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第一财经 > 正文
 

第一财经整合跨媒体构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4日 13:54 解放日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7月初,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公开招聘《第一财经日报》(筹)团队,从副总编辑、驻海外记者到市场推广活动专员、电脑录入员,总共不下百名,在全国媒体圈内立刻引起广泛关注,“财大气粗”的议论不绝于耳。从电子媒体向纸质媒体跨入,这是第一财经给自己的周岁贺礼。

  几天之后,第一财经频道的地铁灯箱广告更换了新内容,颇有股民缘的著名经济学
家郎咸平,权威地微笑着———新节目《财经郎闲评》于中旬开播。7月以来,第一财经频道进行了大量改版。

  加上一年多前创刊的《东方早报》和引资改版的《青年报》这两份较偏重财经内容的综合性日报,上海的财经传媒逐渐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群落。而在此之前,上海这个中国经济中心城市的报摊上,财经类报刊是《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国际金融报》、《财经时报》等非“沪籍”周报和《新财富》、《IT经理人》等月刊唱主角,“本土”专业报刊叫得响的似乎只有一份《理财周刊》。

  外延:搭起框架

  2001年,中国的网易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开盘之前,

  CNBC就对网易的丁磊进行了电视专访,在几秒之后,关于网易的报道被送到道琼斯通讯社的订户手里,这些订户都是职业投资者,为了获得市场上最及时的投资新闻而愿意出高价。几分钟之后,CNBC商业电视频道播出这个消息,以满足普通观众对及时股票信息的需求;再过几分钟,《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把这个消息放到网上,以满足网上的读者群;此后,《华尔街日报》各个印刷版的编辑也根据各个版面不同的编辑方针,来决定这篇文章放在什么位置;最后,这篇文章放入道琼斯与路透集团共同经营的一个商业信息查询系统里面,以提供给需要历史资料的研究人员,15年后可以在这个系统中搜查到这条新闻。这样,道琼斯通过7种媒体向7个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同一条新闻,从而创造7种不同的收入。

  以上这个案例,被国内财经媒体津津乐道,作为其跨媒体、集团化发展的依据和动力。《证券时报》率先提出了跨媒体财经传媒的概念,以该报为核心,整合P5W网站、《新财富》杂志、“中国股市报道”电视节目,在股民中影响较大。第一财经诞生之前,就把“做一个多元化,多平台,多渠道的财经媒体集团”作为目标,它的盈利模式,除了媒体广告这块比较大的收入,还囊括了节目发行、图书发行和会展、论坛,其跨媒体版图则囊括了电视、广播、电视、上海工商银行多媒体平台、上航班机理财伴旅节目等。

  传媒业资深研究人士评价,第一财经一年来达到了策划组织者打造品牌、打造跨媒体产业链的意图,构筑起了一个跨媒体专业财经资讯平台,且表现出色。这说明上海财经专业传媒跨媒体发展的框架已经搭起来了,但要扎实进步,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作为财经媒体内容的专业性和作为大众媒体的普遍性的关系,读者本地性和全国性的关系,品质和近期发展中要达到的利润发行指标的关系。这位人士认为,上海财经传媒的发展目标,不是更大更快,不是先抢占制高点就能获得最终胜利,而是要做得更实在,有更实在的策略、步骤和组织方法。

  内涵:创造价值

  第一财经有一句口号:“为你创造价值”,《理财周刊》也有一句广告语:“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些话都道出了财经传媒的用处———它能带来真金白银。因此,它必须是权威的、真实的、实用的,与娱乐新闻完全不同。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既是财经资讯最丰富的地方,也是投资者最集中和最关注的地方,自然也成为财经传媒的诞生地和集聚地。

  据调查,世界上成功的财经传媒模式有三:路透社擅长快速传递信息,道琼斯以跨媒体见长,彭博社则把独创的终端机做到了极致,让竞争者无法取代。专业经济类日报则有两种成功模式,一种以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为代表,目标读者是商界领袖、管理精英(中高级职业经理人)、金融投资界精英、政策制定者等。另一种以《日本经济新闻》、台湾地区《经济日报》和《工商时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香港经济日报》为代表,目标读者是广大中小企业主、精英管理者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财经媒体立足实用性、服务性,与上海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理性精神、商业精神吻合。传媒业资深人士认为,上海财经传媒在2003-2004年是创业阶段,2004-2005年则会从探索独特模式入手,在内容设计的品质和丰富性、专业队伍的培养、推广加强力量和产品定位细化等方面,形成各自的优势。

  追求:话语权

  《第一财经日报》的招聘启事之所以极具震撼力,与它的招聘人数巨大有关。评论人士认为,这个招聘启事中可以看出很多东西。如此巨大的招聘阵容,在全国性的日报里可能还是第一次,既反映了招聘方的大手笔和鲜明的竞争姿态,几乎整个队伍都要从市场上招,也反映了目前中国财经媒体竞争的深层次问题:人才。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到,国内财经媒体与国际同行竞争,最大的不足在于人的方面。现在的财经编辑记者来自各种渠道,有新闻专业毕业的,有其他类型媒体转行的,而在美国的大学里,有专门培养财经媒体类人才的,把新闻和商学院的课程结合在一起。财经媒体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专业,多少年就在这里滚打,有的人本身在财经界就是财经分析师,甚至是经济学家,不是懂些新闻就可以胜任的,这个阶层的培养是需要花时间的。

  评论人士还表示,财经媒体需要有创新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而从第一财经的招聘启事反映的岗位设置和组织体系看,还缺乏一点新意。

  在美国,财经媒体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政府的抉择要听听财经媒体的,所有的CEO都要听听华尔街的报纸说些什么。目前国内财经媒体还不拥有这样的话语权。话语权来自两方面:自身是否专业和环境是否允许。就环境来说,美国财经媒体能发挥保护股民利益、防止欺诈行为的作用,国内财经媒体主要还是靠财经信息和分析来吸引读者,这一点无法照搬。另一方面,自身是否专业,则可以通过人才培养、创新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来实现。评论人士希望,上海的新兴财经媒体接下去一步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