度、外观设计等均没有电子、通信、计算机等行业困难。加上一些在行业居领导地位的小家电OEM厂商,在资本结构及战略调整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转型起来并不会像专家预测的那样艰难,最关键的是决心和魄力。近两年,国内知名的小家电OEM厂商亿龙、东菱等纷纷转向OBM,目前为止已初见成效。
目前,国内小家电企业主要集中在顺德、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而市场主要由美的、飞利浦、格兰仕、松下等中外老牌巨头把持。深圳艾美特,顺德亿龙、东菱,福建灿坤等企业也在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者: 本报记者杨勇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