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泛亚洲经济共同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8日 09:29 商务部网站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汹涌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客观反映和客观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升级的。由于世界各国在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达到完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还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以来 , 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间通过加强经
济合作,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 , 形成了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从此后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两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 , 以1956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标志。第二次浪潮发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 , 其标志是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诞生。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 ,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态势 , 掀起了第三次浪潮,并一直延续至今。这次浪潮的特点是区域贸易协定特别是双边 FTA 在全球各地涌现。据 WTO 统计 , 到 2003 年 5月 ,全球WTO/GATT 的区域贸易协议已超过 265 个 ,其中 190 个目前已生效 ,138 个是 1995 年 1 月 1日后达成的, 大部分属双边 FTA 性质。到 2005 年 , 正式生效的区域贸易协议可能达到 300 个。

  亚太地区最早的双边 FTA 是 1983 年签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紧密经济关系协定 ,在 1989 年以前,它一直是亚太地区唯一的双边 FTA 。 1997 年 , 全球 GDP 排名前30 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唯有东亚的日本、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及香港特区没有加入任何双边 FTA。但是 , 1997 年以后 , 东亚各类双边 FTA大量涌现, 构成区域经济合作第三次浪潮在亚太的主角。据不完全统计 , 目前亚太地区处于不同阶段的双边 FTA 已超过 50个。

  在美洲地区 , 近年来加拿大与智利达成了双边 FTA, 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双边FTA 谈判也已经接近尾声,与南锥体共同市场的谈判正在进行中;2000 年 7 月墨西哥与欧盟达成了双边 FTA;美国在 2000 年与约旦达成了双边FTA,与智利、韩国、新加坡和土耳其的双边 FTA 也以“快车道授权”正在谈判。在加勒比地区 , 有13个成员的加勒比共同体与多米尼加和古巴达成了双边 FTA。

  随着欧盟东扩进程的加快 , 欧洲地区的双边 FTA 将更加向外伸展。在实现东扩之前 , 欧盟与中东欧国家通过双边协议已联系在一起,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签署了中欧自由贸易协定,波罗的海地区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也已建立了自由贸易区。

  非洲各国也开始了推进一体化的进程:西非国家共同体成员已同意实行统一税则;包括了 10 个国家的南非发展共同体预计在2004年将形成自由贸易区;有 20 个国家参加的东南非共同市场已于 2000 年 10 月启动。

  在中东地区 , 海湾合作理事会于 1999 年 1 月同意到 2005 年实现同一税则。在众多中东国家中,以色列和约旦已经与美国签署双边 FTA。2003 年 5 月 , 美国已经宣布拟在今后 10年内与中东各国建立一个双边FTA。

  二、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趋势看 , 未来的一段时期 ,区域经济一体化无论在广度、深度、影响力以及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等,都势必形成更加浩荡的潮流。在这一浪潮中明显落后的亚洲如何通过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 , 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和资源有效配 置,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提高整体竞争力?换言之 , 这是当前亚洲各国共同关心的紧迫课题。

  美国学者约瑟夫?哈勒维和比尔?卢卡雷利 2002 年发表《日本的停滞危机》一文,认为正是日本和美国由于害怕将亚洲的中心地位让给中国 , 一直不愿意推动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才导致亚洲区域经济至今无法形成。此观点偏颇与否暂且不论 , 但亚洲经济一体化迟迟迈不开步伐,除了有亚洲各国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差异较大及历史原因等因素外 , 确实与有些大国特别是日本、印度乃至美国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近两年来 , 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国对于以亚洲作为整体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仅正在普遍形成共识,而且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 一些国家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实质性的推动。例如 ,2002 年 1 月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菲律宾, 正式提议与东盟建立全面经济联盟 , 包括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等。当年 5 月 ,阿罗约总统访问日本,明确表示支持建立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倡议。2002 年 4 月 , 以推动亚洲全面合作为宗旨的博鳌亚洲论坛正式成立。其实 ,在此前后,日本、印度等国家就不断有学者和民间人士提出建立亚洲经济共同体或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倡议。2002年11月,印度迈索尔大学的巴萨瓦?拉贾博士发表《区域贸易安排:亚洲次区域经济合作通向亚洲经济共同体》一文,其核心观点就是中国、印度和其他的南亚国家、东盟国家和东亚国家应该走到一起来 , 为形成一个亚洲经济共同体而努力,并认为这将成为抗衡发达国家区域贸易安排的利器。 2003 年 7 月初 , 日本国际论坛理事长伊藤宪一等近40位专家学者联名发表《东亚经济共同体构想及日本的作用》一文 , 倡议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三国为核心 , 建立包括东盟10国及中、日、韩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参加的“东亚经济共同体”, 并提出了包括所谓“推动中国完善体制并发挥部分主导作用”等15条具体政策建议。

  在整个亚洲 ,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大声呼吁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 主要的原因是:

