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安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特点与发展潜力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1日 15: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从1998年开始,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看,其近期目标是扩大需求,防止经济回落;中长期目标是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培育新的需求空间,增强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于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转变,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在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安徽省经济增长逐步加快,经济结构层次不断提升,企业效益状况明显改善,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得到提高,整体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多新特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安徽省新一轮经济增长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探讨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潜力。

    一、经济增长步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通道

    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的运行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经济周期,每个周期具有不同的运行轨迹。自2000年开始的经济增长加速标志着安徽省经济已步入新的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经济周期是国民经济扩张与收缩、波峰与波谷不断交替的运动,具体包括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用以反映国民经济在动态增长中运行的起伏状态。它通常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两类,古典型周期是指经济总量水平的周期波动,表现为在经济周期的谷底,国民经济产出总量绝对下降;增长型周期是指依经济增长率上升或下降而定义的经济周期波动,表现为增长态势下速度的加快与放慢。理论界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依据集中在经济增长或通货膨胀的波动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经济增长率(以GDP增长率计)的“谷——谷”法为依据;以经济增长率的“峰——峰”法为依据;以通货膨胀率的“谷——谷”法为依据等。

    (二)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特征明显。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安徽省经济整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1979—2003年,全省GDP年均增长达到10.4%。但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的特点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幅波动较大,周期性特征明显。依据经济增长率的“谷——谷”法来划分,1978年以来安徽省经济增长可分为五个周期,即1978—1983年、1984—1988年、1989—1991年、1992—1999年、2000年以后,各周期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第一个经济周期,以农村改革为先导,生产力初步释放,经济增长逐步由低到高进入相对较快增长时期。第二个周期,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经济增长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第三个周期,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作用下,经济增长走低,再加上1991年大水影响,增幅为各周期中最低的。第四个周期,经济增长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快时期,但经济周期长、波动大,1997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后经济增长一度徘徊。2000年开始,经济增速下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省GDP增长达到了8.3%,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宏观经济指标趋好的状况显示出安徽省经济开始步入第5个经济周期。

    (三)目前安徽省经济处于本轮周期的上升期。从2002年下半年起,安徽省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转暖迹象,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壮大,外部动力开始增强,有力地推动经济在上升的轨道上运行。2003年,虽然淮河、滁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对安徽省经济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整体经济增长速度仍达到了9.2%,较2002年提高0.3个百分点,创下了1998年以来的最高。从整体上看,全省宏观经济态势良好,消费增加、投资扩大、企业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为下一步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上半年,在不断增长的内在活力推动下,全省GDP增长13.5%,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将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安徽省经济步入本轮周期的上升期。

    1992—2003年全省GDP增长幅度

    年份        GDP增长(%)  年份        GDP增长(%)
    1992           16.8       1998           8.5
    1993           21.0       1999           8.1
    1994           20.7       2000           8.3
    1995           14.4       2001           8.6
    1996           14.4       2002           8.9
    1997           12.7       2003           9.2

    二、本轮经济增长呈现较多新特点

    当前经济的加速增长,是多年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近几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观政策的结果,增长呈现较多新特点。

