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杂谈
龚为伟,常州人氏,现年60有5,从事证券投资已经10年,因为喜欢读水皮杂谈,因此将其耗时一月有余写就的5000字长文寄到水皮处。龚先生自述,“文章较长也较尖锐(但都是实话),估计被刊用的概率极低,只是表达相当一批中小投资人的心声,能起到这点作用就很满足了”。龚先生的表述令水皮为之动容,细读龚文更为老先生的辨析所折服,言辞看
似偏激,实质中肯,为满足龚文上网的愿望,现略作编辑,抄录如下:
中国股市:一个令绝大多数投资人厌恶的市场
9月9日,当上证综指跌破1300点“铁底”,次日,由新华社主办的《上海证券报》头版发表题为《拯救股市》的评论员文章尖锐指出,中国股市成为了一个令绝大多数投资者厌恶的市场。人们也许不会忘记,自2000年5月下旬起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祖国大陆的主流媒体不断报道台湾股市暴跌,金融风暴逼近台湾的消息。但此后不久就轮到大陆沪深股市暴跌,这一跌就是3年多。此时此刻,大陆投资人不禁感慨万千!
众所周知,股市是一个国家(地区)政治经济的晴雨表。自中国股市建立以来的14年中,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最近几年,全球经济惨淡经营,惟独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然而,中国股市并未随着政治稳定和经济高增长而步步扬升,反而出现3年多来的不断下跌。与2001年6月13日的历史峰值相比,上市公司从1209家增加到1471家(截至2004年9月13日),但市价总值损失高达1.8万亿元,其中A股流通市值猛降6500亿元,投资人特别是数千万中小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今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未能挽救节节下挫的沪深股市。有人不无感慨地说,在中国,一帮不懂市场经济的人,却在管理和运作一个市场化程度极高的股市,这个市场能搞好?那才怪了!
股权分置无疑是背离市场经济法则及其运行规律的,但股权分置在中国有其历史背景,因而不应指责当年股权分置的设计者。问题是,十几年后,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当政府和管理层意识到解决股权分置“迫在眉睫”时,如能依据市场经济法则,遵循价值规律,以保护为中国股市作出巨大贡献的最广大投资者利益为宗旨,那么解决类似股权分置这样的历史重大遗留问题,从而实现市场平稳过度,并实现市场参与各方多赢是大有希望的。
遗憾的是,我们的政府和管理层,既是股权分置的设计者,同时又是国有股的拥有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最大老板);因而,政府和管理层在解决股权分置,制订国有股减持、流通等一系列涉及财富重新分配的敏感问题上势必继续背离市场经济法则,与民争利。其结果是严重损害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动摇投资大众信心,股市暴跌势在必然。
股市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在西方,股市造就了相当一批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强,回报股东优的跨国公司,而这些公司所在国家大都成为经济强国。
反观中国股市,自建立之日起,便被定位为,为“国企解困”服务的市场。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多年来,一大批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国企乔装打扮混入股市。对此,早在1997年6月16日,有识之士便在《人民日报》头版撰文指出,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上市热潮仍愈演愈烈。为了上市,可谓千方百计,不计成本。这种长期争上市的现象,在国际上是少见的。文章接着说,相当一批企业把搞股份制等同集资手段……进而把上市募集的资本金看作为“不必还本的无期贷款”。代价如此低廉的资金,谁人不争?……由此容易产生越轨举动,出现虚假行为……文章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上市后往往换汤不换药……根本无法按招股说明书运作。因此其所作所为必将危害企业,危害市场,危害投资者。就在这篇文章发表后的第3天,《人民日报》经济视点栏目又刊登记者题为《稳妥发展直接融资》的文章说,一些专家认为,发行股票、债券固然可以改善企业的负债结构,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但并不必然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和经营机制的改变。在当前融资行为不够规范,企业资信状况不太理想,社会信用观念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不顾现实条件,盲目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时会带来比间接融资更大的风险。
毫无疑问,今天中国股市的窘境,与长期“大干快上”的指导思想密不可分。而一个“大干快上”的股市必然导致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异化,股市成了国企和上市公司最大的圈钱场所以及盘剥老百姓的最大市场。事实上,目前中国股市几乎所有功能都已丧失,惟有圈钱功能越来越红火,难道不值得反思?如今中国股市沦为一个令绝大多数投资者厌恶的市场。不知政府高层和监管当局对此评价作何感想?!
