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新中国成立55年经济实力大盘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0日 09:02 中华工商时报

    硬实力:数字中国看家底

    农业

    2003年粮食总产量为8613亿斤,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增加值约为36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劳动力离乡外出就业的人数继续增加,总数约为9900万人, 比上年增加了500万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比上年增加146元,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幅度为4.3%。总的看,2003年,农业和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在继续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覆盖面已稳步扩大到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农林牧渔业和乡镇企业的生产,以及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等,都继续稳步发展,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继续稳步增加。应该说,在2003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冲击和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严重影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钢铁工业

    55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不到当时世界钢铁年总产量的0.1%。如今,我国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3年产量为2.25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个产钢量突破2亿吨的国家,并连续八年保持钢产量世界第一。而今年我国年产量预计实现2.6亿吨钢。

    就业

    通过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是我国政府始终坚持的方向,这已经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5年来,我国从业人员由1952年的20729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74432万人,增加了53703万人,增长率为359%。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9.1%的高速增长,从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40152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74432万人,增加了34280万人,25年增加的从业人员相当于55年的63.8%,成就斐然,为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52年—2003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占统治地位的83.5%下降到49.9%,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下降了33.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由7.4%和9.1%增加到21.6%和29.3%,二者之和已经于1997年超过了第一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其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94年开始,超过了第二产业。由于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高,对增加就业机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有制结构

    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就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镇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得到大幅增加,其比重从无到有。仅1990年—2003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减少3470万人,为6876万人;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增加3596万人,为4267万人,占同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46.5%;各种外商投资和多种形式经济,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55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步伐加快,就业的城乡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镇就业的比重由12%增加到34.4%,增加了22.4个百分点。但实际上,在城镇就业的劳动力比重要远高于34.4%,因为流动到城镇就业的1亿农村劳动力没有完全被统计在内。

    进出口总额

    200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世界排名由1990年世界第16位跃居第4位,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在20多年里增长了20多倍,贸易总量的持续扩大,体现了中国的自信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财政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实力逐步由弱到强。2003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1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787亿元。财政收入稳步上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

    外汇储备

    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微乎其微。1993年以后,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到1996年底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03年外汇储备增加了1170亿美元(不包括用于银行注资的450亿美元),达到4033亿美元。

    消费领域

    移动电话

    2003年底拥有2.7亿移 动电话用户,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6000万。

    个人电脑

    2003年中国人买了1300万台。

    Internet用户

    7800万。

    宽带用户

    1700万。

    工业领域

    乙烯

    约500万吨/年,世界第5位,亚洲第3位。

    水泥

    世界上55%的水泥由中国生产,2003年产量为7.6亿吨。

    石油

    2003年生产了大约1.6亿吨石油,同年进口了大约1亿吨。

    高速公路

    中国的高速公路(最少4车道,限速100公里/小时或120公里/小时)在2003年末达到了2.7万公里,并且以每年近5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

    粮食

    不管天气如何,通常每年生产至少4亿吨粮食,人均粮食达到650斤/年。

    经济成分

    农业占GDP15%,工业占52%,制造业占35%,服务业占33%(2001年数据)。

    科技实力

    中国国产的超级计算机名列世界第14位。

    国际贸易

    2003年总额达到8400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

    社会发展领域

    2000年,根据世界银行的数字,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是3920美元。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上世纪90年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中国的人均收入在10年内增长140%。

    婴儿死亡率

    25.26‰。

    人均预期寿命

    72.22岁。

    点评:

    国力大增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保持世界前列,商品短缺基本结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均居同期世界前列。1989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

    积极采取措施,构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扩大养老金范围、拓宽失业保险、实行城市最低生活津贴等。2001年至2003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48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600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的预期目标之内。

    也许,在国家富裕起来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些弱势群体,因为只有他们得到了良好的照顾,我们的社会进步才能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而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GDP不仅仅是长长的一串数字,更是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以及人口、环境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同样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历史性的成就。

    软实力:

    和平崛起的内在力量

    “软实力”培养

    “软实力”又称为“软力量”、“软权力”,最早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提出来的,其最初的含义是指在国际政治领域,通过非强制性的文化、政治理想和政策等无形的权力资源来影响其他国家人们的行为。该理论的提出使人们的视线转移到了如何培育一国的“软实力”上来。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教授认为软实力是通过道义上的主导去赢得朋友、影响他人的一种能力。他说:“中国人经常说‘以德服人’,实际上就是指赢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单纯使用蛮力。”

    “软实力”源于综合国力。20世纪80年代,我们刚刚打开国门的时候,在世界上的影响远不如今天。如今的中国以其稳健、快速的发展步伐令人刮目相看,特别是“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

    “软实力”折射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外国舆论认为,“中国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世界工厂”。今后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正是这种巨大的发展潜力,大大增强了中国对世界的吸引力。