  1. 亚洲面临欧洲、美洲联合后的强大竞争压力。

  今天的欧洲联盟不仅形成了统一市场 , 而且还发行了统一的货币 , 发展到了区域合作的最高水平。在美洲,除了已有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外 , 美国又在推动组建几乎包含所有美洲国家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FTAA)。目前,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例如 , 日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48.22%,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就占总出口的 28.85%;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 21.09%和16.46%,韩国、东盟和印度对美出口也分别占其总出口的 20.40%、17.68%和22.44%。由于自由贸易区对非成员的歧视性本质,随着更多与亚洲国家成本类似、出口结构相同的低收入欧美国家参与欧洲、美洲区域一体化进程,必然对亚洲各国向这两个市场的出口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亚洲国家如果不能加快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应对这些挑战,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将陷于被动 , 使经济发展处于不利的地位。

  2. 亚洲经济一体化对促进亚洲及全球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首先 , 对亚洲而言 , 除了经济一体化的一般性利益外,至少有以下四点好处:一是有利于内部资源的互补。亚洲各国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科技水平等分布严重不平衡 ,通过经济一体化, 可实现上述资源在区内充分调剂和优势互补。二是有利于抗避经济风险。在接连遭受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打击之后,亚洲各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 过度依赖欧美市场和投资是造成经济衰退的祸根之一;只有通过强化区域内部合作来增强集体抵御能力,才能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危机。三是有利于培育扩大区内市场。目前的亚洲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甚大 ,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的扩大以及经济的融合, 对于缩小各国差距 ,谋求经济共赢意义重大。四是有利于各国政治社会的稳定。正如欧洲经验所证明的一样 ,亚洲国家在经济上的联系越紧密 ,政治关系也就有可能越加稳定 , 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区域内各国专心发展经济 ,齐心协力应对各种突发的灾难性经济事件 ,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次 , 就全球而言 , 亚洲经济一体化不仅将为全球未来几十年内的持续增长造就一个巨大引擎 , 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一方面,亚洲的经济繁荣与强盛将会有很大的利他性。二次大战以后近六十年来 , 总体上看欧美两大经济体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同样,未来通过经济一体化而进一步发展的亚洲 , 作为全球经济一极的地位将继续巩固 , 而作为拥有全球最多消费者的大市场,更将为带动全球出口的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另一方面 , 亚洲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抵御全球性经济风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说明 , 在区域经济没有紧密融合的情况下 , 亚洲一国经济发生问题 ,往往不仅对区内各国的经济造成负面冲击 ,而且还会波及全球。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未来全球经济由欧盟、美洲和亚洲三大经济体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才是一个真正的稳定架构。

  3.“亚洲意识”逐渐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 亚洲各国越来越意识到 , 尽管各国之间经济与社会环境不同 , 发展阶段存在差异,文化及传统具有多样性 , 但争取平等和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各国都有着共同发展的愿望;充分挖掘亚洲巨大的自然、人力资源潜力,是消除贫困、增进繁荣、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亚洲各国之间通过对话、协调与合作,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亚洲内部、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增加亚洲各国经济福利和政治地位。 2004 年 5 月26日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马赫布巴尼发表的一篇题为《亚洲能发挥全球领导作用吗?》的文章就是这种“亚洲意识”的体现。

  上述“亚洲意识”的形成有两个重要背景:其一 , 近年来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的挑战 ,以地理大陆为基础的洲内经济合作的势头加强。比如, 欧盟启动了欧元及加速“东扩”, 美洲启动美洲自由贸易区 ,非洲统一组织也决定更名非洲联盟 ,推行非洲新伙伴计划。而亚洲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大陆 ,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明显滞后。其二 ,全球经济从衰退到微弱复苏对亚洲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亚洲的许多新兴市场 ,过去的繁荣都与美国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都对美国的依存度很高。美国自 2001 年 3 月起经济下滑 ,特别是“9?11”事件后 ,亚洲多数国家和地区很快被波及 , 生产、外贸、投资大幅度下落。这种情况迫使亚洲国家反思 ,如何在继续保持同美国、欧洲经济关系的同时 ,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 , 充分挖掘区域内现有资金、技术、人才和自然资源 ,降低过分依赖外部的风险。

  4.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与时机趋于成熟。

  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起步虽晚 , 但各国正迅速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努力迈进。东亚各主要经济体,目前都把区域合作作为扩展其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政策之一,中国以及日本、韩国、东盟、印度等对一体化的重视意味着亚洲经济融合的条件和时机趋于成熟。

  中国是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链条或轴心 , 中国在 2001 年率先与东盟就建设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此举促进了区域内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及印度开展了类似的行动。日本与东盟签署了《东盟与日本全面经济关系框架协议》,确定了建立“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韩国正在与东盟国家开展类似的研究和谈判。 2002 年 11 月,中国提出了中日韩三国进行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的建议 , 得到了日韩两国的积极回应。2003 年 10 月,温家宝总理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和韩国总统卢武铉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中国与俄罗斯及四个中亚国家共同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虽然经济合作并未成为其中的重点, 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 走向经济合作也是必然。今年以来 ,中国还宣布与新西兰等国家或地区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