其实,与中国股市有着同样悲惨命运的还有中国邮市。原因是政府将股票、邮票当作人民币第二在印制、发行。
如果说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那么公司质量又是基石的基石。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市公司从股市募集资金超过8000亿元。无须还本付息的巨额资金并未使上市公司做大做强。而一年优,二年平,三年亏,四年ST却成为众多上市公司的真实写照。不少企业和上市公司无法在经营业绩上取胜,于是,造假圈钱成了这些企业骗取上市资格和混迹于股市的惟一法宝。而政府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参与造假更是层出不穷。早在1999年6月16日,原财政部副部长张佑才在全国会计师(审计)事务所改制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当前会计市场的核心问题是作假。上市公司包装成为“伪装”,“政府授意,企业编造,事务所视假为真或通同作弊”情况相当普遍,并呈发展态势,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见1999年6月22日《服务导报》)。3年后的9月10日,《上海证券报》、《拯救股市》的评论员文章又一次指出,有研究人员曾对沪深两市130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发现含金量高,值得投资的上市公司仅占上市公司总量的1/10……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诚信度很低。坍塌的基石必然动摇投资大众的信心。
由于多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每况愈下,根本无法回报股东。即使盈利较好的少数公司,现金分红也是少而又少,甚至不分配。尽管回报股东极少,但在政府和管理层宽松政策的支持下,上市公司圈钱胃口却越来越大,少则数十亿,多则上百亿元,圈钱手法更是不断翻新,配股、增发、发转债、整体(分拆)上市等恶性圈钱令投资人不堪重负,纷纷逃离市场,股市哪能不暴跌?!
人们注意到,上证联合一项研究报告表明,美国上市公司平均18.5年才配股一次,增发数量也极少,时间间隔也相当长(见2002年3月26日《中国证券报》)。不难想象,监管当局之所以严把再融资关口,无疑是为了保证上市公司质量和维护投资人利益。中国投资者不禁要问,近年来,政府和管理层不断引进成熟市场的许多监管理念和做法,为何不借鉴美国严格上市公司再融资机制,以遏制中国上市公司圈钱潮?!
我国证券市场与境外证券市场的另一主要差异是,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券商、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交易所等,大都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而监管机构又从属于政府(正部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群体的利益是一致的。因而,政府和管理层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时,大都有意无意向这一群体倾斜。很显然,这样一个市场,真正意义上的“三公”原则就很难体现(见2003年11月15日《证券市场周刊》第4页《也谈境内外证券市场之差异》一文)。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股市建立以来,占市场90%以上的广大中小投资人亏损累累,合法权益屡遭侵害而得不到有效保护。正因为如此,中国股市成了绝大多数投资人厌恶的市场便不足为奇。事实上,在中国股市这样一个组成结构的市场,将保护中小投资人权益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来抓,只是一种姿态,很难落到实处。
如今,绝大多数中小投资人并不要求政府和管理层给于特殊待遇并保证他们在股市都能赚钱。只希望在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里,与政府控股的券商、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等公平竞争;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得到有效保护。然而,中国股市几乎所有政策法规并不关心中小投资人权益,即使政策法规有规定也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法律的天平也极少向中小投资人这个市场中最大的弱势群体倾斜。
美国股市作为全球成熟市场的代表,其监管和司法当局对中小投资人的保护给中国股票投资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比如美国山登公司1995年—1997年的年报虚报收入,诈骗股东,投资人经历长达3年的诉讼,2001年8月28日,法院作出判决,股民获得31.85亿美元的巨额赔偿(见2001年12月《新财富》)。相比之下,红光实业、郑百文、蓝田股份、银广夏等,造假上市,虚假利润给成千上万中小投资人带来的巨额损失至今得不到应有赔偿。
中国证监会规划委员会委员波涛先生,2003年10月20日在《中国证券报》发表题为《股市走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公平对待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长篇研究文章。文章极具说服力的以大量数据并配以多幅图表向公众显示,自中国股市建立以来,国家财政、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券商、证券投资中介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这五大类市场参与各方都各自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获利总额高达1.7万亿元。而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国内A股市场从1992年以来的“预期投资收益”为亏损8909.79亿元。如此强烈反差的数据,怎么不令绝大多数投资人厌恶中国股市!
