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租赁:外商眼红 国企未睡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 05:57 深圳商报

  发达国家60%的汽车、飞机、船舶等靠租赁公司卖掉

  租赁:外商眼红国企未睡醒

  缘起

  跨国公司以租赁营销占据中国市场

  2004年中国国际租赁展暨租赁业峰会最近在沪举行。通用电气、卡特彼勒、英格索兰、英国亚力克、香港新利恒来等著名跨国制造厂商和租赁公司,派出强势阵容参展。在所有参展商中,70%是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国内企业鲜见踪影。

  上海拥有众多大型设备制造企业集团。据上海市租赁行业协会有关人士称,协会曾多方邀请上海本地最大的一家设备制造企业参展,可对方说,“我们的产品卖得不错,何必参加租赁展?”

  权威统计显示,在发达国家,工程机械、飞机船舶、各种车辆、医疗设备、通讯和信息设备等,60%以上是通过租赁方式销售的。新型的租赁营销实现了制造业和租赁业的双赢。我国租赁渗透率(租赁在所有设备投资中所占比例)只有1%,租赁业蕴涵巨大的发展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指出,“面对商机无限的中国租赁‘富矿’,跨国公司眼睛都红了,但我们的许多国有企业还没有睡醒,对现代租赁的功能和作用缺乏起码的理解和认识。”

  通用电气副总裁瑞克·沃尔夫特说,通用电气旗下的医疗健康集团已组成全球最大的医疗设备出租商。在美国和日本市场,分别有1/3和25%的销售额是通过租赁方式实现的。“通用电气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就是中国市场。

  夏斌说,在中美、中欧的世界贸易组织双边协议中,都包含了允许国外厂商在中国运用融资租赁手段促销产品的条款。随着我国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外国制造厂商开始以融资租赁方式在中国全面推销其产品。眼下,干线飞机、医疗设备、通讯设备等领域的跨国制造厂商,以租赁营销方式占据了我国大部分市场。

  进展

  2600万“本本族”:汽车租赁的巨大市场

  眼下,受车价及高昂使用成本的限制,汽车大规模进入中国家庭尚需时日。有证无车的“本本族”在中国有2600万,他们被起步15年的中国汽车租赁业视为最庞大的客户资源。

  来自业内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近千家汽车租赁公司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租赁车辆仅6万辆左右。许多汽车租赁公司采用的还是家庭小作坊的经营方式。另外,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使得骗租、租车抵债、欠租成为汽车租赁业的三大“心病”。

  尽管如此,汽车租赁业仍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被列为“2004年八大投资亮点”。上海永达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震表示,汽车租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各款新车的亮相使得可供选择的车型多了;汽车产量增大,制造商为缓解产销矛盾,开始采取回购政策支持汽车租赁公司发展;而车价持续下跌带来的租金下调,也将促进汽车租赁业的繁荣。”

  为改善汽车租赁的服务水准,北京首汽租赁公司在今年早些时候开通了国内第一个汽车异地租赁网络系统。客户只要在当地协作网成员单位办理一张会员卡,就可以在国内各成员单位方便快捷地租到车辆,异地租车不再需要押金、当地担保人等繁琐手续。据悉,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30多个城市的汽车租赁企业加入了这个系统。

  2600万“本本族”之外,汽车租赁企业还将目光瞄准了习惯于租车的各大在华跨国公司。它们习惯于租车而非买车。

  值得关注的是,各地正积极推广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也使汽车租赁业商机凸现。

  阻力

  中国租赁业为何长不大

  现代租赁,在发达国家被誉为朝阳产业,它既是与银行信贷、证券并驾齐驱的三大金融工具之一,又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我国租赁业为什么“长不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四大“瓶颈”窒息了我国租赁业的活力。

  “瓶颈”一:多头管理,体制不顺。我国现有三类由三个不同部门审批和管理的租赁公司:一是由原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类的金融租赁公司;二是由原外经贸部批准、具有准金融机构性质的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三是由原国内贸易局主管、附属于制造厂商、以产品促销为目的的非金融机构内资厂商类租赁公司。三类公司存在“对外开放、对内限制”倾向。如,金融租赁公司和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可从事融资租赁业务,而内资厂商类租赁公司则无此资质。

  “瓶颈”二:税制不明朗,税赋不公平。出售回租是企业将现有资产变现筹措资金最便捷的方式之一,但对此种交易方式如何征税尚无明确说法。此外,三类租赁公司纳税基数不同,税赋不公平。

  “瓶颈”三: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断裂。一方面,我国多数企业库存比重高,对银行依赖很大,我国设备租赁采购占设备投资的比例仅为1%左右。另一方面,我国租赁机构偏少,类型单一,定位不清晰,专业化程度低,未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内资厂商类租赁公司业务受限,从事的基本是传统出租,融资、促销、资产管理等功能无法发挥;与租赁业相关的担保公司、租赁经纪公司等非常缺乏;租赁公司之间未形成互补的租赁网络。

  “瓶颈”四:观念陈旧,作茧自缚。许多企业和个人尚未走出“租不如买”、“制造商搞租赁是不务正业”等认识误区,还停留在一次性买断的原始阶段和传统观念上,影响了租赁业的市场发育。(新华社记者叶国标潘清)

  据介绍,我国租赁渗透率(租赁在所有设备投资中所占比例)只有1%,租赁

  业蕴涵巨大发展空间。深圳商报记者张小禹摄

  作者:记者叶国标潘清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