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遥控车市回暖进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0日 10:30 中国经营报 | |
    对大众化商品而言,新兴市场的发展都会经历发育、成长、普及和成熟这四个阶段。中国的轿车市场也不例外。从2001年开始,轿车市场开始进入高速成长阶段。由于基数很小,市场的增长速度显得非常之高。经过三年的“井喷”之后,基数已经翻了一番有余,因此,增速出现缓慢的回落是十分自然的。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从5月开始,月度增长速度不是缓慢回落,而是像“高台跳水”一样,两三个月的时间就由近50%的增幅跌到了零的附近。这显然是一种非正常现象。     对于车市低迷,普遍分析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车贷的冻结,二是降价引发的持币待购。笔者以为这些只是表面原因而已。     降价的确导致一部分人做出持币待购的决定,但降价显然不是持币待购的主要原因。如果将持币待购的原因全部归结于降价,那怎么解释新雅阁、蒙迪欧降价引发的加价购买现象呢?上海通用5月份降价,6月份便坐上了轿车销量的头把交椅;上海大众6月份降价,7月又重新夺回了冠军头衔,这又怎么解释呢?而且轿车降价并非始于今年,为什么前几年的降价不仅没有因“待购”而引发低迷,反而持续火爆?     如果说“待购”是在等待降价,那么自5月以来,绝大部分的轿车品牌都降过价了,为什么没能说服“待购者”们打开钱包呢?所以,降价虽然对消费者的信心有一定的影响,但决不是车市低迷的主要原因。     银行冻结车贷,应该是引发车市低迷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它直接削弱了汽车的购买力。某著名的汽车市场的负责人曾给出过这样一个数据:在去年市场火爆的时候,贷款购车者占30%~40%。冻结车贷对市场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汽车信贷给各银行带来的呆坏账,据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是,要降低银行的这种风险其实也很简单:比如提高首付比例、缩短还款期限等等,技术上也没有太多障碍。可为什么从去年底一直冻结到现在?明明有大批的客户盼着贷款,银行家们为什么眼看着大把的利润不去挣呢?真的是风险太大吗?那为什么通用、福特、丰田、大众他们又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争取这项业务呢?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政府希望借此给市场降温,从而达到整顿汽车产业的目的。     10年前,政府首次出台汽车产业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整顿该产业日趋严重的“散、乱、差”局面。但10年之后的今天,这种局面不仅未见好转,反而因市场的火爆而更加严重。眼看着冲动的资本们驾着一叶叶扁舟,盯着暴利的海市蜃楼,朝着百慕大三角区奋力划行,政府又是敲响“召回”警钟,又是讨论产业政策的修订……但苦口婆心并未使资本们清醒。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而火爆的市场则是暴利赖以生存的土壤。现在是市场经济,何况有些短视的地方政府也在一边推波助澜。要劝阻资本的盲目投入,唯有釜底抽薪,给市场降温,通过冷却市场来引发车价的快速回归,消除产业暴利,促使产业迅速展开优胜劣汰的市场行动,进而推动产业顺利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这大概是政府长时间冻结车贷的真实意图和良苦用心,也是车市低迷的根本原因。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相信:政府暂时并不希望看到汽车市场迅速回暖。虽然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已于10月1日实施,但真正的启动还要等待各金融机构制定细则并正式施行。还要等待多久?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门槛决不会太低。由于汽车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支柱产业,政府当然也不希望这个产业受到实质性的伤害。根据专家的测算,国内轿车的产能现在已经出现了30%左右的过剩,而新的产能还在逐步的形成之中。因此,维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既有利于产业的成长,也能维持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有助于车价的快速回归。     10月之后,车市将再次走低,并于12月步入谷底。转过年之后,持续了大半年的淡市所积蓄的购买欲望,将会随着春节的来临和部分品牌的降价举措而迸发出来。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市场的火爆长期持续,政府可能会再次进行干预:比如养路费改燃油税进入油价——这虽然类似于将朝三暮四改为朝四暮三的把戏,但在油价高企的情况下,其震慑力不容低估。总而言之,明年的轿车市场既不必悲观,也不容乐观。20%左右的增长率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