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破解地膜革命的产业化困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 10:51 经济参考报

  为了破解塑料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难题,一种名叫“可降解环保型土面液膜”的替代性产品在2002年就被列入了国家“863计划”。但令业界感到困惑的是,时至今日,这种技术成熟且价格极具优势的产品一直以来却难以在农业生产领域掀起新的革命。“白色革命”已成“白色污染”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塑料地膜应用为主题的“白色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干旱半干旱
地区和高寒山区的土地生产力,成为继化肥之后农业领域的第二次革命。地膜覆盖对于提高春季地温、保墒、保肥,提高作物产量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发展很快。但是,在这项技术推广、应用的同时,却由于在自然环境中很难分解,而对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新的公害——“白色污染”。

  研究表明,塑料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积累量正逐年增多,残留率平均高达20%至30%。而残留的塑料地膜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耕地质量和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造成化学污染,而且还影响了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就连牲畜吃了带有塑料地膜的饲料后,也会引发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据此,有关农业专家认为,残留在耕地里的塑料地膜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土地的可持续使用,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找塑料地膜的环保型、改进型替代品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液态地膜:地膜技术的一次革命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液态地膜技术。但由于成本太高,不宜引入我国。由陕西三环实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研发成功的可降解地膜新技术——多功能液态地膜,既具有土壤保墒、保温作用,又可在雨水、光照下降解为有机肥;既可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又有利于环境保护。这项国家“948”农业高科技项目2002年已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被农业专家誉为“农业地膜覆盖技术的一次革命”。

  经全国不同地区的田间覆盖实验表明,多功能液态地膜有良好的保墒、保温、抑盐、固土、固沙、促进植被恢复、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干旱、寒冷、丘陵地区农作物的早期覆盖;这种产品集地膜、农药、肥料于一身,可应用于各类蔬菜、经济作物、观赏植物、苗木培育以及农作物生产、节水高效农业等诸多领域,可使农作物早出苗2至4天,早成熟3至10天;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增产10%至29%,马铃薯、瓜菜、花生等经济作物增产10%至50%。

  据专家介绍,多功能液态膜采用喷撒技术,使用方便,成本低,效益好,只要在土表喷施多功能可降解环保型土面液膜,就可形成一层棕褐色的液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小苗快速生长发育、增产幅度大,省工省时效果明显。我国每年地膜覆盖的农业种植面积达1亿亩以上,每亩按需要液态地膜25公斤计算,每年就需要250万吨;由于液态地膜使用不受地形、坡度、植株、田块大小的限制,因此使用范围更大,其用量也会更大。液态地膜可以替代大部分塑料地膜,作为一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它是发展效益农业不可缺少的产品。

  除了农业种植方面的功效,液态地膜在防治荒漠化、退耕还林方面的应用前景也很广阔。

  长期以来,土地荒漠化已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而试验表明,液态地膜可以用来整治荒地、盐碱地、滩涂和沙漠化土地,能够广泛应用于道路堤坝护坡、固沙造林、草坪种植、树木防冻等领域,对退耕还林的山川秀美工程和治沙绿化工程具有重大意义,在改良土壤、治理土壤荒漠化、改善环境、气候等方面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以林业建设为例,2002年我国造林777万多公顷,如果以每亩使用25公斤液态地膜计算,每年就需要液态地膜26万多吨。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专家、液态地膜项目技术带头人蔡典雄介绍,液态地膜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功应用了8年时间。在欧洲国家,液态地膜主要用于在裸露土地上种草时喷撒,现在由于当地土表治理已经完成,液态地膜的用量开始减少,液态地膜的市场开始转向非洲的埃及等国。

  此外,与塑料地膜相比,多功能可降解环保型土面液膜生产中所需原材料价格低廉,能耗少,生产成本小,应用时每亩直接成本仅75元,比塑料地膜综合田间成本减少400元左右,投入产出比高达50%,使用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仅为普通地膜的12%至76%。而且这种产品的施用对土地地形、地貌没有特殊要求,不需要其它辅助耕作措施,不论坡度大小,不论作物植株大小,也不论田块面积,都可以使用。这样就超过塑料地膜仅用于坡度20度以下耕地的大株作物(如玉米)的限制。新技术推广不乐观

  陕西省副省长张伟认为,治理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不仅关系到西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关系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液态地膜项目的建设和推广,对陕西乃至全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国土资源治理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液态地膜技术的拥有者、陕西三环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鸿也向记者介绍,这项技术已获得国家五部委联合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并通过了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和省级环保鉴定,已具备了产业化推广的条件。

  但是一些农业专家和科技界人士却告诉记者,这项技术虽然具备了市场竞争优势,但并不等于能够轻松占领市场。对于液态地膜能否掀起农业生产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业内不少人士并不乐观。

  陕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李思训认为,液态地膜技术的全面推广目前还不现实。即使其确实有利环保,而且成本低廉,也只能部分地取代塑料地膜。可以肯定地说,塑料地膜仍将得到广泛应用,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再说,要解决塑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还可以尝试在农村建立垃圾回收体系。

  据介绍,为寻找塑料地膜的替代品,农业部门曾做过降解膜的试验,但因经费问题,最终未能完成。而关于液态地膜,农业部门还尚未进行过正式的大田试验。根据有关规定,对于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必须依据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规定,经政府部门包括环保部门的试验论证,得到广大技术人员的支持及人民群众认可,才能大规模推广应用。

  陕西省农业厅科技处处长白杰告诉记者,目前,塑料地膜仍是政府为增加粮食总产和农民收入的首选。今年,陕西省财政就拿出3500万元对种植塑料地膜玉米的农民按每亩10元的标准进行了补贴。

  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是塑料地膜使用比较集中的区域。记者在与当地农民交谈中发现,尽管他们对塑料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束手无策,但对液态地膜的推广使用同样心存疑虑。农民刘老汗一边捡拾地里残留的塑料地膜,一边和记者说:“塑料地膜已经用了多年,我们知道它埋在地里难收拾,但人勤快点总能尽可能地多捡拾一些,况且使用塑料地膜政府还有补贴。如果液态地膜政府部门不宣传推广,政策上也不支持,我们就不会去冒这个险。”

  记者了解到,尽管液态地膜技术的拥有者丝毫都不怀疑其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和美好未来,但对这项新技术何时才能真正掀起一场地膜革命也十分茫然。侯鸿女士无奈地对记者说,几年来,我们死死盯住这项高科技项目不放,投资引进这项生产技术并独家生产。早在2001年10月底,公司就与陕西省科技厅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开发液态地膜的消息。在当年召开的中国杨凌第八届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上,来自新疆、内蒙古、山东等地的客商一下子就签订了35万吨的液态地膜购买合同。但由于外部投资环境的影响,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迟迟未能实现。为此,企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陕西农林科技大学长期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的专家们认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必须得到政府在政策及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才能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中国,面对千家万户独立生产经营的农户,一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果得不到政府的认可和扶持,单单靠企业开拓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液态地膜能否在农业生产领域掀起一场新技术革命,关键是要企业与政府携手共进,为这项新技术“打分”。只有这样,市场才能真正接纳新来者。

  目前,认准这一产品潜在巨大市场空间的陕西三环农科有限公司正在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他们已着手投入巨资建设年产10万吨液态地膜的生产线,整个工程将于年底完工。如果到时候产品得不到市场认可,积仓压库,对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但如果因此畏手畏脚,半途而废,对跟踪这项新技术多年,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企业家来说也是不能和不愿接受的事实。

  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为一点,就是希望政府能够尽快行动起来,充担起“裁判员“的角色,给这一新技术能否进入市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

  作者:刘书云 魏良磊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