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空心化: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 07:30 中国经济时报 | |||||||||
    美国人在全球化的推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其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许多发展中国家则为此付出了代价。但是在网络经济的普及上,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则获得了同样的好处。从未来潜力上讲,发展中国家的收益甚至会大于西方国家。而在全球化和网络的结合上,发展中国家可能要苦尽甘来,直面的不仅是转型的痛苦,而且也是廉价劳动力导致经济竞争力增强所带来的好处,它们因此可以输出更多的产品和劳务。反过来讲,美国这个全球推手将自吞苦果,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其产业和工作机会的流失,是产
    西方世界鼓吹的全球化自相矛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国际贸易的格局,这种贸易本来应当遵循比较优势的理论进行的。     现代经济关系中,人员的流动性最小,资源次之,资本流动性最大。当代发达国家不可能让发展中国家的劳工进入本国承揽起建设项目。西方国家给人的印象是开放的经济、人员自由流动的市场和民主法制的社会。但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西方国家另一个侧面是开放的经济在吸收产品时有针对性的限制,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主要面向西方人自己。主要表现为:限制性商品市场准入、严格限制的劳动力市场准入。     不要指望在西欧或美国拿到工程项目,从而带进中国工程队伍。在欧盟,别说带进建筑工人,就是建筑工程师都不能随项目带入,即便是中国城这类有民族特色、需要中国人自己设计且西方人一窍不通的项目方案也需要西方当地的建筑设计师签字才能算数。但是西方国家却可以承包发展中国家的工程项目,并随之带进西方的工程技术人员甚至熟练工人。尽管他们的工资水平远高于当地水准,并因此夸大了工程的成本。     所以,西方世界主张的资本与商品自由流动的全球化逻辑掩盖的最基本的漏洞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始终没有得到同等的待遇。西方国家鼓吹的全球化、自由流动其实仅仅指资本的自由流动,因为西方国家有钱,而钱是需要增值的,才能完成到资本的转换。资本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哪里有利润,就自动流向哪里。西方国家所以不愿意看到资本流动有国际间的障碍。但是他们对商品流动则通过反倾销、技术壁垒等手段设置障碍,对劳动力则根本不允许自由流动。这是当今西方世界鼓吹的全球化自相矛盾之处。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资源、资本和劳务自由流动而完成的循环,这才能使世界上的资源实行最有效的配置,才是一个合理、符合人人平等原则的贸易形式。当然这只能是梦想中的形式。因为这意味着:或者西方国家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或者发展中国家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同或接近,最终世界各国没有明显的贫富差别。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应该是这个结局,这当然是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并极力设置障碍的。     于是,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原则被扭曲,商品价格被人为升高,丰厚的利润或者流入中间商的口袋,或者流失于重重关税壁垒中。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被盘剥,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还要付高价。中美贸易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互联网带来划时代冲击     互联网的普及,使扭曲的比较优势原则和狭义的全球化得到纠正。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说来,价格低廉、教育良好又源源不断涌现的劳动力是与西方国家相比的最大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像吸铁石一般将国际资本不断吸入,又像火山爆发一般将自身的劳务能量转化成商品再向外输出。中国就像西方国家的加工厂,劳务通过商品变相地进行了流动。这种现象将在很长时期影响全球化的进程,因为没有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仅仅是资本与商品的跨国际的流动的话,全球化就不完整。     所以在现在经济建设中,一直是资本流动来代替劳务的流动,使贸易双方各自获利。但是资本流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兴建工厂和产品的运输,建工厂有选址的难题,而产品生产出来了,又要包装和出厂,陆运和海运到了另一个国家不仅有运输还有清关和仓储的问题,一个贸易过程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计算的,如果是兴建工厂的话。所以仅仅资本流动对狭义全球化的纠正是有限的。互联网的出现和它在发展中国家快速普及使这个问题得到更深一层的解决。     那些无需投资建厂,仅仅在办公室就可以完成的脑力工作因为网络在国际间的集成而有了更好的解决方式。在西方国家投入大产出小、资本回报率低的工作因此可以外移。比如说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清算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档案电子版的录入及编辑,大公司的文件备份,设计游戏软件,各种投资的数学模型,以至于报纸和杂志的打字排版。     而在这个转换阶段互联网起了关键的催化作用。因为它可以穿越时空,将国外的物化劳动瞬间交付,鼠标一点就将这个过程完成了。互联网可以将一个设计方案由远在万里的人实施、编辑并录入,完成电脑文件后就可以通过光缆甚至电话线来交付,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人力物力,还绕过了国界。就等于美国企业将分厂设在了国外,而他们既不用付美国本土的工资、社会保险、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甚至连关税都不用付。     关税对国际贸易的阻碍有时是致命的。输出国虽然可能以远低于输入国市场价格的条件交付货物,输入国却可以用技术壁垒、关税壁垒以及其他作为主权国可以行使的行政手段将货物挡在国门外。而通过互联网交付的货物常常是免税的,在美国就是如此,尤其是电子版文件。对来自这种形式的收入征税是困难的,有的则根本无法征税。     网络还可以消除中间商的盘剥。中间商的盘剥在国际贸易中常常占着很大的比例,它一方面压低供货者的价格,一方面抬高自己向最终买方的报价,以便使自己的利润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实际上,国际贸易间发展中国家的供货者和发达国家的销售商之间价格的不合理差距常常是因贸易商造成的。贸易商虽然使供求双方的交易得以完成,但却使后两者付出了巨大代价。而网络的发展则为国际贸易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平台。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取代中间商的位置,却不具备盘剥的条件。这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买方和卖方在使用它的时候都不需要付买路钱。