中国股市走过的14年风雨历程深刻揭示,一个不能代表最广大投资人利益的市场必将陷入困境乃至走进死胡同。近日,笔者重读《人民日报》1999年6月15日头版题为《坚定信心规范发展》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颇多思考。不难看出,在二十世纪行将结束之际,我们的政府和管理层多么希望通过一篇顶级权威文章,坚定投资大众信心,将一个规范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证券市场带入二十一世纪。但令政府和管理层始料不及的是,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最近3年多,中国股市连连大幅下跌,广大投资人对股市的信心几乎丧失殆尽。笔者以为,与其说对市场失去信心,倒不如说投资人对管理层的一系列股市政策信心不足,再具体地说,投资人对“一帮不懂市场经济”的人管理和运作的股市失去信心!
9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受此消息鼓舞,沪深股市仅5个交易日便暴涨16%以上。但多数中小投资人仍然谨慎面对突如其来的暴涨行情,因为类似这样的暴涨,而后又是绵绵不断下跌的股市投资人已经历多次,亏损一次比一次加大。很显然,重振投资人信心决非易事。
中国股市何处去?谁来拯救中国股市?!已成为经济和金融领域关注的焦点。
笔者以为,中国股市未来发展似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
一是继续“大干快上”为国企解困服务;而政府和管理层继续与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券商、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等“团结、战斗、胜利”在一起,使“国有股市”继续成为上市公司的圈钱场所。显然,这个无视投资人权益的市场必将继续令绝大多数投资人厌恶,并最终导致投资大众信心崩溃,股市崩盘,从而危及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届时,承担股市风险的不仅仅是7000万投资人,也许整个社会都会为之付出沉重代价。
另一条道路是,政府和管理层以最大的勇气和决心,彻底转变监管理念,回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将保护最广大投资人权益放在监管工作的首位,加速贯彻落实投资人寄予厚望的“国九条”,使投资大众真正感受到政府和管理层开始关注和保护他们的权益。比如管理层实施更为严格的再融资机制,宝钢、华夏银行等最新圈钱计划被紧急叫停;类似电广传媒“以股抵债”这种赤裸裸掠夺中小股东血汗钱的所谓金融创新被立即废止;银广夏等造假公司及其相关责任人受到严惩,投资人获得应有赔偿。凡此种种,如果政府和管理层在短时间里为拯救股市采取强有力措施,那么恢复投资大众信心无疑是有希望的。
其实,保护中小投资人就是保护证券市场,正如史美伦女士所指出的,一个市场的活力是由中小投资者提供的,因为他们是这个市场人数最多的群体。我时常强调,要是投资者对市场没信心,不进来,其它的再怎么发展也作用不大(摘自2002年第二期《财经》)。人们期盼,我们的管理层能早点明白这一简单道理。
水皮认为龚文最有价值的分析在于对上市公司“大干快上”的评论,形象、生动、深刻,尤其引用1997年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堪称精彩,如果尚福林同志能读到此文,希望能有所启发。投资者对市场的厌恶,其实是“爱之深,恨之切”。
(22C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