  其他亚洲国家也在积极开展类似的区域经济合作。日韩之间在 2003 年6月重新开始了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印度也逐渐将其经济合作的重心向东亚靠拢 ,2002 年印度与东盟建立了领导人会议机制,形成了与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东盟之后的第四个“10+1”合作机制 , 而且也与东盟签订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 ,决定在2012 年建成东盟-印度自由贸易区;2004 年年初 , 印度还向中国提出了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在 2003 年10月的东盟首脑会议上 , 东盟提出了在 2020 年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宏伟目标。

  有利于亚洲地区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的态度。1992 年当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首次提出了东亚经济集团(EAEC)的概念时 , 美国立即明确表示反对 , 导致这一东亚经济联合的倡议无果而终。但随着其对东亚地区合作政策的调整,美国从当初的明确反对到随后的警觉 , 最后开始参与,减轻了与美国有着密切经济、政治关系的日本、韩国及某些东盟成员国家的顾虑。

  三、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选择

  仅就一体化的战略方向和发展模式加以探讨 , 我们认为 , 从中长期来看,构建“泛亚洲经济共同体”可能是一个现实且意义深远的选择。

  所谓“泛亚洲经济共同体”,指的是将地理意义上的亚洲所有国家和与亚洲有着密切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缘关系的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少数国家纳入其中,建立一个形式高级、内容广泛 , 以促进本区域经济活动和谐发展、经济协调增长 , 增强经济的稳定性,不断提高生活标准和密切成员国之间的联系为宗旨的经济共同体。争取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消除关税壁垒和进口配额;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体系;实现人员、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动;制定共同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一个货物、劳力、劳务和资本自由流通的市场等。

  提出这一构想的主要考虑是:

  1. 亚洲经济一体化需要有一个机制化的安排。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长期性以及当前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 , 使得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机制化显得日益紧迫。从以往的情况看,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要发挥效力 , 实现既定目标 , 必然对成员要有强制性的约束机制。尽管东亚国家目前大部分参加了 APEC,但是, 由于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以致到目前为止 , 各成员国对APEC的组织性质和原则仍然存在严重分歧 , 更谈不上建立统一的约束性规则 , 使APEC实际上只是成为各成员国进行经济合作的一个协商论坛。

  而就世界范围推动区域经济一体的实践经验看 , 最有效的途径仍是采取通过组建带有很强约束机制的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以加快区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的更紧密融合。因此 , 亚洲作为一个整体 , 即便不是现在 , 也应在不远的将来,有“泛亚洲经济共同体”这样一个机制化的安排 , 才有可能实现亚洲各国要求经济一体化的各项共识。

  2. 只有建立经济共同体才能使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

  从欧盟的经验看 ,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固然可以为区域经济合作各方带来利益共赢 ,但是比之建立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市场,这种安排的利益局限是明显的。面对欧洲、美洲经济一体化如火如荼 , 亚洲经济一体化呼声日高的形势,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如果仍停留在建立“自由贸易区”一类的规划上 , 将从根本上浪费机会与丧失总体竞争优势。

  欧盟的实践已经证明 , 实质性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走向融合并取得最大利益的必由之路,亚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样是要建立亚洲单一的货币机制。这个进程可以分步实施 , 可以先从其他金融领域的地区合作开始 , 例如,发展一个地区性的债券市场, 将债券以一揽子亚洲地区货币计价,最终使一揽子货币成为亚洲单一货币。由于亚洲各国外汇储备状况稳健且不断增长 , 总的储备已超过 2 万亿美元,更重要的是总体经济正在蓬勃发 展 , 亚洲实现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时机正趋于成熟 , 至少可以开始朝这个方向加以规划了。

  3. 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参与亚洲经济一体化将创造巨大“共赢”效应。

  一方面 , 亚洲作为总体,目前的经济总量、资源总量及各种经济要素组合的合理性,都与欧盟、美洲存在一定差距。而一旦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入,使“泛亚洲经济共同体”成为现实 , 格局将会发生根本改变 , 这一“巨无霸”经济体无论人口总量 ( 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地域面积 ( 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 、自然资源还是经济总规模 , 都 将超过欧盟和美洲共同体,并将使内部的资源和各种要素具有更大的互补性。

  另一方面 , 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对加入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很大的积极性。俄罗斯目前基本被排除在欧盟以外,处在“不东不西”的尴尬境地 ,作为独立的一“极”又不具备实力 , 因此,近年来一直在寻求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印、日等的经济合作与紧密联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理上虽不属于亚洲国家,但是基于地缘等各方面的原因, 它们强烈希望融入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实际上 , 澳新两国长期以来积极参与各种亚太经济活动,与亚洲国家和亚洲区域合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作为论坛的 APEC 最早就是澳大利亚首先倡议召开的。

  综上所述 , 从未来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来看 , 有必要提出建立“泛亚洲经济共同体”的构想,并通过亚洲各国的努力使之最终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极。

  作者:沈丹阳 博士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 研究员李伟 研究人员

  商务部 研究院 《国际经济合作》 第6期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