    (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的供需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农业生产不断取得新成绩,对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全省粮食产量由改革初期的不到2000万吨逐步增加到1990年的2500万吨,1997年达到2771万吨,之后一直维持在较高的生产水平上;油料产量也由不到50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231万吨,棉花产量由11.5万吨增加到29.5万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状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同时,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增长趋缓。2001-—2003年,农业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由80年代初期的30%以上降至10%以下,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工业主导经济增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带动作用显著。近年来,安徽省经济明显地表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特征,工业在GDP增长中占主导地位。2001—2003年,全省工业增长都在10%左右,对GDP增长的贡献在40%以上,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工业增长达到了15.7%,对GDP增长的贡献达45%,为近年来最高水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对通讯工具、换代家电、电脑、汽车、建材等产品的巨大需求,使工业增长格局由90年代初的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领先转变为电子电器、运输设备、钢铁、机械制造及相关行业加快。在规模以上工业中,2002年全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三个制造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5.9%;2003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50.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35.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5.6%,三行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5.7%,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在安徽省工业经济增长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迅速,带动投资类产品快速增长。从1998年开始,安徽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积极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努力扩大投资需求,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其中国债资金的投入对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供给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带动了基础产业发展,使得钢材、水泥、建材等工业部门和建筑业获得了新的动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02、200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133.3亿元、1477.6亿元,增长速度达到17.6%和30.4%,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高达61.6%和81.6%,成为投资增长的主体部分,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两年上升了10.4个百分点。这两年,全省钢产量增长25.1%,成品钢材增长29.4%,水泥增长37.9%,十种有色金属增长46.6%。另外,随着城镇人口的较快增加,人均居住面积的扩大及住房档次的提高,住房投资需求相应增大,房地产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推动总投资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8—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6.1    6.2   12.0   11.2   17.6   30.4
    #房地产                 21.5   31.6   15.5   26.2   32.0   64.3

    (四)消费结构升级明显,成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出现,居民消费开始新一轮结构升级,推动整体需求持续增长。一方面,经过多年的资金积累,居民消费逐步由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移,消费重点转向改善居住条件、交通、通讯等。2002、200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7.5%、9.8%,其中通讯、汽车类产品呈高速增长势头,汽车类两年增长2.6倍,通讯器材类增长1.3倍,仅移动电话用户两年就增加了277万户;商品房销售额增长近1倍。另一方面,居民在满足商品性消费同时,各种服务性消费,如教育文化服务、医疗保健、家庭服务等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五)区域增长有效支撑,合肥及皖江地区制造业优势充分显现。从地区构成来说,近年来全省经济增长格局有以下特点:一是合肥市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增强。2003年合肥市GDP总量达到485亿元,占全省GDP的12.2%,这一比例较2001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4%。二是皖江四市继续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3年,皖江的芜湖、马鞍山、铜陵GDP增长均在14%以上,安庆增长9.1%,四市GDP总量902亿元,占全省的22.7%,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达40%。三是阜阳、亳州、宿州、滁州等地因一产比重较大,增长动力不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安徽经济增长是由农业区域及矿产资源富集区域的快速发展所带动,90年代是由轻工业的大发展带动,进入21世纪,随着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向长江沿线集中,合肥及沿江产业带在推动全省产业结构升级及整体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制度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完善,市场对增强经济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率的牵引作用越来越强。表现在所有制结构变化上是国有经济比重持续下降,非国有经济比重持续上升。2002年安徽省非国有经济比重已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35.4%,较1985年提高了23.4个百分点。表现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是价格已逐渐成为引导资源配置的主要信号,在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至少90%以上的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在要素流动方面,城乡劳动力已多由市场支配而不再受行政直接约束。国家的宏观调控亦更加积极灵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广泛应用,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加强。由于这些制度机制的变化,经济自主增长的持续性、稳定性明显增强,近年来的GDP增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波动最小的时期。

    三、安徽省经济仍具备持续快速增长的内在潜力

    这一轮经济增长是在我国现代生产力快速成长和市场经济制度全面建立这一背景下开始的,从基本趋势看,其增长有着坚实的基础,无论是需求方面还是供给方面,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都较雄厚,加上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城市化、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发达地区制造业的转移等,都将在未来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一)新一轮经济增长仍低于潜在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内,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在实现充分就业和不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国或地区所能达到的可持续的最高经济增长率。在经济的周期波动中,现实的经济增长率时而高于、时而低于潜在增长率,就长期趋势而言,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不会改变。因此,我们利用潜在增长率来判断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安徽经济的增长水平。

