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科特:“脚踩”凯恩斯捧得诺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3日 08:30 证券时报 | |||||||||
    最近五年,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电话每年都会在至少一位美国经济学家的家中响起,并给他带来惊喜。今年10月11日凌晨,接到这个幸运电话的是普鲁斯科特。他和另一位活跃在美国的挪威籍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共同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二人共同分享130万美元的奖金。     普鲁斯科特和基德兰德都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
    深刻影响货币政策制定     在货币政策制定上,很早以来就存在争论:是按照预定规则还是根据一时情况来制定货币政策。基德兰德和普鲁斯科特在1977年发表的一篇名为《规则而不是相机决策:最优计划的动态不一致》的论文将争论推向深入。这篇任何一部中、高级宏观济学教材中都要重点提及的论文,深刻影响了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决策思想,并对80年代以来全球治理通胀产生了积极影响。两人认为,相机决策的货币政策难以避免决策者扩张货币以推高产出的冲动,并最终导致央行失去信誉,导致货币政策效果一团糟。因此,央行应该执行一种货币规则,并严格按照规则来行事。     由于这一理论考虑到了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和公众之间的博弈,以及决策者的信誉问题,从而相当程度地增进了人们对货币政策的认识,也改进了货币政策制定。现在,世界上大多数中央银行都明示或隐含地执行着某一种货币政策规则,这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颠覆”凯恩斯存争议     二人学术贡献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但这一理论引来的争议也最大。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认为“供给创造需求”,鼓吹自由放任,但随后的大萧条击毁了这一理论。凯恩斯证明了投资和消费这两大需求天然地具有不稳定性,必然导致经济周期,因而积极主张干预经济,通过需求管理来“调控”经济,逆向操作,烫平经济周期。这一理论流行了几十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石油危机和普遍的滞涨双重打击下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凯恩斯理论的危机恰好为一些反凯恩斯的理论提供了市场,普雷斯科特提出的真实商业周期理论就是其中之一。该理论否定了需求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决定性作用,转而认为包括技术变化和石油价格的波动等供给冲击才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因素。显然,这种将货币从宏观分析中抽出去的做法,只不过是通过复杂数量方法重拾了古典经济学“供给创造需求”的信条。但由于该理论适应了当时滞涨的经济环境,算是应运而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事实上,实际周期理论后来也没有被广泛地接受。《纽约时报》在报道二人得奖消息时用的标题就是《两个标新立异的经济学家获得诺奖》,多少也反映了这一现实。     尽管二人是近年来得奖呼声很高的经济学家,此次结果公布也毫不令人意外,但经济学界对两人得奖持保留意见的人也不少。西北大学的罗伯特·戈登教授就认为基德兰德-普鲁斯科特周期模型在理论上是明显倒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