买方降低了成本,卖方提高了利润,双方均获得了利益。     互联网的划时代冲击带来的变化对一个国家经济整合、一个区域的合作以至于整个世界贸易的意义可能几十年以后才能被充分认识。计算机应用导致的网络贸易是美国人的创举,但是它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普及却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中国手机增长的速度已经超过了美国,中国人手机用户的短信发送量已经超过美国(这是手机结合网络深度应用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国公司职员操纵电脑的熟练程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美国人,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的的英文程度已经达到或接近与西方人交流和工作的水平。中国已经具备接受承包美国及西方国家许多白领工作的必要条件,因互联网导致的工作机会势必定要转移到这个国家。     互联网打破的界线是里程碑式的,它使得劳务这个在国际间不能流动的生产要素在空间进行了流动,使得贸易国的关税壁垒失去了意义,使狭义全球化掩盖的问题得以纠正,使比较利益法则正常发挥了作用,也使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那就是:企业外包扩大,脑力工作的的流失,失业的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外包趋势和美国经济空心化     企业外包主要是指美国等西方国家办公室白领工作机会的转移,这种外包的特点是:首先它本来本土化的工作,在本土出现又服务于本土,现在被转移至国外,再反过来应用于本土,市场没有变,供应方变了;其次是这种工作几乎清一色是脑力劳动,及与计算机关联的工作,而这种工作本来美国有绝对优势、甚至就在美国创造的,但是现在被承包到发展中国家去了;再次,它具有不可逆性的特点,这些工作机会一旦流向海外,就很难重回美国;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国际贸易形势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转移,是全方位的。     美国转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开始是制造业,后来伴随着技术转移,然后是软件设计的转移,现在连售后服务、电话中心都转至发展中国家了。有关资料认为在印度设立电话中心,再服务美国本土,人工成本低于位于美国电话中心的90%。如果不是美国劳动力的成本太高,或者印度或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工资成本那么低廉,以至于美国企业有巨大的利润空间的话,他们能做这样的重大转移吗?     崇尚自由经济的美国人已经考虑以行政手段阻止工作机会流失的加剧,社会上的争论正在升温。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就像美国税务机关不能阻止安然公司做假账一样,如果是关于生死存亡的问题,企业是不会拘泥于政府的行政规定的。实际上在美国,针对企业的政府行政规定要比西欧少得多,企业遵循市场的规律,资本追逐着利润,政府更多的扮演着一个服务者的角色。美国是一个没有国有企业的市场经济。在美国有一句话,如果不能打败他们,就加入他们的行列。许多美国企业在抵挡不住来自中国产品的竞争之后,转而加入了中国产品的行列,成了他们的代理者。许多企业开始外包的尝试。因而成了中美贸易的新话题。     但是中美之间不会因此出现一场新的、不可避免的经贸商战。否则的话这将是美国对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前所未有的经贸大战,而这样的商战在历史上并无先例。外包趋势和美国经济空心化不是国际经贸商战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种全球化恰恰是由美国推动的。事实上,国际间的经贸商战针对的一直是商品,而不是劳务本身。     问题出在美国自身。虽然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学和研究机构,但是美国公立初级教育只能算二流水平,而且危机还在加剧。在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方面美国人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一项国际初等教育评比中,美国在30多个被调查国家中名列第28。在2004年初的一个全球中等教育八年级数理化排名中,美国位于第19位,落在小国拉脱维亚的后面。美国自己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足以应付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因为那些二流水平的公立中小学生是未来大学的生源,是未来美国就业市场的主力,其竞争力不见得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     在中国,一方面每年几百万的大学生毕业,高知识结构人员的供给源源不断,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需求有限,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供求关系便得中国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能够长时期的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使得中国工程师的工资与美国的工程师保持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将导致美国外包国际化持续不断的需求。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雷格·巴雷特已发出警告,他说,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已经拥有2.5亿至5亿智力劳动者,也就是受过高等教育、技术熟练的员工,他们能编写电脑程序、设计复杂产品和管理高层次生产程序。     美国本来是一个吸引人才的社会。世界各国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演艺界人士和其他杰出人才纷纷移居美国,那里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和最自由的社会环境。这是美国能够长时期领先与欧洲,并且称霸世界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国的这个优势正在逐年丧失,有的学者指出美国正出现人才倒流的趋势。反恐战争和相关一系列政策给美国带来的不仅是人才的的流失,工作机会的流失,以及社会资源的流失。更关键的是它正在改变美国人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的理念,使保守主义和闭关自守的思潮抬头,这将给美国的未来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外包现象显示出美国经济空心化的趋势。在近几十年来,美国企业已经把体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现在它们正在把工程、软件、产品设计和开发这些脑力密集型的工作转移出去。那美国在未来还剩下什么呢?     如果美国人继续保持它创新的势头,则可以维持这个多民族国家的优势。就像它创造了互联网,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又同时遭到严重威胁。如果美国人一如既往地创造新的生产方式,美国国内产生的工作机会将大于外包导致的流失,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会得到支撑,就像近十五年发生的那样。只是,人们尚未看到相当于互联网这样的新经济出现的苗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