    测算潜在增长率的通常作法是,把最近一个较长时期的平均增长率视同潜在增长率。一般是选用现实经济中的波峰来代表基年,以其趋势增长率作为整个时期的潜在增长率。安徽省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四次经济波峰:第一次出现在1981年,第二次出现在1984—1985年,第三次是1988年,第四次是1993—1994年,分别以这四次经济波峰作为基年计算的潜在增长率为10.4%、10.1%、10.4%和11.3%,通过分析比较,我们选定了基年1981年,从而得到1981年的趋势增长率即安徽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10.4%。而据测算,全国的潜在产出增长率为9.56%,安徽省略高于全国,与经济增长的整体趋势基本一致。由此可见,2000年以来,安徽省经济增长一直低于潜在的增长水平,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二)从供给条件看,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供给充裕。从资金来说,长期累积的较高的储蓄率为资金供给提供了充足的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居民储蓄相当于GDP的比例(储蓄率)逐年提高,1990年为24.8%,1995年提高到33.3%,自1998年开始提升到40%以上,2003年末则达到62.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475.8亿元,与1998年相比,年均增长19.8%,增幅超过GDP增长一倍以上。在当前股市不振、银行利率优势不再、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有效利用居民手中的资金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供给问题。

    从技术、劳动力来说,安徽省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数量、取得的科技成果数等指标在全国并不落后,接近全国中游水平,省会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每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数和在校大学本专科生的比例,也居全国前列,这是安徽省发展的有利条件。2003年安徽省就业人数3545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占53%,农业劳动力大量富余,亟须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优势十分突出。

    (三)从需求条件看,消费和投资需求都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一方面,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及收入的较快增长将对消费需求形成较强支撑。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的时候,消费结构会出现重大转型,即生存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低,而自我发展型消费支出比重会越来越高。2003年安徽省人均GDP达到780美元,按“861”行动计划要求,到2007年人均GDP将达1000美元以上,结构升级特征将更明显。这次消费结构升级与以往的食品、服装、家电等消费内容比较,其对产业和投资的拉动比以往要高得多。而且自2003年开始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开始加速,当年可支配收入增长达到12.4%,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这一趋势,农民现金收入增长也达到多年少有的水平,为消费快速增长提供了保证。

    另一方面,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强劲增长。一是利益驱动部分行业投资快速增长。近几年工业企业效益普遍较好,自我积累能力增强,工业投资大量增加。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框架内,近两年符合重点发展的行业机会进一步增大,石化、有色金属、电力、钢铁等行业投资仍将有较高的增长。二是安徽省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将成为推动全省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公共服务领域建设都需要加强,对投资增长提出了较高要求。三是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及与沪、穗、港等地加强经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将使外资需求持续较快增长。

    (四)近期国家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给安徽省发展带来较多机遇。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央为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次宏观调控与以往有所不同,不搞“一刀切”,强调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过热的行业要控制,对薄弱环节要加强,这对安徽省来说更多地具有积极影响。

    如农业方面的多项调控政策为安徽省农业发展带来机遇。安徽省是农业大省,由于农业本身的弱质性,要走出近几年农业增效慢、农民增收难的困境必须更多依靠国家的支持。这次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农业、支持种粮农民的政策措施,其力度之大,优惠之多,均为历年少见,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严格用地管理等给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从上半年统计资料看政策效果已经显现,农业发展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好形势,夏粮产量达到170亿公斤,比上年增产两成以上;油菜籽总产36亿斤,增长17.7%;早稻播种面积增长16.5%,扭转了自1997年以来持续七年种植面积下滑的局面。

    强化经济运行调节为安徽省煤电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按国家调控政策的要求,加大煤电油运协调力度,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充分挖掘煤电等企业的生产潜力,这恰好给安徽省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如电力,目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电力供应仍短缺,其中沿海地区更为突出,这预示着近几年煤电产业将有一个大发展。安徽省的“皖电东送”工程和“火电基地”战略及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煤电基地列入“861”行动计划正迎合了这一形势要求。随着这几大战略的推进,安徽省能源产业优势效应将会放大,并将进一步转化成未来一个时期的竞争优势。

