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供给冲击: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一种思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3日 10:32 上海证券报

    当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奠基人------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时,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也渐渐地走进了媒体与社会公众的视野。这一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完全设定的、有微观基础的动态宏观经济模型,认为技术变迁对生产函数的供给冲击,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从而强调了供给因素在解释宏观经济不稳定中的重要性。尽管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但对于观察目前处于宏观调控中的中国经济,仍有不少重要的启示。

    首先,当近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时,供给的冲击是否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实实在在的供给冲击,使我们意识到供给因素在解释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对本轮中国经济是否存在过热的争论中,我们总是习惯于用需求冲击(如投资需求膨胀)或货币冲击(如货币供应过快)来解释短期的经济波动,并认为这只是对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或言潜在的GNP)的一种暂时偏离,这种冲击对产出的影响最终会消失,同时产出会恢复到它原来稳定的增长趋势上,却忽略了供给因素对经济波动的突出影响。

    按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不仅需求冲击可以造成经济波动,而且供给冲击(主要是技术变迁)也会造成经济波动。在此,"技术变迁"主要是指包含了政府调控和能源价格显著变化等五项供给因素。并且认为,供给冲击是占主导型的因素,由此突出了供给冲击对解释经济波动的重要性。以此来观察中国经济,例如各地方政府把发展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间接地拉动了钢铁、水泥等行业快速增长,还有汽车、氧化铝等行业的无序竞争,经济快速增长导致能源和生产资料产品价格上涨等。这些经济现象都表明,受供给因素冲击的影响,从而改变了经济现存的运行与结构,导致中国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的短期波动。由此,供给冲击恰恰能较好地解释构成本轮经济是否过热的原因及影响。

    当然,我们并不认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政府调控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观点,但至少也提醒我们,对本轮经济的宏观调控,我们不仅要注重需求方面的调控力度,例如控制投资与货币增长过快,而且也要注重供给方面的调控力度,以此来平抑经济波动。

    其次,在中国宏观调控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之后,如何认识宏观调控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一方面上,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也是很有启发性的。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区分了引起经济波动的两种机制:刺激机制与传播机制。其中,刺激机制是指最初的冲击,是由短期性波动(或言随机波动)引起的,例如一系列生产资料产品价格上涨,它们有可能会立即消失。但是,由于存在着传播机制,也就是说,最初的这些冲击并没有消失,相反在以后的时间里会持续发生作用或影响,进而有可能产生另一个周期,这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粮价上涨、生产资料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是否会对CPI和PPI上升产生持续的效应,并演化成新的通货膨胀周期?

    由此,我们需要改变传播机制,也就是说,要通过政府调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并不认同这一点),以减少负面冲击的影响。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当任何一次冲击产生之后,对产出的供给冲击都可能将永久性地提高产出,因而经济"软着陆"似乎变得更难了。另外,由于传播机制的存在,类似粮价上涨、生产资料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的滞后效应还有待于观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们宏观调控的难度。尽管我们意识到要继续完善宏观调控,以此来进一步体现宏观调控的效应,但客观上宏观调控的难度却在不断增加。所以,认识宏观调控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是非常必要的。

    上述两个启示告诉我们,在解释中国经济波动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需求方面的单一解释,更需要从供给方面(供给冲击)来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认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完全不赞成政府干预的观点,处于转轨经济的中国面对经济波动时,需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过,当我们考虑到供给因素对经济波动有突出影响时,似乎也应该加强市场化调控,而不完全是行政方式的调控。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经济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