    “软实力”反映国际影响力。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加一系列多边外交活动,广泛加强双边外交、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建设性作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高。任何人都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不能不考虑中国的意志和选择。这也是“中国令世界着迷”的原因之一。可见,“软实力”并不“软”,它是“硬实力”的体现;没有“硬实力”,就无所谓“软实力”;反过来,“软实力”扩大了,也会促进“硬实力”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软实力”,就是中国“和平崛起”所产生的力量。中国不搞强权政治,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作出这一推动民族复兴的道路选择,中国的发展将使世界格局更为平衡,中国将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北京共识”

    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在今年5月发表乔舒亚.库珀.拉莫的一篇论文,题为“北京共识”,对中国20多年的经济改革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适于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乔舒亚认为,中国的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他把这种发展途径定义为: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创新和实验是其灵魂;既务实,又理想,解决问题灵活应对,因事而异,不强求划一是其准则。它不仅关注经济发展,也同样注重社会变化,通过发展经济与完善管理改善社会。中国的新理念正在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对全世界那些正苦苦寻找不仅发展自身,而且还要在融入国际秩序的同时又真正保持独立和保护自己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出路的国家来讲,中国提供了新路。“北京共识”还包括许多非经济思想,涉及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平衡等问题。“北京共识”取代了人们已广泛不信任的“华盛顿共识”。平等、和平与高质量的发展愿望取代了指手画脚和盛气凌人。

    对“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的正面肯定,是国际主流媒体在5月份的一个引人关注的动向。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网络版5月20日刊登的题为《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的文章,称赞中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政治改革果断明智。英国《卫报》5月27日刊登题为《中国解决亿万人民温饱问题的经验》的文章,认为中国的崛起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除西方发展模式之外的一个强有力的选择。墨西哥《每日报》5月24日刊登的题为《中国:亚洲的地平线》的文章,认为中国奇迹是依照自身情况理智制定社会经济政策的结果。这些文章,都或隐或现地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及对世界的积极影响表示赞许。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地位,已经一再被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验证。

    “文化国力”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文化国力论》,文化力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和蕴涵的、推动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的、以人为主体、通过人的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与物质力的综合结合力。

    用什么来衡量文化力的高低呢?文化产品出口,可能是衡量一国文化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直观的指标。因为文化具有国际竞争力,与文化、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正在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自己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并向外部世界展示。受中国经济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鼓舞,中国民众,包括爱穿西式服装、听西方音乐、吃西式快餐的青年人,对中国传统文艺形式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也表达出更强烈的自豪感。同时,底蕴深厚、历久弥新的中国古老文化艺术也吸引了亚洲、欧洲和世界各地好奇和羡慕的目光。

    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和上海的大剧院几乎每年都要上演多场国外的艺术节目,既有意大利的歌剧,也有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俄罗斯芭蕾舞,德国交响乐。在今年,中国红装饰法国艾菲尔铁塔,拉开法国“中国文化年”序幕后,法国文化年很快也将走进北京紫禁城。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曾深深影响像歌德这样的西方思想家和文艺家。如今,中国的艺术再度走出国门。近年,在几十个国家,已经开始见到规模不等的展示中国艺术的中心。

    有关部门预测,随着发展文化产业步伐的加大,我国文化的潜在消费今后将逐年递增,到2005年预计可达近6000亿元。我国文化产业相对发达国家处于弱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不足有关。我国目前虽是文化硬件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国,但文化软件的出口却远远不够。一般来说,文化硬件是指用来生产、储存、传播文化内容的摄像器材、电视机、收音机等;而文化软件则是直接反映服务和文化产品内容的书籍杂志、电视广播、绘画、音乐等等。

    此外,我国的文化企业将逐渐转变组织形式,从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转变为新的市场主体,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传媒、跨所有制的集团运作。

    再有,我国将逐渐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国民经济文化利益共同体将逐渐扮演主角。应该认识到,加入W TO,将面对国际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文化价值观念的多重挑战,这不仅是对我国文化市场的压力,而且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威胁。应对这一挑战单凭政府和国有文化产业这一股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强调民族的集体责任,充分整合社会的参与意愿,通过完善以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并进而配之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战略,才能加以解决。

    科技国力

    目前,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国际论文数大幅提高。我国科技实力从总体上看已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3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总支出超过1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32%,而在199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25.34亿元和0.68%。

    在过去的一年,我国科技界不辱使命,开拓创新,经历了突发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在科技改革和发展上都取得了优异成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航天大国行列。

    科技论文是科研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水平。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持续稳定增长,2003年已跃居世界第5位。连续两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2003年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8年来首次超过来自国外的申请,扭转了国外发明专利申请绝对数量长期高于国内的局面。

    现在,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不仅表现在新知识的发现和创造方面,更主要地表现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继续迅猛发展,2003年产值达到2.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全国技术市场技术合同交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84.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8%。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经济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