    四、更好地推动新一轮增长必须重视解决的几个问题

    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及发展潜力看,总体形势良好。但不可否认,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主导着安徽省经济运行过程,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仍有待解决,新一轮增长中出现的苗头性、局部性、结构性问题,则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使我们失去一些发展机遇。因此,为更好地推动新一轮增长,延长本轮增长的上升期,改变以往在每轮增长中波动大于全国的局面,必须对以下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一是投资效益下滑问题。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自2000年开始加速,2003年达到了近8年来的最高增速30.4%,这一增速即使与投资增长最快的“八五”时期相比,也只低4个百分点。但投资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效益的同步增加,每百元投资所对应的GDP由1998年的385元降到2003年的269元,低水平重复建设在部分行业及地区有所抬头。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长率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对安徽省来说,投资率一直低于全国,更要对投资效益下降问题高度重视。要积极引导投资向高效率产业转移,优化投资结构,大力发展低消耗、轻污染、科技含量高而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既要为当前的发展提供动力,更要为以后的竞争打下基础。

    二是能源供应紧张问题。能源对经济至关重要,安徽省近90%的能源消耗是用于生产方面。1998年前后,安徽省能源生产与消费增长都处于较低水平,增幅在-6.6%—3.2%之间,能源尤其是电力供应显得很充裕。近两年经济增长加快,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同时高能耗行业增长快、消费大。另一方面,全省新增电力生产能力有限,一些发电企业由于电煤供应不足部分机组被迫停发,电力供求关系迅速逆转,供电紧张再次回归,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缺口开始增大。全省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由2001年的1.36降到2003年的0.88,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则由0.69陡升到1.25,消费增长明显快于经济增长。“十五”前三年,全省原煤、电力平均每天的消费量分别扩大了27.2%和31.2%。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不仅会造成短期的经济波动,而且也会损害长期的增长潜力,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地区不平衡包括了两个含义:静态上是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即绝对数值的差异;动态是指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性,即相对数值的差异。安徽省各市经济总量都不大,市级GDP占全省GDP比重超过10%的只有省会合肥,其次是安庆8.1%、滁州7.5%、芜湖7.2%,其余多在5%左右,经济总量在200亿元上下。但由于各市人口数量的巨大差异、工业发达程度悬殊及近几年发展格局的变化,地区间不平衡程度有扩大的趋势。从绝对数来看,2003年,全省人均GDP最高的马鞍山市达到15638元,而最低的阜阳市只有2611元,前者是后者的6倍,2001年这一比例为5.1倍。从相对数来看,2003年,17个市经济增速差异系数达到49%,比2001年扩大了11个百分点。从发展潜力看,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由于工业基础好,自有资金充裕,在固定资产投入及引进外资等方面步步领先,外资、外贸和新兴产业主要往这里集聚,这些地区将进一步主导经济增长。当前,要统筹区域发展,必须抓住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契机,充分利用各地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体系,在加快沿江地区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皖北地区大发展。

    四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问题。安徽省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表现在整体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两个方面。从整个产业结构来说,2003年安徽省一产比重为19.2%,比全国仍高4.6个百分点,与7年前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当;二产比重44.8%,比全国低7.5个百分点,其中的工业增加值比重近几年一直在36%左右徘徊,始终没有大的突破,而同期全国工业上升势头明显。产业内部结构方面,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不强,牧业、渔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如渔业,2001-—2003年全省水产品产量只增长了3.4%,渔业比重已连续三年下降。工业中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高,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新兴技术产品等发展不足,如近几年发展最快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全国2002年为7.6%,安徽省2003年为1.9%。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不断加速的发展趋势下,做大做强制造业,提高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加速工业化进程,当是提高安徽省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根据以上对本轮经济增长特点、潜力以及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如果能正确把握这轮经济增长的机遇,努力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处理好宏观调控与保持适度增长的关系,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地区发展,安徽省经济完全可以在近期及“十一五”时期保持住目前的良好发展态势,并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为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安徽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